劉璐
1 前言
每一種語言的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而各國各民族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提煉出一些成語,反應本國、本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用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體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意義。
一直以來,動物與人類都息息相關,有著親密無間的關系,共享著自然。在大量成語中,動物成語通過使用動物意象來比喻不同的場景與條件下的人物狀態(tài)與形象,使得語言表達更具戲劇性與趣味性,同時又能起到豐富語言結構、強調表達用意的作用。無論漢語,還是英語中,都十分常見動物成語的使用。然而由于中西方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歷史沿襲等方面帶來的巨大差異,動物意象的選擇也不同。這背后的根源通常與長時間的歷史積淀及文化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
目前,大多國內(nèi)學者對于英漢成語的研究已有不小成果。分別在英漢成語的修辭對比,英漢成語的異同點,漢語成語英譯過程對語言教學的啟示,英漢成語翻譯的等效轉換等方面有細致研究。而國外研究多涉獵的是本國語言中某種動物意象俚語的根源研究。
而目前對于動物成語的研究較為匱乏,零星出現(xiàn)關于日語、俄語、泰語、越南語等小語種背景下漢語成語的翻譯研究,如蘭昊(2013)論述了俄英語動物成語對比分析,穆凱什(2014)論述了中印動物成語對比研究。而對于英漢動物成語,目前僅有少數(shù)碩士研究生以相關方向為題撰寫學位論文,如陳娟(2013)研究了漢語生肖類動物成語英譯的隱喻對比,敖顏(2014)論述了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研究等。對于英漢動物成語動物意象的選擇和使用,研究成果較為匱乏。本文由歸化、功能對等等翻譯理論出發(fā),以具體實例分析英漢成語中動物意象選擇的差異,以及其差異根源,如宗教節(jié)日、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事實、文學作品等等。由此提出,在英漢成語的解讀和互譯上,我們應做到多查閱、多積累、多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的使用符合文化背景的動物意象。
2 翻譯理論下動物成語中動物意象選擇的多樣性
在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下,動物成語中選用的意象有著各自的特點。
同一動物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義。例如,在中國人印象中,狗通常代表較為底下的社會地位或為人討厭的性格品行,因而有關的成語多顯示出貶義,如“雞犬不寧”“狗仗人勢””等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在西方國家,狗是人們最普遍飼養(yǎng)的寵物,也是最親密的好朋友。如我們所說的愛屋及烏,在英文中的表達就是“l(fā)ove me,love my dog”(愛我,也愛我的狗),足見西方文化中對狗的尊重和喜愛。
而表達同一意義是,不同文化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習慣表達。如,漢語中我們常用“落湯雞”來表現(xiàn)人物的狼狽不堪,窘迫尷尬的狀況。但翻譯成英文時則是“a drowned rat”(濕透的老鼠)。又如我們常用“呆若木雞”形容人反應遲緩、蠢笨,英文則使用“as stupid as a goose”(笨得像鵝)。這些例子都說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動物意象的選擇仍存在各自的習慣。
1995年美國學者L.Venuti(文努迪)提出翻譯的歸化/異化理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德國學者Schleiermacher(施萊爾馬赫)著重探討了翻譯與理解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指出翻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讓讀者靠近作者(異化),另一種是讓作者靠近讀者(歸化)。如果讓讀者靠近作者的語境,他就能感受到異國的情調。歸化和異化是將語言層次的討論延續(xù)升格至文化、詩學和政治層面。
根據(jù)歸化的翻譯理論,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心中既要想著原作及原作作者,盡可能的把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準確而生動的表達出來;同時,譯者還要想著譯文的讀者,翻譯出來的東西要盡可能接近讀者,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美國人尤金·A·奈達(Eugene Nida)發(fā)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 “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因此,根據(jù)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此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
因此,無論從歸化的翻譯理論出發(fā),還是考慮到功能對等的翻譯原則,在英漢動物成語的互譯上,都應當選取恰當、符合當?shù)匚幕尘凹罢Z言習慣的意象,達到傳神的翻譯效果。
3動物意象選擇的文化根源
英漢成語中動物意象選擇的差異往往源自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如宗教節(jié)日、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事實、文學作品等等。了解這些淵源差異,熟悉約定俗成的譯法,有助于我們認識到成語互譯方面了解譯入語和譯出語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從而指導我們有意識地進行知識積累和分類總結,在實際應用中不僅做到游刃有余,還可以做到有理有據(jù)。
一些成語的動物意象來自于宗教或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我們熟知的“鵲橋相會”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傳說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會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為牛郎織女搭起鵲橋,使兩人跨過銀河得以相見。承載著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使命,喜鵲在中國文化中往往寓意著吉祥和喜事。如“喜鵲登枝”即描繪了喜鵲飛上枝頭,叫聲代表喜訊即將到來。然而在英語中,喜鵲(magpie)常用來比喻喋喋不休、令人討厭的人,比如chatter like a magpie用來比喻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令人討厭的人。
起源于神話故事的動物成語也不少。如在中國,孔雀是吉祥的象征,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孔雀開屏是吉利的事,若能有機會看到“孔雀開屏”,便是幸運的。但是,peacock(孔雀)在西方文化中并不是吉祥的動物,相反,它帶有貶義,指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這起源于西方的希臘羅馬神話,赫拉(Hera)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天后、奧林匹斯眾神中地位及權力為最高的女神。而代表赫拉的動物就是孔雀,因而孔雀在西方文化中就成了驕傲的象征。
又如,龍作為中國人長久以來的民族圖騰,一直是中國人尊重、封為神圣的意象。神話故事中常有東海龍王、南海龍?zhí)拥男蜗?,深入人心。我們自稱是華夏子孫,龍的傳人。諸如“生龍活虎”“龍馬精神”等成語也都蘊含著吉祥、充滿精神的意味。但在西方文化中,從形象到性格特點都與中國文化中的龍大相徑庭。從影視文學作品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中的龍多是代表邪惡、兇猛的怪獸,往往與正義、勇敢的一方形成對立。因而出現(xiàn)類似情況的成語典故,要特別注意理解文化差異。
同樣的,鳳凰在中國被認為是百鳥之王,如“百鳥朝鳳”“龍鳳呈祥”。鳳凰還被比作是出類拔萃的人,如:“山窩窩里出了金鳳凰。” “鳳凰涅槃”又指所幻想的超脫生死的境界,也用做死指佛或僧人的代稱,簡單來說就是得以重生的意思。鳳凰代表著吉祥與榮譽,連古代皇后的衣著也都冠以“鳳冠霞帔”,可見尊貴。然而西方文化中鳳凰是兇猛的怪物,這種文化含義主要源自《圣經(jīng)》和希臘神話。所以說中國的龍鳳和西方的龍鳳完全是意義相反的兩個極端。
也有些動物成語出自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如《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其中“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鴻鵠指的是天鵝,這里比喻具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類似的成語還有“鴻鵠高飛,一舉千里”。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鴻鵠高飛,一舉千里?!北扔魅擞行鄄糯舐浴6c此相反,在西方文化中,關于天鵝的成語如swan song(天鵝之歌),則比喻最后作品,歌唱家、演員等的告別演出。在西方古老傳說中認為天鵝臨死前會發(fā)出憂傷動聽的歌聲,唱完就會死去,因而 天鵝哀鳴預示著死亡或者藝術生涯的終結,充滿了哀傷、遺憾的味道。
又如,我們熟知的樂不思蜀,出自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后比喻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翻譯成英語為 as merry as a cricket(快樂得像個蟋蟀)。蟋蟀在不同的文化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象征意義。蟋蟀在中國文化中使人聯(lián)想到蕭索凄清,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許多漢語詩詞中,蟋蟀常常用來象征蕭瑟的秋意。比如蟋蟀(詩經(jīng)·國風·唐風):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華年易逝,蟋蟀鳴聲凄凄切切,讓人為之動容??墒牵⒄Z中的cricket則象征快樂的生命。
再如,英語中owl(貓頭鷹)被認為是智慧鳥,如有一成語as wise as an owl。假如某人被認為是owlish,那是形容他聰明。如我們熟悉的電影《哈利波特》中男主人公哈利的寵物就是一只白色貓頭鷹。但是,眾所周知,在中國,貓頭鷹被認為是預兆死亡的鳥,所以,中國人印象中貓頭鷹是不吉利的動物。比如“鴟鸮弄舌”中“鴟鸮”指貓頭鷹一類的鳥,比喻小人。鴟鸮賣弄口舌比喻小人撥弄是非,得以逞強。
4 漢英成語翻譯中動物意象轉換的規(guī)律
從文奴迪提出的歸化理論,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弗米爾提出的目的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漢英成語翻譯中,動物意象的選擇和轉換要以目標語受眾為主體,符合目標語的文化背景,以傳達成語的深刻寓意為目的,不可死扣源語言用詞。但當漢英成語中出現(xiàn)同一動物意象時,則不必轉換,遵循習慣即可。
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野兔)
騎虎難下he who takes the bull(公牛)by the horns
害群之馬a black sheep(羊)
殺雞取卵to kill the goose(鵝)that lays golden egg
雞犬不寧like a fox(狐貍)upsetting a poultry yard
噤若寒蟬as mute as a fish(魚)
一箭雙雕kill two birds(鳥)with one stone
甕中之鱉like a rat(鼠)in a hole
愛屋及烏love me,love my dog(狗)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the wolf(狼)wins the game when the shepherds(牧羊人)quarrel
鳳毛麟角black swan(天鵝)
一丘之貉birds(鳥)of feather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漢語中具有較重文化色彩的動物意象在英譯時一般會轉為較為常見的動物,如龍鳳、貉、鷸蚌、鱉、雕、蟬等等。而對于兩種語言中都較為常見的動物意象,如虎、鼠、魚、雞、馬、牛等,在譯成英語時,有時會選擇相同的動物意象,有時會選擇具有相似特點的動物意象。因此,我們可以至少總結出兩點規(guī)律:一,漢譯英時,應注意主動將具有強烈中國文化色彩的動物弱化,轉化為西方常見的普通動物;二,對于常見的動物意象,雖然兩種語言中動物意象的選擇有差異,但都是基于該成語具體語境下,具體寓意中動物的主要特征,即兩種動物意象的相同點,正是該成語表達中運用動物作為喻體所要表達的含義。根據(jù)這點,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和記憶漢語成語英譯了。
5結語
總體來說,無論是從歸化的翻譯理論出發(fā),還是考慮到功能對等的翻譯原則,在英漢動物成語的互譯上,都應當選取恰當、符合當?shù)匚幕尘凹罢Z言習慣的意象。我們在遇到類似的動物成語時也應做到不望文生義、以偏概全,不可想當然地套用本國文化背景來理解其他文化下的成語意義,應養(yǎng)成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閱讀習慣,形成一定的信息敏感度,在翻譯和閱讀中才不會張冠李戴,鬧出笑話。同時,在做到理解上沒有偏差的基礎上,在英漢成語互譯方面要主動尋求功能對等的意象選擇。
參考文獻:
[1]陳群團.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漢語動物成語英譯研究[D].西南大學 2013
[2]郭林花.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異化與歸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2)
[3]任海.國俗語義視角下漢英動物習語的翻譯[D].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3
[4]萬偉偉.從文化視角探討含動物詞漢語成語的翻譯[D].上海交通大學 2010
[5]徐耀魁.論中國詩詞和漢語成語中動物形象的傳播作用[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