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紅
摘要:信息技術在物理課堂中的適當運用,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信息技術模擬物理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直觀感覺;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適當運用信息技術來優(yōu)化物理課堂,要用得恰到好處,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有效“輔助”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適當運用 優(yōu)化課堂 創(chuàng)設情境 模擬實驗
在全球信息化進程越來越快的今天,國民是否能掌握足夠的信息技能已經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方面。為適應新的教育形勢,教學手段自然也在日趨先進。無論是過去使用較多的投影和幻燈,還是現在比較流行的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出了相當貢獻。筆者認為在初中物理課堂上突出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能使學生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開展某種活動,對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創(chuàng)設新穎有趣的動畫情景和直觀形象的演示情景,融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為學生營造一個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場景,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刺激,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實現“課始趣生”。在進行八年級物理《認識浮力》教學時,需向學生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我先引導學生設想一個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左右兩側面、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的,只有上下兩個面由于所處水的深度不同,受到的壓強大小不同,壓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產生是由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和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壓力差,但使用語言和文字向學生講述壓力差時,學生大都對整個過程反映比較茫然。所以我利用Flash軟件制作了相關課件解決這一難題。該課件以動畫的形式慢鏡頭表示前、后、左、右面受到的的壓強、壓力相等,小木塊保持不動,但加載上、下表面壓強、壓力時,小木塊向上移動?;顫姷膭赢嬓Ч?、直觀的圖形,快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很輕易就攻破這一難點,同時為學習下一節(jié)《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鋪墊,而這一切都是傳統教學很難做到的??傊寣W生在生動、形象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很好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受生活經驗及知識水平的影響,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利用信息技術可變抽象為具體,有助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F代教育技術能夠提供豐富的感知與表象,把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向學生呈現出來,與學生的思維過程同步,學生聞其聲、觀其形、入其境,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重點,理解難點。對于微觀世界的、學生無法親身感知的許多知識內容,即使教師講述得再精彩,學生始終缺乏感性認識。如果借助于網絡,只要從相關網站上下載一些相關的網頁或其他相關內容,就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從而輕松而高效地掌握許多相對比較抽象的知識,如物理學科中分子運動、原子的結構等,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從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師與學生。
二、運用信息技術模擬物理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直觀感覺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現象是它的特點,微觀是它的難點。運用多媒體技術模擬這些在現實環(huán)境下難以完成的物理實驗,則可彌補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不足,增強物理實驗的可見效果。
我在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先用常規(guī)儀器按傳統實驗方法進行演示,由于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限制蠟燭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隨著物距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現象不是很明顯,致使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不甚理解。此時,我改為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模擬實驗,演示物距從很遠至小于焦距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變化的情況,整個模擬實驗過程流暢、直觀、明了,從而使學生對該實驗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由此可知通過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整合,可以突破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局限性,所以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特長,對那些難以觀察到的、復雜、困難的實驗進行模擬和提供幫助,成為常規(guī)實驗的補充,并把兩者結合起來,使實驗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實驗技能水平。
以往在學習測量大氣壓強數值時,由于汞是有毒物質,又無法改變教室里的大氣壓強,教師無法給學生展示現象,而運用多媒體后,就能模擬這一過程。再如,學習《磁是什么》一節(jié)時,磁體“周圍”存在磁場這一知識點,運用傳統的實驗只能給學生展示一個平面上的磁場分布,對于“周圍”空間學生不好想象,此時利用Flash制作一個可以轉動的立體磁感線演示器,一播放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總之,信息技術固然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是教師若不加選擇地泛泛使用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考慮運用信息技術是否恰到好處的問題,而不要為了運用而去用。比如,物理實驗,實驗室里可以做的就不要用電腦演示,必須讓學生動手操作,得出的數據可以用電腦進行演算、作圖等,再讓學生根據電腦演算得出的結論自己總結規(guī)律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運用信息技術既要利于教師的教,又要利于學生的學。所以,首先要考慮的是教學價值,即這堂課是否有使用信息技術的必要。如果傳統的教學方式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使用信息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和物理學科教學整合的發(fā)展,將信息技術引進教育領域將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契機,但也應看到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去深入研究、探索。我們確信信息技術在和學科教學整合中將大有作為。讓我們努力把信息技術適當運用到物理課堂中,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yōu)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明.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整合策略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2]趙聰穎.小班化物理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林松錦.中學物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