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李敏
摘 要: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居于從屬地位,文化教學輔助語言教學的實現(xiàn)方式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本文在針對留學生和教師開展調查的基礎上,探討了語言課教學設計中的中國文化因子植入方式和應當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設計;文化因子
文化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論,文化教學應當輔助語言教學,實現(xiàn)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課程的設置上,中國文化課程通常獨立于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課程,而文化導論課和語言技能課通常由不同教師擔任,語言課教師缺少對文化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因此容易呈現(xiàn)出兩種傾向:一種是忽略了語言課教學中的文化內容,教學設計中缺少對文化內容主動性的嵌入和預測;另一種是引入語言課教學的文化內容與獨立的中國文化課程內容重疊,文化內容與語言知識結合性不足,缺乏交際實用性。
筆者認為,在普通語言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文化,這取決于教師對文化教學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取決于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互動中對文化內容引入的積極性,還取決于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文化內容的植入方式。這三個層面是逐級遞進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中,對待文化教學的態(tài)度可以通過對教師的正確引導加深其對文化教學輔助語言教學的認識,提升其對文化內容引入的重視;但只有重視是不夠的,如果不能積極主動地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引入文化內容,僅依賴零星散見于教材語料中的文化知識點,無法從總體上把握,因此,在積極導入的同時必須注重導入文化內容時采用的手段和方法,筆者擬將其稱之為“文化因子植入”。
“文化因子植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文化內容是否真的能夠有效運用于日常交際和表達需要;來自課堂活動的由學生提出的文化問題,應該如何引導和解答;教師是否有預測可能的文化不適或沖突;教師在課程設計時是否考慮了與語言知識關系密切的交際文化知識;教師主動設置的文化內容是否能夠用于日常交際,是否是學生的興趣焦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比例和尺度如何配置;文化內容在語言課堂教學中整體所占的比重如何,等等。
筆者對此面向沈陽地區(qū)三所高校的國際學院師生展開了問卷調查,其中包含針對在校留學生的問卷200份,針對語言課專任教師的問卷40份,分別針對教師對文化教學的認識、課堂設計的個人經驗以及學生的文化興趣、文化學習所得、對語言課內中國文化學習的滿意程度設計問卷,問卷覆蓋的問題大致為: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選擇傾向;②教師對中國文化的內容的選擇傾向;③教師導入文化內容的交際實用性;④教師導入文化內容的常見范式;⑤獨立文化課與語言課文化導入的差異性;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主觀設計的沖突性。
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31%的學生認為中國文化概論課的內容很有意思,67%的學生對中國當代文化更為關注。這一結果反映了學生對中國文化持有興趣和關注熱情,但是相對于文化課教學主旨中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標有所背離,學生的實際關注點在于現(xiàn)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通過對調查數(shù)據(jù)的關聯(lián)性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生活旨趣和傾向與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領域高度一致,同時,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對學生的文化興趣有重要影響,此外,教師對文化內涵的解讀方式對學生的文化興趣有重要作用。
從教師對待文化教學的主觀態(tài)度看,調查中73%的教師認為自己在語言教學中積極引入了文化因素,42%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語言教學中學到了中國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26%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語言課中導入的文化內容與獨立中國文化課的部分內容重疊,缺少區(qū)分度,并且內容中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并未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反映。84%的教師認為主觀上有導入文化內容的積極性,但在有效的導入方法上存在困惑,并且對這些文化內容在交際中的實用性無法預測。
筆者認為,對外漢語的語言教學中,教師必須積極主動地選擇文化教學內容,并全面地對文化內容的植入環(huán)節(jié)開展綜合設計,在此也建議文化教學內容即文化因子的選取應當遵循如下標準:①時代性。②普遍性。③經驗性。④實用性。⑤宏觀性。
參考文獻:
[1]石旭登.CSL教師教學設計的社會文化維度[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5(03).
[2]唐智芳.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自覺[J].教育評論,2013(06).
(作者單位:沈陽建筑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