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 江汛清
[摘要] 一個社會僅僅有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是不夠的,必須塑造全社會的共同價值、全體社會成員的健康心態(tài),以及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可以接受并自覺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適應新常態(tài),社會建設必須轉變發(fā)展方式,加快軟件配置。在當代中國,社會建設新常態(tài)的形成離不開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公務員隊伍的建設。要不斷加強與人民的溝通,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努力改善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關鍵詞] 新常態(tài) 社會發(fā)展 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 F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2-0023-03
[作者簡介] 丁元竹(1962 — ) 山東日照人,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社會政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江汛清(1964 — ),山東威海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志愿服務、非營利組織和社會工作 。
過去36年的改革發(fā)展,尤其是2003年以來,國家把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社會福利和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的改革以及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社會發(fā)展成就顯著。但是,一個社會僅僅有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是不夠的,必須塑造全社會的共同價值、全體社會成員的健康心態(tài),以及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可以接受并自覺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
一、社會事業(yè)從硬件建設到軟件配置轉變
適應新常態(tài),社會建設必須轉變發(fā)展方式,加快軟件配置。社會建設不僅僅是對社會領域的資金投入、設施建設和服務提供,還包括了更加廣泛的社會內容。市場體制需要價值基礎,社會體制也同樣需要社會互信。人最需要、最看重、最認同、最崇敬的東西永遠不是錢和物,而是思想、情感、道德、信仰、信念、價值。一個社會只有重視這些東西,才有可能回歸秩序、活力、尊重、和諧。因此,要跳出用經(jīng)濟建設的方式建設社會的怪圈,逐步把經(jīng)濟方式轉變與社會方式轉變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社會建設的正道,也是社會的常態(tài),相對于以往的社會建設,我們暫且把它稱為社會建設的新常態(tài)。
當前,社會建設的軟性因素首先要重視使人們養(yǎng)成平常心態(tài)和培育共同價值,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公共精神?,F(xiàn)實生活中,個別地方政府和個別官員對于公眾參與社會組織活動,甚至組織業(yè)主委員會漠不關心,或者不給予支持,在某種程度上還加以限制,這會扼殺居民應有的公共精神。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一些政策相互矛盾和互相不協(xié)調,一方面,人們希望每個居民在社會需要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各類服務,包括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不給他們機會形成密切的社會聯(lián)系,他們與自己所在的社區(qū)居民、社區(qū)居委會、物業(yè)公司,乃至基層的政府組織形同路人。居民的日常生活問題得不到解決,訴求得不到回應,何以會在組織需要的時候,召之即來?眾多的社會事務,僅靠政府的力量何以能應對?
社會建設必須順應民意,否則,就不會調動起群眾的積極性,也不會形成全體社會成員的平常心態(tài)。“政之所在,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小區(qū)居民天生就希望自己的小區(qū)干凈整潔、環(huán)境優(yōu)美、安全放心、鄰里和睦、遵紀守法、團結一致,這就是他們的公共理想。轉變社會發(fā)展方式,必須把群眾的這些公共理想視為他們公共精神中的寶貴財富和社會動員的切入點。只有順應民意,才能夠抓住公共服務和社會參與中的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才能保護居民為公共利益貢獻自己時間、精力、知識、尊嚴、勇氣和承諾,才能形成社會秩序與活力統(tǒng)一的源泉。社會在秩序與活力的統(tǒng)一中進步,應當是新時期社會建設的新常態(tài)。
二、社會關系從官尊民卑向官民平等轉變
在當代中國,社會建設新常態(tài)的形成離不開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公務員隊伍的建設,去掉脫離人民的壞習慣,根除腐敗,逐步建立起作為政府基本職能的公共服務的尊嚴和公務員職業(yè)所必須具有的公共價值,幫助公務員重新發(fā)現(xiàn)其行為的精髓和意義以及他們真正行為規(guī)范的理由。社會建設要從老百姓的事做起,必須說得到、做得到;讓老百姓看得到、感受到、享受到。同樣,對“官吏”的治理也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官民之間的平等關系和良好的社會風氣。
一些地方在社會建設領域的試點,其得失成敗,說到底,也在于能否樹立正確的“官念”,處理好權為民所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關系,沒有這樣真誠的理想和信念,僅僅把試點和示范作為完成上級政府交辦的任務,或者是為了樹典型,吸引其他地方來學習,打著示范和試驗的幌子,謀劃個人小九九,這樣的示范和試驗,縱然是制度設計再精細,管理手段再新穎,也難免發(fā)生異化,難以取得群眾的認同和回應。
社會建設依靠有效的社會動員。要實現(xiàn)有效的社會動員,就必須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探索新形勢下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和公共利益維護方式。這是一種新的態(tài)度和新的參與方式。它表明,在這個領域,必須建立起新形勢下的新的社會規(guī)范。使各級領導干部理解如何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同甘共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個問題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傳家寶和看家本領,但是現(xiàn)在,許多領導干部和基層負責人卻忘記了。
社會的常態(tài)是,官員來自人民,服務人民,是百姓中優(yōu)秀分子、先進代表,這是一個簡單直白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這些年,這個道理被一些人念歪了,不少官員的“官念”發(fā)生畸變,“官本位”的價值觀念侵蝕著社會動員和公眾參與,群眾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甚至出現(xiàn)官民對立,“官本位”寓意下的官尊民卑,不一定就是大貪大惡,但是,它的傳播和彌漫,同樣毒化社會風氣,侵蝕世道人心,甚至動搖人民群眾的信念和理想。可以這樣說,要實現(xiàn)社會治理必須從理順干部與群眾的關系入手,建立干部與人民的魚水情,這不是套話,是實實在在的實話。如果是這樣,我們苦惱和困惑的社會建設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沒有必要回避群眾反映強烈的個別官員腐敗和干群關系緊張問題,這是當前造成群眾不信任組織和個別領導干部的主要原因,也是社會建設的主要障礙。這一方面表現(xiàn)在現(xiàn)行體制機制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和群眾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干部思想僵化不能吸引群眾參與并引導他們前進。必須清醒地看到,腐敗問題之嚴重,在群眾中造成影響之深遠,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進一步的制度建設。在徹底清除腐敗的基礎上,贏得人民的信賴和擁護,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時期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我們已經(jīng)開了一個好頭,使引導社會前進有了新的動力。
三、社會治理從單一到多元共治轉變
在新常態(tài)下推進社會建設,起碼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不斷加強與人民的溝通,不能高高在上做老爺。二是政府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就必須加強自身的改革和建設,真正為人民群眾辦事,而且是辦實事,努力改善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建立血肉之情。
社會建設,要建立參與主體之間的互信,試想,缺乏這樣的互信,社會建設主體的動力何在?
建立與人民的互信必須堅持多元治理。社會治理強調的是多元主體參與,在推進社會建設工作中,要動員社區(qū)、社會組織、居民、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更要從當前工作的空白點和薄弱點入手,重點圍繞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的大事、居民群眾亟待解決的難事、突發(fā)事件應對處置的急事,在動員社會單位參與社會建設、動員各種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上有新突破,健全完善工作機制,使社會動員更加廣泛。針對有參與積極性的社會群體和人民群眾,動員組織部門和機構建立起互動互利機制,通過舉行聽證會、新聞發(fā)布會、各種講座,將自己要實施的計劃和項目介紹給群眾,建立起公共參與的平臺。
總之,新常態(tài)下社會建設創(chuàng)新有五層含義:一是從單純強調物質投入轉向人們內心世界的建設,“人心就是力量”,就是社會資源、社會關系和社會和諧。二是從正式社會規(guī)范的倡導到正式社會規(guī)范與非正式社會規(guī)范并舉。三是強調多元主體的參與,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由單一治理走向多元治理,積極發(fā)揮政府、社會組織、企業(yè)和公眾在處理社會事務、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應對社會沖突中的協(xié)同作用。四是強調因勢利導?!爸巍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本身就有其特定的含義,我們說大禹治水,這里的“治”不僅僅是“堵”,還包括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因勢利導的意思。五是強調秩序。從天下大亂走向天下大治,這里的“治”就是秩序。實現(xiàn)秩序與活力的統(tǒng)一是新常態(tài)下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