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榮
摘 要:語文教學必須順應學生,以學生的需要和實際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處理好“順應“和”變通”的關系,構建魅力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順應; 轉(zhuǎn)變; 魅力;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2-084-001
走進課堂聽課,有的課堂氣氛和諧,師生其樂融融,充滿魅力;有的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卻索然無味,課堂效率低下。如何讓學生充分地以亢奮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呢?只有真正處理好“順應“和”變通”的關系,才能構建魅力語文課堂,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順應學生
1.順應學生的思維
小學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與感性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要盡量以形象性形象化的語言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例如于永正老師教《小稻秧脫險記》時,于老師沒有一廂情愿地去灌輸,而是借助情境啟發(fā)學生去自悟,讓詞與它所代表的客觀事物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真正理解內(nèi)化。
2.順應學生的表達
學生的表達來源于現(xiàn)實,來源于生活。雖然有時不一定聽上去規(guī)范和嚴密,但是我們要順應學生的表達,讓孩子的兒童化的表達在課堂上不斷地呈現(xiàn)。如一位學生說“蜻蜓在荷葉上生寶寶”,教師馬上糾正說:“哦,蜻蜓在荷葉上產(chǎn)卵?!崩蠋煹募m正看似嚴密,實則干癟蒼白,學生美好的想象被“修正”得“枯燥乏味”。
3.順應學生的想象
兒童的想象富于模仿性,但創(chuàng)造性成份日益增長。在整個小學階段,總的來講兒童想象的復雜性、概括性、邏輯性水平是不高的。尤其是低年級兒童的想象,往往是模仿過去曾經(jīng)看見過的東西,是實在事物的簡單重現(xiàn)。小學低年級兒童由于知識經(jīng)驗缺乏,他們的想象往往有許多東西是脫離實際的,到了中高年級,他們的想象才能較確切地反映現(xiàn)實事物。而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想象豐富、合理、生動,往往扼殺了學生想象的積極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學生說“彎彎的月亮像香蕉”,而老師說“不對,應該說彎彎的月亮像小船”,為什么彎彎的月亮不能像香蕉呢?至少在形狀方面學生的想象是合乎相似性的。教師應該順應學生的想象,并由此進行細致入微的指導。
二、轉(zhuǎn)變教師
1.轉(zhuǎn)變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有許多改變: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欲望,勇于創(chuàng)新。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形成轉(zhuǎn)變?yōu)樵趯W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日常教學中,要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把課程中的理念和方法很好的融合,爭取早日成為合格的、成熟的適應新課程的教師。
2.轉(zhuǎn)變教學設計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對于小學語文課堂來說,創(chuàng)新的教學設計很重要。既要轉(zhuǎn)變教的方式,又要轉(zhuǎn)變學的方式, 培養(yǎng)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zhuǎn)變中,教的方式轉(zhuǎn)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zhuǎn)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zhuǎn)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對語文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突出體現(xiàn)在重視積累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加強對誦讀、積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瑣的分析和機械重復的練習,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變“教”學為“導”學,使學生具有自主攝取知識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以適應學生走向社會后再學習的需要。
3.轉(zhuǎn)變教學過程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富有生機的個體,教師的預設有時不一定在課堂中真正呈現(xiàn),教師是帶著預設走進課堂,與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學設計的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的。這個過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學生的參與充滿變數(shù),并且是推動課堂教學展開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要隨機應變,轉(zhuǎn)變教學過程。于漪老師說:“教課必須目中有人,有一個個各有特色的鮮活的學生形象?!币虼?,教師只有弄清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及時調(diào)整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真正需要。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九課《祁黃羊》時,正在引導學生理解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時,一位學生舉手提問說祁黃羊會否事前已經(jīng)知道解狐身體不行而故意先推薦他呢?是欲擒故縱?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出現(xiàn)了一陣騷動。我立刻調(diào)整了先前的教學過程,先對祁黃羊的情況作了更詳細的介紹,然后讓學生找一找有關詞句來說一說祁黃羊是不是事前知道。另一位學生馬上舉手說從“沒想到”可以看出祁黃羊不知情,祁黃羊是真正的出以公心。我及時表揚了學生,并且引導學生讀書要動腦思考,更要關注細節(jié)。這一教學過程的改變,使學生不但更深入地領悟了祁黃羊這一人物的清正廉潔、出以公心的高風亮節(jié),而且使學生懂得了怎樣讀書的方法。
再如我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時,預設是想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當我走進教室時,學生正在誦讀古詩文《游子吟》,我馬上靈機一動說:“是啊,誰說小草的嫩心可以報答三春陽光的溫暖?張煒月就用抱母親入睡的方式來回報母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這一導入的改變,比原來更自然,可謂“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4.轉(zhuǎn)變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的時機和方式
電子白板的日益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中的廣泛運用,使常規(guī)的教學如虎添翼,也使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的時機和方式得以改變。例如我在教學《碧螺春》時,課前我讓學生利用自己的電腦進行搜索,搜索有關茶葉的許多知識:種類、起源、功效等;然后保存到交互電子白板資源庫中。上課時,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交流,把彼此的資源共享。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茶葉”的內(nèi)容進行小組探究,把成果存到電子白板的資源庫中,作為下一次實踐活動的資源。學生通過收集整理,開闊了眼界,拓展了知識面。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語文課堂既要順應學生,積極應變,走出看似“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教學窘境,實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彩;又要“萬變不離其宗”,“咬定青山不放松”,堅守課堂教學目標。只有順勢而變,因勢利導,語文課堂才能不僅有魅力,而且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