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繼華
摘要:目的:探討心絞痛中醫(yī)辨病治療及辯證治療。方法:選取2012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22例,22例患者臨床采用中醫(yī)療法治療。結果22例患者經(jīng)中醫(yī)治療后顯效17例,有效2例,無效3例。對比分析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對比評估,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寒凝氣滯證后患者脅脹急躁評估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心陰不足證后患者眩暈耳鳴評估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結論:通過中醫(yī)辨病治療、辯證治療針對患者臨床出現(xiàn)的不同病癥綜合用藥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心絞痛;中醫(yī);辯證治療
[中圖分類號]R9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2-0424-01
心絞痛是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95%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另有約5%冠脈本身并無器質(zhì)性改變,由冠狀動脈痙攣所致。2012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心絞痛患者22例,22例患者臨床采用中醫(yī)療法治療,總結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心絞痛患者22例,患者臨床采用中醫(yī)療法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22例患者中年齡最小者29歲,年齡最大者55歲,患者平均年齡45歲,患者臨床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區(qū)與左上肢,或伴有其他癥狀。
1.2方法 治療原則:(1)急則治其標:以控制心痛發(fā)作為主。標實主要是氣滯、血瘀、痰濁,故以理氣活血化痰為治法??蓮纳嘣\分辨寒熱,舌淡苔白為寒證,舌紅苔黃為熱證。治宜“寒者熱之”、“熱者寒之”。(2)緩則治其本:本虛主要是氣虛、陰虛,定位于心,故多以補心氣,滋心陰為主要治法??蓮纳嘣\加以分辨,苔薄白質(zhì)淡胖為心氣虛損,苔凈質(zhì)紅為心陰不足。治宜“虛者補之”,或益氣,或滋陰。亦有屬于心陽虛弱者,治宜溫補心陰。辨證治療:(1)心氣虛損證:[主證]隱痛陣作,氣短乏力,神疲自汗,面色少華,納差脘脹,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或代、促。[冶法]補益心氣。[處方]歸脾湯。白術10g,黃芪15g,人參6g,當歸10g,酸棗仁(炒)12g,木香6g,茯神10g,遠志6g,龍眼肉10g,甘草(炙)6g,生姜5g,大棗10g。可加丹參、葛根、九香蟲等。(2)心陰不足證:[主證]隱痛憂思,五心煩熱,口干夢多,眩暈耳鳴,驚惕潮熱,舌質(zhì)紅,苔凈或少苔或苔薄黃,脈細數(shù)或代、促。[治法]滋養(yǎng)心陰。[處方]天王補心丹加減。白參10g,丹參10g,玄參10g,酸棗仁10g,柏子仁。10g,當歸身10g,生地黃12g,茯苓10g,遠志(炙)5g,五味子5g,桔梗6g,原方為制成蜜丸,有朱砂為衣,宜去。可加合歡花、郁金等。(3)心陽不振證:[主證]悶痛時作,形寒心惕,面白肢涼,精神倦怠,汗多腫脹,舌質(zhì)淡胖苔薄白,脈沉細弱或沉遲或結、代,甚則脈微欲絕。[治法]溫陽宣痹。[處方]栝萎薤白白酒湯。瓜蔞10g,薤白10g,白酒適量。可加丹參、檀香、砂仁等。(4)寒凝氣滯證:[主證]遇寒則痛,徹背掣肩,手足欠溫,脅脹急躁,畏寒口淡,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遲或弦緊或代。[治法]溫陽理氣。[處方]幟實薤白桂枝湯加減。枳實12g,厚樸12g,桂枝10g,瓜萎10g??杉由湷吻?、細辛、川芎、丹參等。單味中藥:(1)擴張冠狀動脈:延胡索、丹參、川芎、前胡、瓜萎、人參、黨參、當歸、麥冬、玉竹、益智仁、淫羊藿、補骨脂等。須辨證選用。
1.3統(tǒng)計分析 利用spss20.0軟件包對臨床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臨床所有采集數(shù)據(jù)均用u檢驗,數(shù)據(jù)資料均用均值與標準差方式表示,對比治療前后結果,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2.結果
22例患者經(jīng)中醫(yī)治療后顯效17例,有效2例,無效3例。對比分析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對比評估,評估分值滿分50分,評估計劃采用我院自行擬定的評估計劃表進行分析,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寒凝氣滯證前患者脅脹急躁評估分為35.75-3.75,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寒凝氣滯證后患者脅脹急躁評估分為22.75-2.75,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寒凝氣滯證后患者脅脹急躁評估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心陰不足證前患者眩暈耳鳴評估分為36.85-4.55,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心陰不足證后患者眩暈耳鳴評估分為26.85-2.55,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心陰不足證后患者眩暈耳鳴評估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3.討論
根據(jù)冠心病心絞痛的癥狀,中醫(yī)文獻中有類似記載的名稱有“心痛”、“厥心痛”、“胸痹”、“胸痹心痛”、“心脾痛”等。其中“胸痹”病名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心痛”病名最早見于馬王堆古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匱要略》認為胸痹病機以“陽微陰弦”為主,亦有心氣不足者。冠心病心絞痛在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中對應的中醫(yī)病名為“胸痹(心痛)”。其病機責之于“本虛標實”。本虛者,因年老體弱,先天不足,思慮過度,耗傷心脾,引起心之陰陽氣血不足,尤以氣陰兩虛多見;標實者,系膏粱厚味、七情、外邪及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熱結,阻遏胸陽,閉塞心絡,痹而致痛。誘發(fā)因素為情志波動,氣候變化,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除上述病機外,從氣血而論,認為勞力型心絞痛多屬氣虛,因“勞則氣耗”;靜息型心絞痛多屬血虛,因“夜臥則血歸于肝”,則心血不足,心失所榮而痛。通過本組22例患者的病例研究顯示,22例患者經(jīng)中醫(yī)治療后顯效17例,有效2例,無效3例。對比分析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對比評估,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寒凝氣滯證后患者脅脹急躁評估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中醫(yī)辨證論治療心陰不足證后患者眩暈耳鳴評估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說明中醫(yī)通過痰濁閉塞證、心血瘀阻證、心陰不足證、心陽不振證、寒凝氣滯證等方面的病癥臨床綜合采用不同的中藥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各種癥狀引起的病癥,效果顯著,臨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