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嬌
一、以“生活情境”的導入,引出數學問題
興趣是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心理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注意力的重要源泉. 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問題無處不在. 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緒體驗,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有意設計學生認知的矛盾沖突,以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好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很好地引出數學問題,有利于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學習和探索新知活動之中.
例如:在教“認識千克”時,可以創(chuàng)設超市購物空間,模擬貨架、柜臺擺滿水果、蔬菜及各種生活用品. 以兩包袋裝物品為例,請學生猜猜這兩袋食品哪袋重些?學生置身于購物情境里,靠觀看比較不出兩袋物品的輕重,所以非常想去掂掂稱稱,弄個究竟. 用學生身邊的事情既呈現了教學內容,又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現實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使之不知不覺中進行數學實踐活動,既輕松有趣又難忘.
二、以“生活實例”的再現,探究數學問題
人們往往對做過的事情印象最深. 學習也一樣,親自經歷過的記得最牢. 創(chuàng)設“生活數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再現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從生活中學數學,再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時,出示小朋友去商店買筆記本的情景,“筆記本價格為1元錢,你可以怎樣付錢給收銀員?”讓學生結合自己去超市買東西的經驗,探究人民幣單位元和角之間的關系,在交流過程中,有的學生付出1元錢,有的學生付出10角錢,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知道1元錢和10角錢都是這本筆記本的價格,從而體會到10角就是1元,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直觀地接受這一新知識.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是成正比的,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也越強. 教師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用生活中的經驗去探索數學問題,讓他們獲得探索知識成功的喜悅.
三、以“生活經驗”的借助,思考數學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過“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啟迪.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除法”這一單元時,學生在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類似這樣一個問題,“每輛車用4個輪子,那45個輪子,最多可以裝幾輛車?”學生基本上能夠列出式子算出答案,知道45 ÷ 4 = 11(輛)……1(個),但是答案算出來后發(fā)現有余數,這時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還剩下1個輪子是不夠裝一輛車的,于是可以答出45個輪子最多可以裝11輛車. 這是一類問題,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種問題,“3位老師帶著62名學生去郊游,每頂帳篷最多只能住6人,問:至少要搭多少頂帳篷?”學生可以列出式子62 + 3 = 65(人),65 ÷ 6 = 10(頂)……5(人),同樣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余下的5人也要搭1頂帳篷,所以最后答出至少要11頂帳篷. 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除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題的依托,使學生能借助生活經驗來思考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以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以“生活實踐”的回歸,解決數學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切生活都是課程,一切課程也都是生活.”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讓學生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這一單元時,我一開始就出示新聞聯播的播放時間,由于學生沒有學過用24時計時法來描述早中晚的時間,所以不知道19:00是什么時間,他們只會用時間詞加上具體的時間也就是普通計時法來描述各階段的時間. 所以用這樣的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想知道19:00表示什么時間.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描述上午和中午的時間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和普通計時法一樣,只要把時間詞去掉就可以了,但是對于下午和晚上的時間,學生是不會用24時計時法來描述的. 比如下午2:00,學生只會用下午2:00來表示下午兩點這一時間,但通過學習,知道下午2:00和14:00是表示同一個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用14:00來表示下午兩點了. 雖然用普通計時法一樣可以描述下午和晚上的時間,這是學生已有的經驗,但通過進一步學習后,學生既可以用普通計時法,也可以用24時計時法來計算時間,這樣就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所以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實際中尋找數學題材,教師要善于巧妙地把數學教學內容轉化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善于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產生數學問題,并激發(fā)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欲望,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情境,努力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促使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直至解決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 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生活教育”的思想給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的啟示是:數學教學要面向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的學習要反映生活的內容. 這無疑與當前數學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