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 要]課堂引導提問是傳授知識的一種必要手段。對于提問的要求是,提問要能夠聚攏學生的注意力,要能夠引導學生解決矛盾,要能夠?qū)㈥P注點集中于學生的興趣。這樣才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提問 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36-0030
課堂引導提問是傳授知識的一種必要手段,也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課堂引導提問,以便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那么,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課堂引導提問呢?
第一,提問要能夠聚攏學生的注意力。初中學生在心理發(fā)展水平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差異,而且課堂教學內(nèi)容等因素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很難始終保持較高的注意力,這對達成教學的有效性十分不利。如課文《云南歌會》,這是一篇比較難以講解的文章,上課時有不少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為了更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教師針對第1自然段中的內(nèi)容進行提問,這個內(nèi)容是:“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苯處熖釂枺骸澳隳懿荒茏约好枋鲆幌逻@種藍?它跟我們頭頂?shù)乃{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呀?”隨后教師引導:可以用“比較特殊”來形容高原的藍,它像一個多情的高原姑娘,清秀純凈,但又不失敦厚和親切。它真的可以當作飾品,這哪能多見呢?教師還說,他明天給學生一個驚喜——帶一串藍色手鏈。這個點似乎與文章的聯(lián)系并不密切,但卻能夠?qū)W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他們開始關注課文,甚至會考慮更深層的問題: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跟地域文化有什么關系嗎?特別是云南這個地方。為了真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要根據(jù)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采取不同形式來提問,比如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不提名字的提問,或者分成小組互相提問。如此,學生便有了新鮮感,這對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十分有幫助。
第二,提問要能夠引導學生解決矛盾。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一定要注意到一個事實,那就是不同的學生體驗文章的程度不同,對同一問題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此一來,產(chǎn)生一些矛盾也是必然的。這應該屬于一種特殊性,而對此教師就應該有準備地設計與組織問題,預測哪些環(huán)節(jié)有可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矛盾。矛盾產(chǎn)生了,教師還要對其中的主要矛盾進行分析,預測一下跟預期是否相同,以便在提問時針對性更強,最終使學生對所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把握?!读缪蚰镜瘛窇撌且黄菀滓l(fā)爭議的課文,羚羊木雕被文中的“我”送給好朋友萬芳了,這是父母給我的禮物。父母發(fā)現(xiàn)以后,要“我”把禮物要回來,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我”只得跟萬芳說出了要回禮物的意思,叫她將羚羊還給“我”。“我”對自己這種反悔的舉動十分傷心。既然送給了朋友禮物,到底該怎么辦才好呢?你對父母和“我”的做法持什么態(tài)度呢?不愉快的事情怎樣才能避免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xiàn)?拿這些問題來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懂得一個道理:因為羚羊十分珍貴,父母便覺得送給朋友當禮物是不適宜的,他們認識的角度應該是是與非;而“我”呢,卻認為友誼才是最重要的,什么都比不上它,這就是兩代人之間的矛盾焦點,如果“我”送朋友禮物之前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見,或者父母在給“我”木雕前和“我”說明白,那么事情就不會變得不愉快了。這里的矛盾,一方面會引起學生對于事物認知的碰撞,一方面也會對稚嫩的心靈形成沖擊。教師巧妙利用業(yè)已出現(xiàn)的矛盾,然后巧妙地進行提問,如此就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使情感情緒都能獲得益助。
第三,提問要能夠?qū)㈥P注點集中于學生的興趣。一篇好文章,勢必內(nèi)涵豐富且感染力強烈,而一個學生就是一個成長的世界,經(jīng)歷決定了他們的興趣點也是相異的,然而并非不能將學生的興趣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就看教師的觀察能力與認識能力了,如能找到他們共同的興趣點,然后由這個點來展開提問,就能使學生的認識與體驗更加深刻。如講授課文《安塞腰鼓》,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點是腰鼓,于是就找到了提問的切入點,想方設法把學生的興趣層面加深穩(wěn)固。
教師:你覺得文中的描述,哪些你認為挺好的?請找出來。
學生:“驟雨一樣……是強健的風姿?!?/p>
教師:哦,是第7段。感覺如何?你能形容嗎?
學生:……
教師:再讀讀,再考慮考慮。
學生:(閱讀第7自然段之后)有點感覺了。
教師:有點感覺說明進步了。但大家應該還做得更好一些,怎樣做才能更好一些呢?
學生:再讀得快一些,表現(xiàn)出這些排比句的語勢與作用來。
教師:好,大家可以來試試,讓語速更快一些。大家可以聽聽某某同學的朗讀,一定會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再一次朗讀)
教師:真是太好了,他的朗讀非常不錯。
教師不斷有重點地提問、引導,讓文中的腰鼓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越來越深刻的印象,于是一種嶄新的體驗也就出現(xiàn)了。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