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育英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教材中就多了文言文教學內容。文言文是漢語中最經典的語言體現(xiàn)形式之一,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思想的精華。但由于文言文的體現(xiàn)形式、語言風格與現(xiàn)代漢語相去甚遠,甚至有些詞義隨著歷史的演變都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再加之初中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有限,所以,很長時間以來,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一直是學生的難點。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教學更有效,筆者就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下探討。
一、“讀”擺在首位,指導學生讀出“味”
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沒有文言語感,文字生疏,也沒有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讀”擺在首位,在教學中要突出朗讀教學。在“讀”的同時給學生加以指導,讓學生讀出“味”。
1.讀音
學生在剛接觸到一篇文言文時,讀準字音是關鍵,把不認識的字詞標記出來,然后查閱工具書。特別是文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或易混淆的字,還有一些多音字,都值得教師關注。
異讀包括通假異讀、古音異讀和破音異讀三種情況:如“河曲智叟亡(wú)以應”;如“可汗( kèhán)大點兵”;如“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再如“陳勝王(wàng)”(破音異讀)。
文言虛詞通常輕讀(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要重讀)。
2.停頓
朗讀時可以從語音和意義兩方面來停頓,總的原則是不能讀破。
句首語氣詞、“發(fā)語詞”和關聯(lián)詞后面應稍作停頓。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故/天將降大仁/于是人也”。
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要分開讀。如:“可/以一戰(zhàn)”。
根據(jù)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停頓,使語意更明顯。“主語——謂語”之間有停頓:如“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皠釉~——賓語”“動詞——補語”之間有停頓:如“親/賢臣,遠/小人”;“刻/唐賢令人詩賦/于其上”(“唐賢今人詩賦”和“于其上”分別作句子的賓語和補語);“無/絲竹之亂耳”。修飾語與動詞中心語之間有停頓:如 “永之人/爭/奔走焉”;“吾與汝/畢力/平險”。
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應為“其一/犬坐/于前”)。
3.語氣
朗讀時一般按句末標點符號和語氣詞,讀出句子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如《醉翁亭記》中“環(huán)滁皆山也”表陳述語氣;“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表肯定判斷語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表感嘆語氣。
4.加強背誦
雖然初中生文言語感不是很強,但是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在要求學生背誦文言文時要逐步讓學生學會理解記憶,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jù)文章的思路來背誦。當然,背誦的方法很多:比如記敘性文言文可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或抓住時間詞語來背誦;說明性文言文可按內外、遠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說明層次背誦;議論性文言文可抓論點、論據(jù)或中心句、分承句來記憶,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二、“理解”為根本,引導學生品到“髓”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所以初中生要學好文言文,理解還是根本,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對名篇名段名句的記憶和背誦。
1.對字詞句的理解,品語言之美
文言文的字詞包括實詞和虛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shù)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淀,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初中學生要學好文言文關鍵是要積累一定數(shù)量文言字詞及常見句式的知識,所以學習文言文應該重視對字詞句的基本含義的了解和積累。所謂基本含義這里有兩重意思,從字詞的角度說,任何一個字詞都有它的本義與引申義,文言文學習應重視常見實詞的本義及主要引申義的認讀。積累這一類知識,有助于提高我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彰顯之處,也是文言文學習的目標之一。從句的角度說,把握基本含義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達的主要內容,初三學生認讀文言語句,不必拘泥于語法句式等知識,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實,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現(xiàn)代漢語闡述句子的基本內容即可。
例如《滿井游記》一文中,“山巒如倩女靧面”“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等語句,這些美妙的語言讓天地間的萬物充滿了靈氣,讓我們感受到自然之美,作者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耙磺芯罢Z皆情語?!彼?,在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挖掘、欣賞,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之美,從而提高文化修養(yǎng)!
2.對名篇名句的理解,品人文之美
我們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詩文,有的描繪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會人生的豐富哲理,有的表現(xiàn)了一代偉人的英雄氣概,有的寄寓了志士仁人的高風亮節(jié),閱讀這些詩文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能使我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學習文言詩文要重在理解詩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歷年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
學習文言詩文,首先應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關鍵句子,然后借助這些句子正確劃分內容層次,概括段(層)意,弄清段(層)與段(層)之間的關系,梳理寫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把握課文的主旨。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與古代明賢進行心靈的對話,讓學生在明賢的感染下,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人生的啟迪。
例如《愛蓮說》,全文僅有120字,文筆簡練,語言雋秀,文章先從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說起,引出自己獨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又以菊、牡丹、蓮三種不同的花來象征“隱逸”“富貴”“君子”三種不同的人,并做出評價,抒發(fā)真隱者少,和自己同道的君子難尋,而世間愛富貴者獨多的感慨。作者通過愛蓮頌蓮,表明自己潔身自愛,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并對世間爭名奪利者表示了鄙視。經過以上的研讀梳理,才算真正讀懂了課文,考試時自然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練習”做到位,幫助學生熟能生巧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xiàn)的?!蓖瑯樱难晕慕虒W離不開練習,在《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要重點考查學生的積累和運用”,大量的閱讀與積累是必不可少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1.深度加工材料
深度加工材料需要學生自行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遷移。平時可讓學生對每篇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實詞和虛詞進行歸納,特別是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特殊文言現(xiàn)象,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進行總結,放在一起比較,深度加工,這不僅有利于知識的記憶,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比如“亡”字,讀wú時在《愚公移山》中作為通假字,通“無”,解釋為沒有之意,讀wáng時在《智子疑鄰》中解釋為丟失之意,而在《陳涉世家》“或以為亡”中解釋為逃跑、逃亡的意思,這都需要學生自己去整理,在大腦中建立知識庫,進行深度加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才會更有效。
2.拓展閱讀范圍
由于課內文言文都是在師生共同探究學習的情況下完成的,教師會對其精講精練,保證學生在考試中幾乎不失分,但學生獨立面對課外文言文就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所以平時有必要向課外閱讀“進軍”。教師可適量補充課外文言文,選擇趣味性強的,有一定哲理或教育意義的篇章,也可選擇一些寓言小故事、神話傳說等,要循序漸進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面,讓他們厚積而薄發(fā)。
3.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jù)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于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4.要善于積累資料
撰書立說,需要引經據(jù)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積累資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在讀過的書上做記號,有的人善于制作知識卡片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爾年輕時并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積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要在一張張活頁卡片上,然后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貼上標簽。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黎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