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梅??
[摘要]口才對一個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影響很大。語言和思維同在,“口說”和“心想”相輔相成,互相依存,培養(yǎng)學生的好口才要從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開始,探析訓練學生敏捷思維的方法,以供交流。
[關鍵詞]口才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00023
言語是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外在表現(xiàn)。在口語交際中,善言能使人風度翩翩,善言者能結天下客??诓艑σ粋€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影響是很大的。
有一位相聲演員在湖北黃石市演出,在自己說的段子里把“黃石市”說成了“黃石縣”,立即引起哄笑。馬季在這不正常的笑聲中登臺,開口便說:“今天,我們有幸來到黃石省演出……”大伙才聽到“黃石縣”,現(xiàn)在又聽到個“黃石省”,驚奇不已。馬季接著說:“方才我們的一位演員把黃石市說成了黃石縣,降了一級。我在這里當然要說成黃石省了,給提上一級呀。這樣一降一提,就平啦!”臺下爆出開心的笑聲。馬季先生超強的應變能力既為演員圓了場,又給觀眾賠了情。
我們的學生不一定能有馬季先生這樣超強的反應能力,但是通過訓練還是可以讓學生的口才越來越好的。馬克思說:“語言和思維同在。”也就是說,語言和思維是同時產(chǎn)生的,只因平時交流時我們聽見了語言,看不到思維,就忽略了思維的存在。其實,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所以要想訓練出學生的好口才,還得從訓練敏捷的思維開始。怎樣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呢?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速度的訓練
速度,指思維的迅速,遇事能馬上作出反應。凡是遇到應對場合,張口結舌、訥訥不出于口,是思維遲鈍的表現(xiàn)。思維快速,反應靈敏,也是鍛煉的結果。人們常說“急中生智”,為什么“急”能“生智”呢?因為急迫時,大腦處于異常興奮的狀態(tài),形勢激發(fā)思維,靈感易于外溢。所以,經(jīng)常有意識地進行“限時”的推理、概括、形象思維訓練,就能“逼”出思維速度。比如,限時推理練習:
某校學生宿舍住著張、楊、李、王四個人。舍內(nèi)規(guī)定,每晚由最后一個回宿舍的人關燈。有一次燈火通明達旦,不知是誰忘了關燈。政教處來檢查這件事,李說:“我比楊先進宿舍?!睆堈f:“我進宿舍時看見楊正在鋪床。楊說:“我進宿舍時李與王都上床睡了。”王說:“我很疲倦,一上床就進入夢鄉(xiāng),什么也不知道?!闭堈f說,是誰忘了關燈? 要求是:講者口述三遍,聽者不許記錄,限時3分,口述推理過程。
像這類智力測驗題,群眾中流傳的不少。只是平時大家并不在意,沒有有意識地把它當作一種訓練方法,偶一為之自然收效不大。若能有意識地、經(jīng)常地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收效必然顯著。
二、廣度的訓練
廣度,指思維的廣闊程度。即思考問題時既善于抓住問題的基本框架,又不遺漏與之有關的重要細節(jié)和部分因素。也就是胸有全局,巨細無遺。思維的廣度與文化素養(yǎng)、知識廣度密切相關,歸根到底,是信息儲備豐厚。信息儲備豐厚來源于讀書、觀察、搜求。這些都靠自己平時的努力。但是,信息的儲備和輸出并不完全成正比,二者之間還有個“聯(lián)想”環(huán)節(jié)。聯(lián)想力強的人,一旦遇到問題,大腦儲存的信息很快產(chǎn)生連鎖反應,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而滔滔地表達出來。而“聯(lián)想”能力卻要靠平時的培養(yǎng)。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馬爾茨曼創(chuàng)設了一種“急驟聯(lián)想”訓練法。我國的董秋楓先生在這一基礎上設計了“子母輻射聯(lián)想”練習,值得借鑒。引例如下:首先給訓練者出示一個普通詞匯,例如“森林”、“江河”、“花園”、“大漠”等等。要求練習者以這一詞匯為中心,展開第二代輻射聯(lián)想,作出盡可能多的聯(lián)想反應;再以第二代輻射聯(lián)想的每一條中的中心詞為中心,展開第三代輻射聯(lián)想;然后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直到“江郎才盡”為止。以代傳和輻射數(shù)量最多者為優(yōu)勝。
這里以“天空”為中心詞,展示訓練方法:要求學生以“天空”為中心詞,展開第二代輻射聯(lián)想,教師給予適當?shù)奶崾?,讓學生做出盡可能多的聯(lián)想反應,如“翱翔的雄鷹”、“美麗的云霞”、“發(fā)達的航空交通”、“難以計數(shù)的星球”。再以第二代輻射聯(lián)想的每一條中的中心詞“雄鷹”、“云霞”、“交通”、“星球”等為中心,展開第三代輻射聯(lián)想,以次類推。
三、深度的訓練
深度,指思維的深刻程度。即看問題有辯證的觀點,善于獨立思考,判明是非,提出獨到的見解等。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經(jīng)常出一些論題給學生辯論,就是不錯的訓練方法。例如,順境出人才還是逆境出人才、中學生該不該帶手機進校園、養(yǎng)恩重于生恩還是生恩重于養(yǎng)恩等,讓學生在爭論中養(yǎng)成辯證看問題的思維習慣。
口頭語言隨時可變,與人交談時,常常沒有準備的時間,思考的余地,思維要隨時轉彎,往往要根據(jù)變化了的局勢、變化的言談,迅速調整說話的內(nèi)容和方式。有時還會遇到挑釁或刁難的話,這時尤其需要敏捷的思維,就勢問答,從容應對,否則就會形成僵局,使你面紅耳赤,下不了臺,甚至逃之夭夭。作為教師,如果在學生未正式走入社會前,能培養(yǎng)他們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避免很多這樣的僵局。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