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全
摘 要:總之,遷移是學習過程客觀存在的重要規(guī)律。它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重復有效性。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搞好學習,就必須遵循這個規(guī)律,努力學習和提高遷移能力。學校的教學,應該科學地利用影響遷移的各種因素,合理組織教學活動,促進知識正遷移的產生。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習中;知識遷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3-219-01
美國心理學家ML比格指出:“學習的效率,大半依靠學生們所學得知識可能遷移的數量和質量而定”,可見學習遷移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應的一個基本問題。為此,教學生活中教師要“善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重視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要“善學”探索科學的學法,學習時自覺進行學習遷移,克服干擾,從而提高學業(yè)成績,真正做到“學會學習”。
學習遷移要基于正確而穩(wěn)固的知識結構、技能結構。因為根據遷移規(guī)律,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實現遷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學習越扎實、雄厚,就越容易產生遷移,效果也越顯著。所以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重視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穩(wěn)固的知識、技能結構,使學生獲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這將大大有利于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平時教學中不難發(fā)現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對學習物理特別害怕,他們大部分人從初中升到高中感覺物理最難讀。究其學習行為,他們課堂上只知認真聽講,卻不自主思考;課后只會死記硬背,卻不消化理解;作業(yè)只會生搬硬套,卻不善靈活應用;題海中苦苦掙扎,卻不懂歸納總結,他們學不好物理的主要根源是他們初中時忽視了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
物理學知識是以有機的聯系來揭示物質的結構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因此,建立知識結構是符合物理科學的特點的。建立物理學知識結構的程序是:確定知識點及其認知層次,確立點、線、面、體 的知識體系,使知識形成網絡。因此,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教師要認真鉆研新課標和新課標教材,熟悉、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增強授課的目的性。并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性,依照認知層次選擇合適的教學主線索,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課程知識。幫助學生將各個知識點理解清楚明白,并作聯系連結,建構自己的知識網。例如:在學生學習力學時教師應抓住這樣的教學主線索:先介紹力的基本知識,再介紹運動的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最后介紹力和運動的關系(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以及分析力學問題的一般思路。這時再安排一個階段性復習來對知識做一個歸納梳理,以幫助學生由點及線到面、體地構建動力學的基本知識體系。學生牢固建立這一知識體系后,再研究自由落體、拋體運動、圓周運動、衛(wèi)星運動等等時便容易產生遷移了,而且從中又可以培養(yǎng)其學習遷移能力。形象一點講 ,明確了知識的層次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而后將他們有機的組織起來,建立起科學而穩(wěn)固的知識網絡,“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知識可以活化起來,就容易產生遷移了。而學生的技能結構的建立則也貫穿于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的過程細節(jié)之中,關鍵是教師在平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方法和技能的總結、比較、歸類,并經常創(chuàng)造給學生以訓練提高的機會。
在一般的課堂學習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課題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新知識時,要考慮怎樣有利于學生的原有知識體系發(fā)生遷移。教師的教學程序,必須有個合理的規(guī)劃,當引進一個新知識、新概念時,需考量是否適合學生目前的程度、狀態(tài)等。一般在上新課之時,先復習一下相關知識,以便學生能從知識結構上了解新學知識在已有知識結構中的衍生點,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新概念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中,使知識發(fā)生順向遷移。在難點教學時,要能依照的一定層次組織教學過程,尋找最優(yōu)化的教學程序。比如可以先提出已有的物理認知和相同或相近的生活觀念,確立相關科學觀念——建立先行組織者,這對于化解難點,成功地發(fā)生學習遷移是個關鍵。在教授新知識點時若能對于學生先前所學的知識、概念作連接也能幫助學生建構有系統(tǒng)、組織的概念體系。例如講線速度時,與學生先前學過的瞬時速度的概念相聯系,使學生知道線速度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使它們在本質上相統(tǒng)一,使新舊知識之間發(fā)生雙向遷移,這對于建立線速度這一概念非常重要。
教師也可以用類化或比較的方法來讓學生延伸應用所學的新知識。例如,在學習質點、點電荷、單擺這類概念時,就可以先舉不同的例子進行比較,再進行類化,形成表象、進而總結抽象出這些概念。若能進一步類比這類概念的形成過程,相互間還可產生思想方法的遷移。再如物理學中描述強弱、快慢程度的一類物理量,譬如密度、壓強、速度、加速度、電場強度、電勢、電流強度等等的都是用比值法進行定義,若能適當比較、啟發(fā),其思想方法也可以相互發(fā)生遷移。
根據結構映射理論:類比遷移是一個結構映射過程,“源問題”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構)被提取并被用于解決“靶問題”,結構映射是類比遷移產生的前提。所以教師在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滲透物理學科的思想方法,重視問題的結構。這樣,學生對這些概念、規(guī)律的基礎就能更加的鞏固,從而增強其類比遷移的有效性。比如在電場一章中,電場強度、電勢等概念對學生來說很抽象、難以真正理解其物理意義和實質。教師教學中可以通過靜電場和重力場的類比來突破難點: 重力場和電場一樣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物體在重力場中要受到重力的作用G,重力場的強度可以用物體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G/m的大小來量度。分析可知:這種場的強度實質上是由場引起的對物體的作用(G)和物體的相關屬性—質量(m)的比值來量度的,但這種場的強度是由場本身決定的,與所放入物體的質量m、其所受重力G均無關。類似的,電荷在電場中要受到電場力的作用F,電場對電荷的作用是電場力(F),電荷與這一作用相關屬性是電荷量(q),電場的強度可以怎樣來量度呢?教師先通過類比啟發(fā),再引導學生用試探電荷探索電場的性質,尋找電場強度、電勢的定義方法。最后在電場的復習總結中,又可以從力和力的性質,功、能及能的性質,性質的形象描述等諸方面就重力場和電場進行比較,找出共性,深刻地理解電場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