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オ?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歷史研究性教學要針對學生存在問題,遵循實用性、可行性、多樣性、探究性、開放性的教學原則,按照確定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制訂計劃—實施研究—總結交流”的基本步驟來開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研究性學習教學原則教學步驟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40104
研究性學習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新一輪課改的一大亮點。那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本人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存在的問題
1.看問題的角度片面。由于知識面狹窄以及受認知能力的影響,學生們看待歷史問題有時比較片面,如對改革開放的認識比較偏激,持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
2.不能從本質上揭示問題。有的學生往往只看到某些歷史現象,而不能透過這些歷史現象去揭示其本質。如清軍遭八國聯軍打敗,不少學生僅簡單地將原因歸咎于清軍將士太無能,而沒有看到清政府的腐敗、治國觀念落后的本質。
3.假設歷史。歷史不能重復,也不能假設,可有的學生以假設或虛構的視角來看待某些歷史事件。如有一學生說鄭和具有很強的冒險精神,當年他奉命下西洋,發(fā)現了“新大陸”,并建立了“日不落”的中華殖民帝國,今天矗立在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就是鄭和塑像……這種違背史實的觀點顯然是不可取的。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應堅持的原則
1.實用性原則。課題設計必須體現實用性,利于學生釋疑解惑、增長知識、促進學習、指導生活等。所提出的課題要防止簡單化,更不可以在一些無意義的問題上糾纏不休。
2.可行性原則。課題要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以及學生所具有的研究條件,切口要小,具有一定的深度,還要便于學生查閱資料。
3.多樣性原則。課題可以由教師提供,可以是對課本知識的挖掘或與之相關的課外知識的拓展,也可以是歷史實踐活動的設計;可以是純理論的探討,也可以是具體歷史的調查與挖掘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題。
4.探究性原則。課題的研究應圍繞某些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特點、影響、評價等方面去展開,如“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等課題,需要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
5.開放性原則。課題由學生自主選擇、申報。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思維。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
1.確定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主要途徑:(1)從歷史教材的導語、課文、插圖、閱讀材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課題。(2)從重大時事、社會熱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如南海問題、三農問題等都可以作為課題研究的對象。
2.制訂計劃。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的具體內容、方式、參考資料、學習步驟(通??煞譃槿齻€階段,第一階段為個人學習階段,由學生根據小組的分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搜集和整理資料。第二階段為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小組成員各自發(fā)揮特長,針對問題進行實質性的探究,獲得自己的見解。第三階段為全班活動階段,各小組展示本小組活動成果(如資料匯編、歷史人物評析、歷史小報編輯等)、人員組成(主持人、主要成員、指導老師、各自的分工情況等)。
3.實施研究。根據課題研究計劃及每一個階段的任務和目標進行具體研究,并收集、整理資料,最后得出結論。實施研究這一環(huán)節(jié)要特別注意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一是收集史料的方法,包括收集渠道、資料的形式等;二是分析整理史料的方法,如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思辨學習法、社會調查法等。
4.總結交流。由學生自己對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舉辦歷史小論文答辯會、歷史辯論賽、演講報告會、成果展覽會、制作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經驗交流會等等。
四、研究性學習開展的評價方法
1.制定評價標準。在實施研習計劃前要確定評價標準,并讓學生明確評價標準。通過正確的評價引導,激勵學生繼續(xù)發(fā)現問題、探討問題。
2.重視過程性評價。要十分重視整個學習過程的檢查與管理,教師尤其要在課題的研習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檢查和指導。
3.評價要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評價主要指教師、同學、家庭乃至社會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及其成果的態(tài)度。首先,教師對學生的研習活動要有良好的態(tài)度,積極與學生探討問題,讓學生得到鼓勵和指導。其次,教師應致力于營造一種愛好研究、尊重研究的氛圍。再次,教師應做好與家長溝通,使其理解并支持子女的研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改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思考歷史、探究歷史的條件和空間,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