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良
摘要:三孔俱好學,熟讀經(jīng)史,為其史論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他們是秉性正直、富有正義感的文人,三孔的性格以及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注定他們不能實現(xiàn)理想報負。于是,轉(zhuǎn)向研究歷史,著書立說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就是“要通過研究歷史來干預(yù)政治,關(guān)注國家的命運,從而使歷史學解決刻不容緩的現(xiàn)實問題,關(guān)乎國計民生,進而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報負。
關(guān)鍵詞:北宋三孔 史論 社會現(xiàn)實
北宋三孔即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孔文仲(1038~1088),字經(jīng)父;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一字彥常;孔平仲(1044~1102)字毅父,一字義甫。為孔子第四十七代孫,臨江軍新淦縣人(今江西省峽江縣人)。兄弟三人以文章起于江西且同朝為官,著作甚豐,在政壇、文壇都有較高聲譽。黃庭堅五言絕句贊曰:“二蘇上聯(lián)壁,三孔立分鼎;天不墜斯文,俱來集臺省?!睍r人將“三孔”與“兩蘇”相提并論,極為推崇?!督魍ㄖ尽份d:“臨江素稱詩禮之鄉(xiāng),衣冠文物甲于他郡。若昔之劉貢父、孔文仲兄弟,清修雅節(jié),文章事業(yè)輝映后先,至今天下后世以為重也。”
三孔學習研究歷史,著書立說,就是“要通過研究歷史來干預(yù)政治,關(guān)注國家的命運,從而使歷史學解決刻不容緩的現(xiàn)實問題,關(guān)乎國計民生,進而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報負。這種“知有今務(wù)”而“經(jīng)世應(yīng)務(wù)”的精神在其著作中得以體現(xiàn)。
三孔俱好學,熟讀經(jīng)史,為其史論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他們是秉性正直、富有正義感的文人,三孔的性格,以及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注定他們不能實現(xiàn)理想報負,于是轉(zhuǎn)向著書立說來表達自己的理想?!端问贰酚涊d孔文仲“有文集五十卷”,可惜現(xiàn)存的很少,在史學方面,現(xiàn)存的主要有《舜論》《文帝論》《唐太宗論》《伊尹論》《唐文宗論》《唐明皇論》《李訓論》《制科策》等。其史論始終貫穿著儒家的忠孝仁義和史學秉筆直書、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
孔文仲從小受到嚴格的儒家思想熏陶,他對儒家的思想有所補充和發(fā)揮。1070年,朝廷舉賢良方正科,孔文仲力論變法不合時宜,作《制科策》九千余言,全面闡述了他對變法的態(tài)度和看法,他主張以德治國,并對儒家的王道政治思想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
夫天下之道三:曰王、曰霸、曰強國……且夫一之以道徳,淳之以仁義,此王道也。行之以仁義,雜之以功利,此霸道也。專用權(quán)謀,不循義理,此強國之術(shù)也。及考其見之效也,王道行于數(shù)千歲之外,詠歌畏愛,猶深結(jié)于民心,而不忍去之。霸政止能及其身,至子孫之世,則廢熄不講。強國之術(shù),民之視上,相疾如仇讎,伺其有間。則相與蹈藉傾覆之矣。凡三道者,得失之報,若白黑然。
這里對儒家一貫主張的德政治國思想大加推崇,并把它同霸道和強國作了比較。指出實行王道政治,用道德統(tǒng)一思想,用仁義加以淳化,可以“行于數(shù)千歲之外”,長治久安;霸道用仁義之名,雜以功利之實,只能“及其身”,國家安定一時,難以長久;強國則專用權(quán)謀,不循義理,時時刻刻存在著危機。
在《文帝論》中,他又論述了法治的重要性。他說:凡為治之體,有風化,而又有法度。風化所以動民之心,法度所以動民之志。兩者相為用而未嘗可以偏廢者,風化有余而法度不足,雖黃帝堯舜復(fù)出,猶不能使天下胥勸而為善也。他認為,法治與德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不可偏廢。這是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反映了宋代儒學的政治思想。這對理解和解決現(xiàn)代社會問題仍然有著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文仲通過寫史論,表達了自己的治國主張,給后代的統(tǒng)治者以啟發(fā)。
孔武仲的經(jīng)歷和擔任的職務(wù),有利于其史論的創(chuàng)作?,F(xiàn)存其著作《宗伯集》十七卷,其中能夠反映其史學思想的著作主要有《漢武帝論》《介之推論》等史論;《書紀傳后》一組讀史筆記以及碑、頌、銘、記、詩賦等作品。
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的《資治通鑒》,它的編纂是一項非常龐大復(fù)雜的工作,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武仲在元祐二年(1086年)擔任校書郎,曾參與《資治通鑒》的校訂。晁補之有《次韻校書孔彥常校資治通鑒作》。詩云:“群公愛我邀我居,平生文舉情豈疏。鉤陳玄武在北極,上帝之府森圓書。趟韓魏降顯德尾,司馬蟬嫣世良史。其人不見其言在,青草生原歲陽止。吾君好學由生知,成湯得尹方有為。應(yīng)合它年尹躬學,書成泣像麒麟閣?!蔽渲儆小蛾藷o咎張文潛同校名臣事跡因贈》《晁無咎大硯》《次韻和文潛休日不出》《秘閣觀唐法帖呈同舍諸公》詩??梢姰敃r,武仲與晁補之、張耒同為校書郎,一同參加《資治通鑒》的校訂,相從甚歡。
在史學史上,歷史人物的評價又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武仲以儒家思想為標準,對于歷史人物每每有十分精當?shù)脑u價。
如稱贊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嚴格法治、知人善任。他在《漢武帝論》中說道:“故賞罰者,人主之所以輕重,百官萬民之所以治亂也……故必有闊達之大度,果敢之明斷,然后賞大功而不吝,誅大罪而無疑。古之人有粗知此而能行之者,武帝是也?!薄肮鳎壑⒁?。方其病也,預(yù)入金錢以贖其子之罪。帝雖許之,及主子犯法,帝流涕而言曰:法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誣先帝法,何面目入高廟乎?卒使伏法?!薄皾h武自舉霍光而功業(yè)施乎三世,則武帝之明,優(yōu)于齊桓遠矣。凡武帝之所得焯焯如此,則所謂雄才大略者,非史臣之私論,乃天下之公言也?!?/p>
可見,武仲對于漢武帝明賞罰、嚴執(zhí)法、知人善任是非常贊賞的,這也是符合歷史史實的。對于我們今天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武仲對于歷史人物能夠“秉筆直書”,恢復(fù)其原來面貌。他在書《晉武紀》后中,一方面,稱贊“晉武帝之德,可謂過人遠矣。史稱帝宇量宏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于人?!绷硪环矫?,他也指出“惜其溺情宴安,親用后黨,而晉之衰亦自此始?!边@種“不隱惡”,“不溢美”的作風,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史德”。
孔武仲在《介之推論》和《論介之推》史論中,認為介之推幫助齊桓公即君主之位,的確有功。由于齊桓公剛即位,百廢待舉,事情煩雜,以至于忘記給他封賞。于是,他就跑到深山隱居?!叭黄渥h論,以受賞者為非,以不受賞者為是,何其陋也?!痹O(shè)爵受賞,是圣人不易之法,既彰顯了君德,又賞罰分明。使“貪者不敢進趨,廉者不敢退避,親者不敢以寵昵而覬望,疏者不敢以遐遠而自疑,其明如日月,其信如陰陽。故賞一人而天下聳動?!倍橹啤耙砸蝗酥鷿?,而使夫有功者不得其報,而孰肯悉力以助其上哉?則是賞不可以不受也。”孔武仲在《論介子推》中進一步說:“介子推雖不言祿,亦不忘祿也。”他之所以這樣做,不過是謀求好的名聲罷了。以至于武仲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夫謂竊人之財謂之盜,而竊名者庸非盜哉?”
除以上所述外,孔武仲的史學實踐還體現(xiàn)在碑、頌、雜著、書、序、記、奏狀、表狀、詩、賦、墓志等一系列作品和著述中。其構(gòu)思往往能以立意取勝,文筆清逸,無半點斧鑿之痕。
孔平仲一生為官,由其生平經(jīng)歷可知,他對北宋時代的許多事情都是耳聞目睹,并且非常熟悉,所以書中所述之事,較為可信。
《孔氏談苑》是孔平仲所著的一部筆記體史料書籍,在宋代諸多筆記中,是較為重要的一種,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該書共四卷,“多錄當時瑣事”,內(nèi)容涉及北宋朝廷制度、掌故、士大夫之瑣聞軼事、名人故實等。有助于我們研究北宋的政治史、經(jīng)濟史、文化史,也反映了作者的史學意識。
《孔氏談苑》一書內(nèi)容豐富,涉及的門類十分廣泛,舉凡官制、科舉、軍事、民俗、掌故、詩詞、天文、陰陽、道教等。該書所記述的范仲淹私與元昊書、夏竦妒忌陳執(zhí)中、宗室至一品官殯葬、韶憲爭功、京城侵竊之弊、札子署名、宰相坐答之禮之廢、宋代開寶、寶元年間所鑄錢幣沒有年號等,為我們研究宋夏關(guān)系、宋代政治、章典文物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正史資料的不足。
《珩璜新論》,孔平仲著,該書“皆考證舊聞,亦間托古事,以發(fā)議其說,多精核可考”,所述之事分為若干長短不一的條例,每條前面亦無名稱。根據(jù)其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君臣之遇、名臣事跡、德量智識、忠言讜直、官政治跡、官職儀制、典故沿革、詩賦文章、曠達隱逸、仙釋僧道、祥瑞夢兆、忠孝節(jié)義、風俗雜記等。同傳統(tǒng)史學一樣,《珩璜新論》也有勸善益治,諷諫統(tǒng)治者的作用。《珩璜新論》秉筆公正。同大多數(shù)史學家一樣,孔平仲能夠秉筆直書,做到“不隱惡,不虛美”。對待歷史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平仲一方面肯定他的大度和豪邁,同時,他也無情地揭露了武帝好大喜功,殘暴荒謬的一面。
《續(xù)世說》,孔平仲撰。孔平仲仕途不得志,一生道路坎坷,在黨爭的漩渦中沉浮掙扎。該書依《世說新語》的體例,選取宋、齊、梁、陳、隋唐五代事跡,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八門,分錄成書,乃“編宋至五代事,以續(xù)劉義慶之書也”[14]據(jù)其書中內(nèi)容,《續(xù)世說》與《世說新語》專尚清談不同,故事多取自史傳雜著,其中南北朝事多取自李延壽之《南史》《北史》,唐代事跡來自劉昫所編《舊唐書》,五代宋初故事取自薛居正等編的《舊五代史》,史料充實,立論有據(jù)。
《續(xù)世說》通過描述這一漫長歷史時期帝王將相、文人政客的言行事跡、社會風俗時尚,突出體現(xiàn)了封建倫理道德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對于研究當時社會的變化特點、文人的生活習俗、人格典范等具有參考價值,可謂“發(fā)史氏之英華,便學者之觀覽,豈曰小補之哉”?《續(xù)世說》不但給我們提供了大量史料,而且我們也不難從中窺探出孔平仲的史學思想,全書始終貫穿著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和史學秉筆直書、精于考證、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
為此,他在《續(xù)世說》中大力推崇古人的嘉言懿行,“或深念社稷,為國憂心;或以國事為重,不以私隙廢公;或居官清廉,身無長物;或知有兇險,不愿嫁禍于人;或剛正不阿,寧遭禍而不說假話;或忠于友道,冒死不肯敗義求生;或知過必改,斷然棄舊圖新;或面臨殺戮而無懼色,視死如歸;或視金寶如瓦石,絲毫不為所動;或不以學問為個人私產(chǎn),將自己的心得慷慨獻助于他人?!倍鴮樨庪U小人則大加鞭撻,極盡諷刺之能事。
參考文獻:
[1]黃庭堅.山谷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
[2]謝炅.江西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66.
[3]孫建民.宋代史學與長編法[J].學術(shù)月刊,1995,(03):9.
[4]孫永選.清江三孔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2.8.22.263-264.293.
[5]晁補之.雞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99.
[6]珩璜新論·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9.
[7]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30.
[8]秦果.續(xù)世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
[9]郭豫適.續(xù)世說·總序[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