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超慧
“讓日常教學成為教師成長的載體”是學校組織教師開展校本研究的共識。在校本教研的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構建校本教研“四大板塊”,開辟校本教研“三條途徑”,能有效激發(fā)教師主動參與教研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一、構建“四大板塊”,豐富校本教研內涵
1.合作互補式備課。課前,備課組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每組課文的主備教師,并要求他提前鉆研教材,搜集相關信息,設計教案。然后分組活動,在互相說課的基礎上,修改主備人的預案。課中,教師們個性化地使用教案,或根據教學實際重新設計可行性方案,形成體現自身思想特色的教案(通過批注實現)。課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寫出課堂教學中的亮點與不足(通過課后反思實現)。這樣,備課的“四度調整”把群體智慧和教師個人教學經驗融為一體,強調教師的自我反思。
2.同題探究式磨課。課堂教學是校本教研的最終落腳點,教學研究始于課堂,也應回歸于課堂。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研質量呢?學??梢越Y合本校老中青“接力杯”教學競賽,開展“同題研課式”教研。即不同教齡教師間的同題研課,不同年級教師間的同題研課。如筆者學校針對本校學情,語文組以閱讀教學、數學組以“空間與圖形”教學為內容開展研究。在教研活動前,教師先收集與研究課題有關的資料;在教研時,以授課的形式進行交流;在課后討論、反思、提高,形成對研究內容的系統(tǒng)認識,形成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3.即席診斷式評課。為了提高教研課的質量,學校還可以開展以“展示”與“暴露”相結合的“即席診斷式”的草根評課活動。將教研的地點設在課堂,一邊教學,一邊研討。具體形式為:主講者先親自上課,根據課堂生成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向教師點明本環(huán)節(jié)的生成意圖,將新課程的理念通過課堂直觀地呈現出來,并讓所有參與聽課者評論。
4.專家引領式思課。學校可以不斷邀請名師、專家來校作專題講座和聽課指導,還可以積極提供機會派教師外出學習取經,接收新信息,開闊視野。專家的引領能使教師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思課析課,可以大大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觀念和方法。
二、開辟三條途徑,開拓校本教研新路
1.活躍網絡教研。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fā)和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建立開放、動態(tài)、交互的網絡教研平臺,在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方面,實現資源交流與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教師長期處于以“重復”為特征的教學活動中,往往對教育問題視而不見,而且受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影響,總是順應“一邊倒”的模式,即贊美得多,批評得少,久而久之,問題意識淡薄甚至沒有,從而處于被動的教學狀態(tài)之下(領導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我需要什么我不知道)。這是客觀現狀,那么學校領導的任務就是激發(fā)教師對問題意識的重視。怎樣引導教師從現實課堂、在平等對話與互動交流中,挖掘問題,去“假現象”,找“真問題”?這是我們當前最需要做的。網絡就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生新模式。網絡不僅僅是信息資源的平臺,更是教師研討交流的平臺。因為平時教師工作繁忙,大家坐在一起進行研討的時間不是很多,因此,各教研組、各年段的教師可以將困惑或問題上傳到校園網,其他教師利用空余時間上網跟帖、評論,把好的點子或建議上傳。這樣的教研活動實現了網絡教研一體化,不僅激發(fā)了教師的問題意識,更解決了教學中的困惑,真可謂一舉多得。
學??梢岳眯@網絡規(guī)范校本教研的日常工作。如:通過網絡將教師公開課的教案、課件掛出共享,并討論、評議公開課教學。學校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討論教育教學新話題。如:開展以“培養(yǎng)學生會問、會說、會聽的能力”為主題的青年教師微型講座。青年教師也可以申請一個博客,將平時教育教學的隨感記錄下來。
2.組建“1+1教學協(xié)作小組”。學校充分調動各種教學資源,發(fā)揮專家、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經驗豐富教師的教育教學優(yōu)勢和示范、引領作用。以1對1聽課、評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協(xié)作。首先明確協(xié)作對象,其次明確職責和要求。指導教師做到“三帶”:帶師魂──敬業(yè)愛崗,無私奉獻;帶師能──掌握教育教學基礎知識與技能;帶師德──育德之道,為人師表。被指導教師做到“三學”:學思想──教育教學理念;學本領──教育教學基本功;學做人──為人處事,為善,求真。通過傳、幫、帶、導、提、教,切實加快青年教師成長,實現學校教師隊伍素質的動態(tài)提升。
3.開展反思性教研。反思可以進一步激發(fā)教師學習的沖動,不斷反思會不斷地發(fā)現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斷發(fā)現一個個陌生的自我,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反思也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堅持在“反思”上做文章,對教師提出“每日一反思、每周一總結”的要求,要求他們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要求教師從這些方面進行反思:一是記成功之舉,集經驗之談。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引起教學正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應變得當的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詳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二是記“敗筆”之處,思改進之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全面的剖析,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三是記教學機智,促實踐性智慧。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天竺山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