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江蘇 蘇州 215104)
?
對涉罪未成年犯的調查及思考
張紅梅
(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江蘇 蘇州 215104)
調查表明,涉罪未成年犯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性格暴躁、行事缺乏理智,法律意識淡薄,且具有不良的行為習慣。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和自身社會交往不謹慎等幾個方面。因此,可以通過家庭的溫情關懷、學校和社會的幫教,以及建立合適的司法制度來感化、教育涉罪未成年犯。
涉罪未成年犯;犯罪;社區(qū)矯正;合適司法制度
1991年9月4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簡稱《未成年人保護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蔽闯赡耆巳后w正處在從“趨于成熟”到“成熟”的年齡階段,其生理各因素和心理各素質正由易變階段向定型階段發(fā)展。因此,未成年人可塑性強,也易受外界影響。隨著身體、心理及外界的諸多變化,未成年人內心深處不斷發(fā)生著聚變,如果積極引導,使之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那么他們可以成為對家庭、社會和民族的有用人才。反之,如果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那么不僅給自己帶來不可磨滅的陰影,貽誤終身,更有甚者會給家庭、社會帶來極大的隱患和傷害。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那么,對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在進入司法程序后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未成年人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并依法被司法機關進行裁判的已決犯,對這類人員我們稱之為涉罪未成年罪犯;另一種是未成年人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依法應予判處,但因犯罪情節(jié)輕微被檢察機關從寬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未成年人,我們稱之為‘涉罪未成年人’?!盵1]筆者的調查對象主要是指前者,即涉罪未成年犯。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蘇州某看守所內羈押的(待決和已決)涉罪未成年(嫌疑)犯進行抽樣調查,還有部分數據是通過搜集某法院法庭審判情況,以及跟隨相關部門以提審的形式獲得,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州某時間段內涉罪未成年犯的真實情況。
1.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表1的調查結果顯示,涉罪未成年犯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學歷的達到60%。也就是說,這些涉罪未成年犯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但他們卻已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未成熟,還沒有樹立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人生的思考也比較模糊,其思想和行為常帶有片面性和盲目性。一旦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缺少正確的引導,就會造成其成長規(guī)劃的缺失。從調查中還可發(fā)現,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比僅為5%,這也反映出受教育程度越高,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就越低。這是由于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未成年人對待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強,其對行為標準的判斷也越發(fā)清晰、準確。
表1 受教育程度情況
從“對待學習態(tài)度”的調查中可以看出,涉罪未成年犯中有60%“學習興趣不大”,25%“沒有興趣”,15%“厭學”。因為缺乏學習興趣,不求上進,所以大部分涉罪未成年犯在義務教育階段不能安心讀書,從厭學發(fā)展到逃學再到棄學。這些缺少一定知識和技能的未成年人,一旦過早步入社會,很容易在不良因素的誘惑下誤入歧途。
2.性格暴躁的占比高,做事缺乏理性
調查問卷設置了性格暴躁(興奮型)、性格內向(憂郁型)、性格脆弱(軟弱型)、性格活潑(熱心型)和性格沉靜(安靜型)五個選項,由涉罪未成年犯對自己的性格傾向進行自我界定。從綜合數據來看,涉罪未成年犯中性格暴躁的占56%(見表2),居于首位。這類性格的人遇事比較沖動,常常憑借自己的感性認識去處理問題,容易做出偏激的行為,甚至釀成大錯。此外,性格活潑的占比也較高,為22%。這類性格的人活潑好動且為人熱心,善于和陌生人交往,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和觀點,也容易受到誘惑或被人唆使,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對“你認為這次犯罪的原因”調查顯示,65%的涉罪未成年犯是因為“一時沖動”,20%選擇了“哥們義氣”,15%選擇“覺得好玩,以為刺激,生活太空虛了”。由此可見,涉罪未成年犯在遇到事情時,很少考慮這件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以及如何妥善地解決。這也反映出涉罪未成年犯心智不夠成熟,判斷是非的標準尚未建立,或者判斷是非的標準偏離了社會道德常態(tài),并且由于在其世界觀建立過程中缺乏正確引導和理性分析,從而形成了自我判斷標準的非理性狀態(tài)。
表2 性格的自我界定情況
3.普遍具有不良行為習慣
調查顯示,涉罪未成年犯在犯罪時基本都有不良的行為習慣(見表3),其中抽煙、喝酒和打架斗毆的占比較高,分別為31%、26%和18%?!傲晳T是人們在不假思索、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wěn)定的行為,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yǎng)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定勢,是長期形成的不易改變的生活方式或行為方式?!盵2]它是一個人內在素養(yǎng)的外化表現,往往通過一定的習慣性行為把內心那些潛在的意識作用在行動中,從而對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多指行為人通過行為留給他人一種心理評判印記。基于傳統(tǒng)道德理念的標準,這些習慣被劃分為優(yōu)良行為習慣和不良行為習慣,并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同的影響。對于社會發(fā)展來說,優(yōu)良的行為習慣是必需的,它給人以愉悅感,讓人愿意接納,是社會秩序良性發(fā)展不可或缺的。而不良的行為習慣一旦呈現群體比例的上升,必然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消極的,甚至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形成不潔且污濁不堪的社會風氣。而事實上,未成年人犯罪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而是一個從“習慣—不良行為—越軌—犯罪”逐漸發(fā)展的過程[3]。不良行為習慣沒有得到重視和足夠的引導,是涉罪未成年犯走上了犯罪道路的誘因之一。
表3 不良行為習慣調查情況
4. 缺乏法律知識,學法途徑單一
人的成長離不開環(huán)境、離不開社會。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社會的各種誘惑,其中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這就需要他們具有法律底線意識。在調查中了解到,有50%的涉罪未成年犯是通過雜志了解法律的。也就是說,他們是通過雜志中的花邊新聞或自己所關注人物的所作所為來了解“什么事做了是要被抓的,是犯法的”。顯然,這樣理解到的法律知識是片面的,一知半解的。還有40% 的被調查者毫無法律知識,俗稱“法盲”。例如,在一案件中,某涉罪未成年犯負氣離家出走,拿了匕首入室尋找食物,在室內為阻止受害人喊叫而將其手臂劃傷。這是一起典型的帶兇入室搶劫案件,但該涉罪未成年犯竟認為自己只是餓了想找點吃的而已。這種因對法律的無知而造成的犯罪活動在涉罪未成年犯中的比例相當高。此外,僅有10% 的被調查者雖然參加過普法學習,但他們接觸的也僅是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犯罪類型介紹,對于哪些行為該做和哪些行為不該做的法律判斷標準并不了解。法律知識的欠缺和獲得法律知識途徑的缺失致使涉罪未成年犯的法律意識淡薄,缺少自尊、自律、自強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影響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力和判斷力。
1.家庭氛圍和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條明確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創(chuàng)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其人品和人格的引導者,決定了孩子一生的走向。家庭氛圍是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及其所營造出的人際交往情境和氛圍,它對家庭成員的精神和心理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圍能使人活潑開朗,積極向上。而在“對家庭氣氛的感受”調查中發(fā)現,45%的被調查者覺得“煩悶,在家不如在外愉快”,32%覺得“經常是壓抑的”,覺得“家庭關系緊張”和覺得“愉快輕松的”各占9%,還有5%的被調查者則認為“說不清”。這些數據顯示,涉罪未成年犯的家庭環(huán)境大多不能使他們產生愉悅感,甚至反而會“覺得煩悶”,在這樣的家庭里,總是彌漫著低落和消極的情緒。
未成年人,尤其是進入青春期早期的孩子由于處于心理叛逆期,思考問題欠理智,遇事容易沖動,如果再缺少和諧、愉快、完好的家庭氛圍,那么在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給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犯錯誤。這時候,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就顯得至關重要。問卷中 “當你犯錯誤時,或成績退步時,你父母的管教方式是什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5%的家長是“不分皂白,打罵體罰”,25%的家長“無精力管教”,19%的家長“意見不一,一方管教,一方庇護”, 12%的家長“嬌慣溺愛,放任不管”,只有9%的家長能夠“批評教育,指出錯誤,說明理由”。從總體上看,這些被調查對象的家長面對孩子犯錯誤時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利于孩子糾正錯誤的,也不利于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成長發(fā)展道路。尤其是“不分皂白,打罵體罰”,不僅不利于教育,更是對孩子個人自尊心的傷害。如此做法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使孩子越發(fā)叛逆。
2.老師和學校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guī)定開除未成年學生?!倍鴨柧碇嗅槍Α霸谀銓W習成績不好或違反校紀時,老師是怎樣對待你的” 調查結果顯示,有21%的老師會“向家長反映”,24%的老師和學生“個別談話”,11%的老師會“耐心教育幫助”,而采取“諷刺挖苦”、“罰站,不讓上課”和“在班上批評”方式的老師各占10%,“不管不問”和“勸你退學,排擠你”的各占7%。如果這些犯錯誤的孩子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關愛和尊重,被放任自流、“不管不問”,甚至遭受到歧視和“諷刺挖苦”,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嚴重挫傷,那么這些孩子就會對學校和老師失去信賴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從而導致他們自暴自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九條指出:“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對他們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期教育?!倍聦嵣希非笊龑W率仍是目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多為“分數”所累。對“你們學校向學生進行法制、道德教育嗎”的調查表明,還有部分學校對這方面的工作是嚴重缺失的。“重智輕德”的教育模式成為影響未成年人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非常不利的因素。
3.與社會不良人員的交往
未成年人的社會交往至關重要,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社會對未成年人的影響輻射面廣、感染力強,既存在積極向上的影響,也會產生負面消極影響。在“社會存在的一些消極現象對你的犯罪行為有無影響”的調查中發(fā)現,涉罪未成年犯中有62%認為是“受一些不三不四、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朋友影響,是受他們唆使的”, 有16%認為“有很大影響,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不干別人也會干的”,還有14%認為是“受一些不良的影視、書刊的影響”??梢姡捎谖闯赡耆说臒o知和好奇心,他們純潔的心靈正被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和不健康的文化傳播所污染和腐蝕。
在“你認為社會哪些因素對你產生影響”的調查中,有29%的涉罪未成年犯選擇了“迷戀上網絡游戲,沉迷于網吧,不能自拔”, 而選擇“在網上聊天,結實不良社會人員”和“在網吧上網時結識不良社會人員”的共占52%,另外還有19%則認為“剛到大城市,城市豐富的物質條件和文化生活,對我產生誘惑”?;ヂ?lián)網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寶庫,里面有取之不盡的寶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給人類自己帶來無盡的傷害?!段闯赡耆吮Wo法》第三十三條也規(guī)定:“國家采取措施,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國家鼓勵研究開發(f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產品,推廣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新技術?!背撩杂诰W絡游戲的未成年人會將網絡中的虛擬暴力轉向現實生活,而一些社會不良人員正是利用網絡向未成年人傳播負面信息,并逐漸吞噬著未成年人的良知和靈魂。
1.家庭的溫情關懷可以使涉罪未成年犯的心理獲得安慰
參與調查的涉罪未成年犯中,有近30%是來自單親或關系不和諧的家庭。有近20% 的家庭沒有來探望過被刑拘、待決或已決的涉罪未成年犯,這種心理打擊有可能造成這些涉罪未成年犯刑滿釋放后再次犯罪。
家是溫暖的港灣,尤其是犯了錯的未成年人更希望得到家庭的溫情關懷,這是對他們重新做人、樹立生活新起點的情感鼓勵?!段闯赡耆吮Wo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絡以及賭博、吸毒、賣淫等行為?!币虼耍鳛榧议L,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不斷增強愛心、同情心與責任感,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另一方面,要改變“棍棒出孝子”等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平時注意加強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使未成年人能在父母的關愛下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溫馨、穩(wěn)定的家庭環(huán)境對于涉罪未成年犯重新做人是不可或缺的。
2.學校和社會的幫教可以重燃涉罪未成年犯接納社會的信心
第一,學校適時對涉罪未成年犯進行有計劃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時保護未成年犯的個人隱私和尊重未成年犯的人格?!段闯赡耆吮Wo法》第五十七條指出:“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當對其進行義務教育?!睂W??梢杂杏媱澋赝ㄟ^老師或同學與涉罪未成年犯“結對子”,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給予積極的正面影響,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檢驗幫教效果,保證涉罪未成年犯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樣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其中,學校的學生會和團委應在幫教中承擔相當的任務,因為同學之間存在著相同的時代因素和接近的心理訴求,其相互之間的影響和幫助在心理上優(yōu)于老師的幫教。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簡稱《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九條“學校應當聘任從事法制教育的專職或者兼職教師。學校根據條件可以聘請校外法律輔導員”的規(guī)定,也保證了對涉罪未成年犯教育的專業(yè)性。
第二,社會幫教是指對涉罪未成年犯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看護、行為矯正和心理疏導,在執(zhí)行中多采用社區(qū)矯正的方式?!额A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和學校、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對因不滿十六周歲而不予刑事處罰、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或者被判處非監(jiān)禁刑罰、被判處刑罰宣告緩刑、被假釋的未成年人,應當采取有效的幫教措施,協(xié)助司法機關做好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012年修改通過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的規(guī)定,擴大了涉罪未成年犯社會幫教的范圍,也給社會幫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對涉罪未成年犯進行社區(qū)矯正時,首先,要注意保護涉罪未成年犯的個人隱私,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建立與司法體系封存制度相配套的針對涉罪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的檔案封存制度。其次,要配備穩(wěn)定的社區(qū)矯正工作人員隊伍,培養(yǎng)專業(yè)的社區(qū)矯正人員,以保證涉罪未成年犯的社區(qū)矯正工作有規(guī)劃、有實效地開展。再次,建立社區(qū)矯正工作持續(xù)性制度,既要與跟蹤對象保持穩(wěn)定聯(lián)系,又要注重矯正措施的實施過程,還要健全社區(qū)矯正工作的檢驗和核查制度。這種檢驗和核查制度要與司法機關相配合,使社區(qū)矯正的幫教和扶持效果不亞于收監(jiān)改造。有些已判決緩期執(zhí)行的涉罪未成年犯通過社區(qū)矯正,表現良好,那么“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zhí)行”[4]。當然,這就要求涉罪未成年犯的社區(qū)矯正工作規(guī)范化和正規(guī)化,從而尊重法律判決的威嚴。
3.建立對涉罪未成年犯的合適司法制度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盵5]理論上,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工具,但法律的執(zhí)行絕對不能僅僅依賴統(tǒng)治力。對于成年犯人,依據其犯罪事實給予相應的刑罰懲罰,是基于社會穩(wěn)定和其心智已成熟的考量,而對涉罪未成年犯的刑判制度一定要適合其心智和未來成長,這就需要建立對涉罪未成年犯的合適司法制度。從量刑環(huán)節(jié)到執(zhí)行、監(jiān)督等司法制度,以及相關工作人員都要不同于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币虼?,對涉罪未成年犯的合適司法制度的建設要偏重于執(zhí)行和監(jiān)督、對涉罪未成年犯的教育,以及執(zhí)行后對其成長方向的跟蹤,整個過程需滲透人文關懷,引導他們走向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道路。這也是一個社會法律與道德關系進步的體現。
當然,建立一套涉罪未成年犯的合適司法制度是一個實施、檢驗和完善的過程,是有助于涉罪未成年犯更好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國司法制度越來越完善的過程。
[1]田媛.關于建立和完善涉罪未成年人社會幫教體系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2(11):265.
[2]閆書廣.素質教育實施的路徑之一: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31-32.
[3]熊謀林,胡瑤,張琪,等.青少年越軌、犯罪與“社會一體化”預防理念:基于四川省三市調查的啟示[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1):38-57.
[4]匡敦校.中國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1):42-48.
[5]何卿源,嚴國瓊.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從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中尋“法律是什么”[J].法制與社會,2007(4):44-45.
(責任編輯:周繼紅)
2015-05-16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課題“‘大手拉小手’——對大學生關愛涉罪未成年犯的實證研究”(2014SJD582)
張紅梅,女,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C913.5
A
1672-0695(2015)06-0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