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等
摘 要:本文以當代大學生的滿意度為視角,采取調查問卷的實證分析方法,對西安5所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進行了抽樣調查研究。并認為:①應加強對綱要課教師教學的培訓,從教師教學態(tài)度、手段方法上改進教學現狀。②應積極開拓綱要課教學的課內外實踐模式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③構建專題教學體系,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④建立全新的考核評價機制。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效性;當代大學生;滿意度
一、概述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面向當代大學生開設的一門具有歷史屬性的公共必修課,旨在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 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培養(yǎng)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領會“三個選擇”, 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勝的信心,對學生理解掌握中國近現代史基礎知識,把握基本線索及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提高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為目的,解決綱要課教學中目前存在的各種造成教學實效性弱化的問題,是當代高等教育教學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長期處在綱要課教學的第一線,基于自身及同行的教學經驗設計了調查問卷,旨在改變當前綱要課教學的現狀,提高其教學的實效性。
二、存在問題
本課題研究問卷從學生滿意度視角下以任課教師、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方法、教學實效性5個指標為研究因子,以西安5各大專院校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2份,有效問卷463份,收回率達98.4%,有效率達92.6%。調查顯示目前綱要課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從課程本身而言,理論性強,教學時容易產生枯燥感覺;(2)從教師而言,歷來以教師、教材為中心,以灌輸型、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因此,課堂講解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學工具黑板、板擦、一張嘴,內容多為史實枯燥單一,與社會實際結合較少,難以發(fā)揮本課程對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指導價值;(3)從內容設置上講,與初高中歷史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存在重復的交叉,沒有內容上的刷新,沒有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極大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無法達到理想效果。(4)課堂教學實效性弱。大部分學生為90后,考慮問題講究實用。他們衡量一門課程的時效性并以此來確定對其的重視程度,關鍵在門課程是否能提高他們自身的能力,自身的發(fā)展,成為自己未來成功就業(yè)的籌碼。大部分高校學生抱著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態(tài)度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副課,知識內容重復累贅、教材過于理論化、格式化、老套化,講的內容都是空洞的說教,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也不與就業(yè)掛鉤,不能為以后的工作帶來實際的好處,因此對綱要課有抵觸情緒。
三、對策建議
經過本次對本次問卷調查的分析及數據統(tǒng)計結合思政部集體備課會的多次探討我們認為,該課程教學改應該抓住四個關鍵方面以提升當代大學生對綱要課的滿意度從而增強其實效性。
(一)加強對綱要課教師教學的培訓,從教師教學態(tài)度、手段方法上改進教學現狀。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和靈魂,如果教師教學態(tài)度消極,整個課堂教學沒有激情和新意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對該課程的滿意度。教師教學中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所教授學生的專業(yè)、性格、知識掌握程度,靈活運用談話法、講授法、描述法、演示法、討論法、啟發(fā)法、練習法、比較分析法、案例法、體驗式教學法,課堂講授注重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由史知理,教學中進行良好的互動式教學。同時,結合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使得教學更直觀、高效、準確,又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的單調枯燥的語言敘述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
(二)積極開拓綱要課教學的課內外實踐模式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推廣和深入,教學實踐課的開設和質量成為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鑒于各?,F實狀況的局限,要求教師自主開拓和豐富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校內外實踐活動。我們課題組集思廣議,終于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既簡單又行之有效的課內外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及應用推廣為我校培養(yǎng)應用型職業(yè)技術人才和創(chuàng)新人才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收到了校內外專家及學生的一致好評。具體包括: ①鼓勵各校根據自身情況和學校所在地區(qū)狀況和紅色旅游景點合作建立紅色文化學習宣講基地,每學期至少安排一次參觀學習。②各校結合自身情況及學生特點,根據專題授課的內容,組織學生展開形式多樣的專題作業(yè)。如西安培華學院綱要課題組就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完成了中國近代民族英雄專題、常寧宮實踐專題、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演進(包括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兩個主要專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題(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的思想、胡錦濤的科學發(fā)展觀、中國夢)、新中國成立與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專題(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專題和新中國的成立2大專題)、近代中國政黨專題(中國國民黨專題、中國共產黨專題、中國各民主黨派專題)等15個小專題的板報作業(yè),并計劃板報作業(yè)展。 ③以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為基礎,組織學生結合史實,查找資料以情景劇的形式進行課堂表演,表演完由老師啟發(fā)思考,揭示歷史規(guī)律,從而提高學生獨立判斷歷史是非的能力。④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四點式”輔助教學。鼓勵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并與大家分享讀后感,組織同學們看超強臺風的愛國片,演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愛國歌曲,并鼓勵學生們在學完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之后,參加一次社會公益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不但可以活躍課堂內外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歷史規(guī)律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三)構建專題教學體系,豐富教學資源,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專題授課在教學內容上避免了“中國近現代史剛要課程”的理論性,避免了史料堆積,無視歷史規(guī)律和經驗教訓的傾向,強化了學生的理論教育和分析能力;同時突出重點,貫徹了少而精的原則,解決了實際授課過程中內容多、課時少以及和毛中特內容重復的矛盾。我們在實際探討與教學中結合我校實際將其提煉為七個教學專題:第一專題:導言;第二專題:鴉片戰(zhàn)爭迄今中國國情的演變;第三專題:各階級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四專題:資產階級的改良與革命;第五專題: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實踐;第六專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第七專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之后,內容剛好和毛中特課程進行有效銜接。在此基礎上,豐富教學資源,構建網絡知識平臺,初步建立教案、PPT、習題庫、案例庫、等一系列教學資源以方便大家課后傳閱學習。
(四)建立全新的考核評價機制。隨著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改變,應結合綱要課實施過程性考核機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考核,實行期終考試與平時教學中的過程性考核相結合的方法,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王文:《練好四種基本功 提高課堂實效性》,《教育教學論壇》,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