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 要:尊老愛幼歷來被視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以及我國加入WTO,西方平等觀念的浪潮沖擊著我國傳統(tǒng)的家庭代際倫理觀念,尊老不足的現(xiàn)象日益凸顯,老年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加之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家庭結構逐漸小型化,家庭的重心也逐漸轉向對子代的撫養(yǎng)教育,愛幼有余,對子代的溺愛現(xiàn)象也較為普遍,尊老不足,愛幼有余成為社會變革時期我國家庭代際倫理面臨的尷尬現(xiàn)狀,也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埋下了隱患。
關鍵詞:家庭;代際倫理;現(xiàn)狀分析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目前,世界上所有發(fā)達國家都己進入老齡社會,有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正在或即將進入老齡社會。1999年,中國也正式進入了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約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2006年中國在首次發(fā)布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中推測,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齡化程度將達到30%,“銀發(fā)浪潮”將不可避免的席卷整個中國。與此同時,社會變革給新舊兩代人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方面造成的代際隔閡,傳統(tǒng)的家庭代際倫理關系己經開始松動,“重小輕老”現(xiàn)象日益普遍。我國家庭代際倫理問題愈來愈突出。
一、我國家庭代際倫理現(xiàn)狀
(一)父代義務過度強化——愛幼有余。首先,老年父母的義務過度強化。傳統(tǒng)孝道倫理最基本的內涵是善事父母,尤其是對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老年父母的贍養(yǎng),但現(xiàn)實生活中成年子女成家之后,有相當一部分人不但不是養(yǎng)老、敬老。反過來卻“啃老”、“榨老”,通過各種途徑向父母索取,讓父母為其做飯、洗衣服、做家務、帶孩子。在經濟上搜刮父母,精神上冷落父母,把父母當成自己的保姆使喚。這些行為必然導致老年父母的義務過度強化,造成父代的壓力過重。其次,青年父母的義務過度強化。撫育未成年子女本是青年父母的義務,然而,隨著家庭的規(guī)模向小型化的方向發(fā)展,加上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獨生子女普遍化,進一步造成家庭中倫理重心的下移。家長們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有許多方面不惜付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物力財力來供子女上學,為子女的幸福做了極大的犧牲。此外,改革開放以來,競爭日益激烈,家庭中的教育中出現(xiàn)“重智輕德”的傾向,家長更加注重對子女學歷、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對孩子道德方面的培育,許多家長對子女的愛已經扭曲成為溺愛,造成有些子女長大后自私自利,毫無禮節(jié)。這些現(xiàn)象無不說明現(xiàn)代社會青年父母的義務已經強化到一種盲目,甚至是愚昧的地步。
(二)子代義務過度弱化——尊老不足。在市場經濟功利主義觀念的影響下,家庭產生了對物質利益的沖動,青年人更加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功利主義的入侵,削弱了家庭應有的關懷、協(xié)調、和情感交流的功能,家庭中“空巢”現(xiàn)象普遍存在,老人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常常感到空虛,寂寞,更有一些家庭以利益標準來衡量和協(xié)調與父母的關系,甚至對簿公堂,無情的拋棄了原有的溫馨與和睦。
在我國傳統(tǒng)的代際倫理關系中,子代處于“絕對義務承擔者”的地位,因而傳統(tǒng)孝道是一種子代義務偏重的道德規(guī)范。當現(xiàn)代西方的民主、平等觀念襲來時,父子平權意識逐漸覺醒,子代從父代壓迫下解放出來的變革使得封建的父權被解除了,但子女對父母應盡的贍養(yǎng)義務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構了,這使得現(xiàn)代社會中子代的義務被過度弱化了。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普遍化,這意味著一對青年夫婦可能要照顧4到6甚至8位老年父母,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必然會出現(xiàn)子女養(yǎng)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雖說我們不能因此為社會上所有子女的不孝行為做辯護,但客觀上的經濟壓力的確給子女的行孝帶來極大的困難,結果就造成了家庭中代際的沖突。
二、尊老不足,愛幼有余的危害
(一)“重小輕老”使得老年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 年輕的一代在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和構建安樂窩的同時,往往疏于對自己父母的照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下一代的撫養(yǎng),有些子女甚至把父母視為包袱,許多地區(qū)“棄老”現(xiàn)象不斷發(fā)生,干涉老年人再婚,辱罵、虐待老年父母,占奪老年人財產等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當代際之間的矛盾尖銳到道德力量無法調節(jié)時,就不得不訴諸于法律,但老年父母在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仍然羞于將家庭矛盾訴諸于法律,另外,老年父母年老體弱,經濟收入微薄,在家庭中地位低下,考慮到一旦和子女對簿公堂,親子之間必將恩斷情絕,如果司法部門處理不了,親子關系將進一步惡化,往后與子女更難相處,如果司法機關處理過重,則又于心不忍,所以老年人處在十分矛盾的痛苦之中,許多老年人只好忍氣吞聲,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切實的保障。
(二)過度愛幼使子代面臨道德滑坡的危險。近年來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獨生子女普遍化,家中的獨苗從小得到了全家人特殊的關愛,家長們過度寵愛子女,加上現(xiàn)代社會中“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影響,忽視了對子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有些家長的愛已經扭曲,可謂“俯首甘為孺子?!?,這種對子女不分青紅皂白的愛使得子代面臨著道德滑坡的危險。
現(xiàn)在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即: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現(xiàn)代社會的青少年大多是在無憂無慮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這種環(huán)境下的青少年很難養(yǎng)成為別人著想的習慣,反而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的價值觀,毫不體諒父母的艱辛,甚至蠻橫霸道,視父母為奴仆。更有甚者因為反感父母的批評,冷酷、殘忍到殺害父母的地步,近年來這種事例不勝枚舉,令人毛骨悚然,雖不能就此認為我國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滑坡,但現(xiàn)狀足以說明,在當今社會中相當一部分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確令人擔憂。
(三)存在使不孝不養(yǎng)形成惡性循環(huán)的隱憂。若僅僅從上下兩代間的親子關系來看,養(yǎng)育年幼子女是父母的責任,而向年老的父母盡孝則是子女的義務,不孝不養(yǎng)似乎只是兩代人之間的問題。但事實上,家庭中的代際關系不可能只有兩代人,子女并非永遠只是子女,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女也會為人父母,也會成為行孝的對象,那么,在一個家庭中子女長期受到父母不養(yǎng)、不孝甚至虐老、棄老行為的影響,必然為其子女樹立一種負面的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其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這種負面形象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當他們自己年老后其子女對他們的贍養(yǎng)行為,以至于子女在行孝時采取當年父母所實行的相同或相似的行為,在子女的心目中,可能會形成不孝、不養(yǎng)理所應當?shù)挠^念。
此外,有些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對其過度溺愛,以至于子女長大成人之后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很少去關心父母、體諒父母,甚至對父母惡言相向,所以這種溺愛的行為本身也存在不孝不養(yǎng)的隱患。
總之,家庭代際倫理是我國社會代際倫理的有機組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方面,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wěn)定需要家庭代際倫理的調和。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遷使得“孝親”觀念日趨淡漠,家庭的領域內新的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因此,作為家庭代際倫理必須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充分發(fā)揮其職能,維系家庭的和睦,營造家庭的和諧,讓每個家庭真正成為自由、舒適、溫情的樂園,也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廖小平.倫理的代際之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