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瑤 禹一奇
摘 要:人大報告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翻譯從“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更改為“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本文從小康社會的詞義分析出發(fā),結合韋努蒂倡導的異化翻譯,研究外宣文本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趨勢。
關鍵詞:小康社會 外宣翻譯 異化翻譯
一、引言
外宣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一種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外宣翻譯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要向不同政治體制、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文化傳統(tǒng)和觀念、不同社會條件和歷史背景的國家和民族,宣傳和介紹中國獨具特色的國情風貌、文化傳統(tǒng)、倫理道德、政治主張、社會現狀等等。[1]我國對外宣傳中“小康社會”的翻譯變化,體現了在外宣翻譯中,由適應目的語文化轉化為保留源語言特色的翻譯趨勢,亦是韋努蒂所倡導的異化翻譯的體現。
二、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
勞倫斯· 韋努蒂在他的《譯者的隱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Venuti, 1995)中,認為歸化和異化是“兩種策略有一種非本質的可變性,因此只有在產生譯文及譯文發(fā)揮影響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對其加以定義”,[2]既歸化和異化并非是對立的,兩者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改變而改變,在韋努蒂看來,歸化和異化的區(qū)別在于,源語文本在翻譯成目的語文本時,與目的語語言文化之間的同化的程度和差異性的程度。韋努蒂認為歸化主導了英美的翻譯文化,歸化“根據種族中心主義思想,迫使外語文本符合(英美)目的語文化的價值觀”。[2]這就要求翻譯必須以透明、流暢的隱形的方法進行,把譯文的異質性減到最少。另一方面,異化“要求選擇一個外語文本,并采用目的語文化的價值觀所排斥的翻譯方法”,[3]韋努蒂主張不是在翻譯中消除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是要在翻譯中表達這種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差異,突出原文的異質性。
盡管韋努蒂多研究文學翻譯,其倡導異化理論的目的在于限制英美世界的價值觀,挑戰(zhàn)英美出版業(yè)和文化霸權,希望顯示譯者的存在,[4]但他的異化理論對于發(fā)揚源語語言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特色主義詞匯漢譯英的過程中,異化理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三、詞語分析
中共十六大報告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翻譯為“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而在十七大報告和十八大報告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翻譯修改為“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叭娼ㄔO小康社會”的理論是在強調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考慮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利益均衡分配,考慮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
根據國內比較權威的英漢詞典,對well-off和prosperous進行詞語分析,可以得出,從英語語言的搭配角度,well-off多用于修飾人的富裕,而prosperous為正式詞語,可用于修飾國家、社會、經濟等,prosperous比well-off更適合翻譯“小康社會”;從詞意角度,well-off多指個人或家庭的富裕,prosperous既指物質上的富裕,也有國家或經濟繁榮昌盛的意思,moderately有“適度地,穩(wěn)健地”之意,用來修飾prosperous指不過分強調物質的高度富裕,因此,moderately prosperous非常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寓意。
如果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翻譯為“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well-off并不能充分體現中文“小康”二字,中國語言魅力也不能延伸到目的語言中,而如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翻譯為“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moderately體現“小”,prosperous體現“康”,如此,中國文言文的魅力通過這兩個單詞傳達到目的語中,并且moderately 和prosperous的搭配也豐富了英語語言,有助于目的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說這兩種語言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異化翻譯理論提倡突出語言間的異質性,并不為了流暢而放棄原文的特色。韋努蒂說:“反對英美傳統(tǒng)的歸化,主張異化的翻譯,其目的是要發(fā)展一種抵御以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以表現外國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3]在外宣翻譯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歷來與中國歷史文化密切相關,其翻譯倘若一味地適應英語語言文化和英美價值觀,不但中國特殊的歷史發(fā)展和特色文化無法傳播出去,外國讀者也只能停留在譯語的表面層次,不能理會其背后的深層含義,但是采取異化的翻譯理論,只要譯文的異質性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不與譯文文化和價值觀形成鮮明的反差,都會有益于源語言和目的語的共同發(fā)展,例如從well-off轉變?yōu)閙oderately prosperous,既尊重并傳播了中國文化,又豐富和發(fā)展英語語言文化。
現如今,這類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版大多采用直譯、直譯加注釋、音譯或音譯加注釋的翻譯策略,例如“一帶一路”的翻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就是采用直譯,這種翻譯策略既保留源語言中“異”的成分的翻譯,不再一味地適應目的語文化,丟失源語言的文化,而是在符合目的語表達的前提下,用目的語創(chuàng)造出新的表達,積極的道德準則是在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相互交流的過程,既有助于發(fā)揚源語言的文化,而且有助于發(fā)展和豐富目的語,推陳出新,一舉兩得。
四、結束語
語言是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韋努蒂認為,翻譯是一種建構語言文化的方式,不是一方適應另一方,而是文化的傳播和語言的豐富的相互交流的過程,翻譯應該達到信息的傳遞和文化的交流。外宣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特色性詞匯的翻譯是外國讀者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讓讀者充分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而不是僅僅考慮到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翻譯過程的創(chuàng)新譯法注重保留中文中的“異”的成分,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胡芳毅.外宣翻譯——意識形態(tài)操縱下的改寫[J].上海翻譯,2010(1).
[2] 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 Venuti,L.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4] 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