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碩
摘要:
課堂是學生學習課程的主要陣地,是師生互動交往的舞臺。新課堂要求師生要平等對話。學生對課堂需要是不斷變化的,教師要時時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樹立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意識,把活力激情、平等探究、體驗感悟帶進課堂,給學生一個情感、對話、開放的課堂。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G420
新課程 新課堂 教師 學生
一、把活力、激情帶進課堂,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yè)。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
如我在教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時,上課前,我做好一切準備,包括情感的醞釀,早早地來到教室前,打開課件,畫面展示出一只翹著蓬松尾巴可愛的小松鼠站在松樹上高興地望著大家的情景,并配上一段輕松愉快的音樂。從上課一開始,就注意渲染一種與教材相一致的氛圍,小心地撥動兒童心靈的情弦,非常有意識地讓教材蘊含的情感與兒童的情感活動相聯(lián)接、相溝通。可以說,“情感為紐帶”是在上課之始,就牽拉啟動了。
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發(fā)起來了,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讀,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地讀,多種形式地讀,如:邀請同伴讀;推薦同學讀;分角色朗讀;男女生對讀等等,使學生之間的內心感受得到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感染,通過抒發(fā),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確。
二、把平等、探究帶進課堂,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課堂上,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們的課堂中,經過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么說,怎么做?引導學生去想象,和科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動。因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學生和教師的知識水平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情感體驗不同,審美經驗和個性特點不同,所以對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體驗加給學生,只能懷著一顆童心,從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課文。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許“百花齊放,各抒己見”。
如教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一課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問題,他說:“這只烏鴉想的辦法不好,我有更好的方法?!蔽蚁蛩度ス膭畹哪抗庹f:“快說給大家聽聽吧!“他大聲地說:“烏鴉可以啄一個洞眼,就像小雞啄蛋殼一樣,水不就喝著了嗎?”我大大地表揚了他,給他豎起了大拇指,同時也不忘鼓勵其他學生思考:“你想對烏鴉說些什么?你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果然,“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說:“烏鴉可以用翅膀捧著喝?!庇械恼f:“烏鴉可以把瓶子歪一點,再用東西墊著,不就喝著水了嗎?” ……
如教一年級下冊《練習5》“讀讀背背”這一項時,有一首兒歌《傘花》,學生在學的時候并不滿足于書中所寫的“把傘比作花”,此時,我不失時機地鼓勵他們先想象雨傘還像什么,在引導他們合作交流、相互討論,學生們說了許多,如說:“雨傘像圓圓的屋頂;像可愛的蘑菇;像字母t;像小船;像陀螺;像荷葉;像大樹;像蜘蛛網……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大膽地發(fā)揮想象,盡情地展示自己,他們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積累、個性化的思考表達,使“個性”在閱讀教學中熠熠閃光。
再如教三年級下冊《恐龍》一課時,我讓學生帶來各種恐龍模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先各自介紹自帶的恐龍,再請組員補充所講述的恐龍?zhí)攸c,同時對照書本、課外書共同學習,然后小組成員共同研究一個有關恐龍的問題,最后大組交流,推薦小組合作學習優(yōu)秀者上臺展示各小組的學習成果。整堂課,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他們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分析,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說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們充滿自信,敢想敢說,思維活躍,儼然成為了一名探究者。
三、把體驗、感悟帶進課堂,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感悟?!闭n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一課,文章在具體描述海底動物“竊竊私語”時,共舉了四個例子,后面就用省略號代替。教學中,我抓住這個省略號,啟發(fā)學生想象還會有哪些聲音,學生調動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將原來抽象的省略號變成了可愛的形象、悅耳的聲音。他們說:“有的像公雞一樣嘰嘰;有的像小羊一樣咩咩;有的像鴿子一樣咕咕;有的像青蛙一樣呱呱;有的像小豬在打呼嚕;有的像嬰兒在啼哭……”這樣的訓練,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能力,更重要的事,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倘若教師席關于就文教問,滿足于知識的灌輸,其效果就要大相徑庭了。
再如教三年級最后一課《剪枝的學問》時,文章將“減少是為了增加”這一深刻的哲理蘊含在生動的故事中。而對這一哲理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在學生學完整篇課文后,我請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理解“減少是為了增加”這一哲理的意思,并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舉例摘錄如下)
①“我做家務活,減少了媽媽的負擔,增加了媽媽的快樂?!?/p>
②“除掉田里的雜草,莊稼會長得更好?!?/p>
③“把家里不用的、臟的等東西扔掉,家里反而更潔凈。”
④“我減掉貪玩的時間,就增加了學習的時間,學習成績就會提高?!?/p>
⑤“雙休日,媽媽讓我學了鋼琴、書法、國畫、乒乓球,學得太多,我一點長進都沒有。如果媽媽給我減掉兩門,那我其他兩門一定能學好?!?/p>
…………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欣喜使老師一次又一次地感動,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總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堂更是要師生平等對話、學生對課堂需要是不斷變化的,教師要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時刻把活力激情、平等探究、實踐活動帶進課堂,給學生一個情感、開放、生活的課堂。讓學生享受學習快樂的樂園,讓課堂成為心靈放飛的天空。 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課堂都給學生帶來幸福的收獲。
參考文獻:
1、袁金華主編:《課堂教學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竇桂梅著:《為生命奠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賈志敏著:《賈老師教語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王道俊、王漢讕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4年第9期—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