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召琴
【摘要】 教材是最主要的課程資源,然而,再好的教材也存在著適應性的缺陷,更無法兼顧地域、學生的差異.針對學生實際,著眼于知識拓展整合教學內容對已有教學內容的處理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要從學生的需求入手,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要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關鍵詞】 教材;整合;替換;增減
教材是最主要的課程資源,然而,再好的教材也存在著適應性的缺陷,更無法兼顧地域、學生的差異.針對學生實際,著眼于知識拓展整合教學內容對已有教學內容的處理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需求入手,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因此對于教材可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修改、拓寬或刪減,有效整合教材資源,從而使課堂充滿智慧,富有活力.下面我用幾個教學中事例來談一下自己看法:
一、把教材改編生活化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增強對數(shù)學的理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可見新課標非常注重教學內容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強調學生經驗、知識和發(fā)展三方面內容的整合.我們在教學時發(fā)現(xiàn)教材許多地方和學生生活環(huán)境聯(lián)系不緊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處理、調整合理使用教材,聯(lián)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xiàn)代生產、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數(shù)學信息資料,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shù)學問題來教學.
案例 在教學“認識一位小數(shù)”時,我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發(fā),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的重組.學生對小數(shù)的了解,最初是從商品標價開始的,在日常生活中對元、角的認識又多于對米、分米的認識.因此教學時,我先以元、角為基礎,學習例2前半部零點幾元,再讓學生自主探索例1的前半部認識零點幾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推幾點幾.又因為讀寫是認識的前提,是學生生活實踐中最為熟知的內容,所以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學習小數(shù)的讀寫法,再探究一位小數(shù)的含義.這樣處理雖與教材編寫殊途,但卻收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教師必須根據學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認知水平,既要明確教材內容中的知識要素,又要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情境切入點,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讓數(shù)學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二、把教材內容適當替換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對教材中一些不適合學生學習或者阻礙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內容,我們可適當替換或改編,根據自己教學實踐重新組織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yōu)化的過程,是教師智慧與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融合.
案例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替換教材內容,先在黑板上出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讓學生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內角和是否一樣?用什么辦法驗證?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分別裝有不同類型三角形的學具袋,每人各取一個三角形進行研究,研究后在小組中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在探究中有的采用量的辦法,有的采用剪拼的辦法,有的采用折拼的辦法,最終得出了“任何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于180°”.探究的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親身體驗了知識的獲取過程,深刻理解掌握了知識,同時還發(fā)展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本節(jié)課我替換教材例題內容,讓學生在先猜測再論證最后總結得出結論,學生的思維掙脫例題的框架,變得更加活躍,探索出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這樣替換教材內容的效果非常明顯,這樣的教學過程教材價值發(fā)揮的更高.
三、把教材知識點的增減
教師要把握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課堂學習內容過難,學生不易理解,內容過易又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思維膚淺,不善于動腦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智能也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根據教學主體的實際情況把教材適當增減,要圍繞教材內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一方面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要局限于既定教材,對學生已經學的較好情況應適當加以延伸,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一種充實感,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選擇又必須是精心篩選的,要具有基礎性和示范性,以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效果.
案例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課:搭一個五邊形,至少要用幾根小棒?學生已經認識了五邊形,并且根據五邊形有5條邊的經驗,容易知道只要用5根小棒.幾乎所有人都用5根小棒搭,一般情況下,這道習題也就處理完了.但編者的意圖不僅僅是讓學生找出答案,而是豐富學生對五邊形的認識,突出五邊形的本質內涵,拓寬外延.因此,可以讓學生繼續(xù)操作:嘗試搭一個再大一點的五邊形?要用幾根小棒?這一后繼活動能使學生對五邊形的認識更加深刻,學生在活動中能感悟到五邊形有大有小,邊有長有短,五邊形不全是正五邊形,還有不規(guī)則的五邊形,等等.這樣處理,習題的內涵就更充分地得到了挖掘.
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的實施已不能像以往那樣就課本教課本,而應立足課標,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多側面、全方位地分析教材,在把握教材意圖基礎上,大膽處理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不唯教材所束縛,才能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潛在優(yōu)勢.也只有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才能設計出活生生、豐富多彩的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