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波
摘要:油脂企業(yè)員工培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業(yè)產(chǎn)品質量甚至企業(yè)興衰的基石,本文對員工培訓的形式,內(nèi)容和方法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員工培訓;培訓內(nèi)容;培訓技巧
植物油廠的產(chǎn)品質量一方面取決于設備的先進程度,而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取決于生產(chǎn)一線員工的操作水平。操作水平的提升既源于不斷的總結經(jīng)驗教訓,又離不開技術培訓這個源頭。那么如何高效地培訓員工,是值得每個工廠管理者和技術人員重視的問題。
通常對新員工的培訓,我們要擺出三道問題,即我們生產(chǎn)的是什么?需要什么工藝和設備?為什么需要這樣做?能準確回答第二道問題的員工,已經(jīng)是一名可能獨立頂崗的員工了,而能回答出第三道題的員工則有可能成為工廠的中堅力量。
員工培訓的形式通常有理論知識培訓和現(xiàn)場實際操作培訓兩種形式。理論知識的培訓重點是講解生產(chǎn)工藝從原料到各道工序中間體,再到末道工序的成品的過程,原理,工藝參數(shù)和設備,以及設備的操作要點。
現(xiàn)場實際操作則最能直觀地讓新員工認識設備,學習設備操作。這個形式的培訓主要讓員工認識設備。包括設備外觀,設備管口位置,設備結構,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前后道設備間管線走向,還有最重要的掌握操作方法。
有的文化基礎薄弱的員工,理論知識學習是一種負擔,提不起絲毫興趣,但在現(xiàn)場實際階段,那勤奮好學和機靈勁,與前者判若兩人,所以絕不可以理論培訓的狀態(tài)評判一名新員工的敬業(yè)精神和工作態(tài)度,他可能只是暫時沒找到興趣的爆發(fā)點而已。
員工的培訓也要講究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任何操作之過急、揠苗助長的做法,都可能是你埋下的一個事故隱患。我把員工培訓理解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只需要認識基本的設備,閥門以及它們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物料流程的順序,即從哪來,到哪里去。本崗位的崗位職責,交接班要求。這是學習的初級階段。第二層次,要了解物料在每臺設備內(nèi)的溫度,壓力,流量要求,如何調整,設備的正常開停車,以及緊急情況的處理。做好交接班,做好生產(chǎn)記錄,這是進階階段,這個階段完成后,他已經(jīng)能獨立上崗,成為一名合格的操作工。
第三層次,在熟練操作設備的基礎上,學習每一道工序的原理,如加入輔料的物理、化學變化。掌握每個參數(shù)設置可能對加工過程產(chǎn)生的影響,針對具體的情況能夠有見地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能夠走到這個層次的員工,我確信他會成為企業(yè)的中堅力量。
有了明確的培訓思路,在具體施行時也有運用很多技巧,當然能靈活運用技巧,也要求培訓者本身有深厚的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做支撐。
培訓工具要注意創(chuàng)新,改變過去簡單的一支筆,一塊板的講解方式。引入投影儀,利用好ppt文件,把文本和圖片充分結合起來,一邊講解,一邊對照設備的照片,使學員更直觀的理解接受。通過投影儀,也可以直接播放一些演示動畫。例如,精煉設備中,離心機的工作一直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一是由于其精密,與其它設備相比,有嘆為觀止的感覺。二是由于它的自動排渣功能,操作孔都處于較隱蔽的位置,不易觀察,也就不容易想象出它具體的工作過程。但我們在培訓時可借助動畫來直觀地表現(xiàn)出它的工作過程,首先是機器正常運轉,進油口開始進油,油充滿轉鼓后開始分離。接下來輕的油向上行,經(jīng)向心泵排出清油,皂腳則經(jīng)重相口排出。接下來,我們能觀察到轉鼓側壁排渣口處沉淀物越來越厚,此時,操作水中的沖洗水先打開幾秒,用來潤濕排渣通道,接著,打開水電磁閥開,打開水通過活塞將轉鼓滑動底盤頂開,轉鼓瞬間打開,排出沉淀區(qū)的約2/3的沉淀量。接下來,打開水關閉,密封水接通,水通過活塞后接通密封通道,滑盤和轉鼓底被水托起,將轉鼓室密閉,進行下一輪的離心分離。通過這種直觀的演示,離心機那層神秘的面紗是不是正在被逐步掀開呢?
理論培訓的講解要深入淺出,講道理要直白,讓新接觸的員工一下子就明白,就能悟透。比如說在油脂浸出過程中的浸出器,采用的是化工單元操作中非常經(jīng)典的逆流萃取過程。所謂“逆流”就是沿著轉動體轉動的反方向依次噴淋。也就是說,新鮮溶劑從瀝干段的前上方噴進,瀝干段集油斗的混合油泵進前一段的料格再噴淋,這樣,從后向前返復噴淋5~6次,最后到料坯進料口和混合絞龍噴淋,進料口下面的集油格出來的混合油就是濃度最高的混合油,經(jīng)過濾后泵入暫存罐。逆流操作的好處是:濃度由小到大可以增強擴散作用,有利于浸出效果。同時,用新鮮溶劑噴淋最后段可以降低粕中的殘油,提高出油率。[1]如果講解時只提到油料的含油率,混合油濃度梯度以及濃度差等名詞,估計多數(shù)員工就一次性搞暈了。而換一個貼近生活的實際的例子來解釋,可能多數(shù)人就能很快理解了。
我們就拿洗衣服來舉例。當我們洗好衣服后,需要用清水把衣服再漂洗幾次,每次基本上按照一定的次序,即這次先漂洗的,下次還是先漂洗,因為先漂洗的衣服相對最干凈,清水把它里面的臟水洗出來,第二件比第一件相對臟些,但漂洗過一次衣服的水剛好能把它洗凈些。漂洗過幾件衣服后,水顯得渾了,就換新水再來下一次。這里,新水相當于新鮮溶劑,漂洗過衣服的水相當于混合油,漂洗過的衣服越多,混合油的濃度就越高。到不能再用來漂洗衣服時,就是完成浸出操作,需要進行混合油蒸發(fā),回收溶劑的時候了。
再如,油脂精煉操作時,脫臭塔必須在高溫、真空和水蒸汽蒸餾條件下才能將游離脂肪酸和其它異味物質蒸餾出去。為什么不能在常壓下操作呢?因為常壓下游離脂肪酸的沸點一般在300℃以上,它們必須在很高的溫度下才能大量揮發(fā),但此時油脂會發(fā)生氧化分解和熱聚合。真空下可降低臭味物質的沸點,同時可以防止油脂的氧化。[2]那么為什么降低壓力可以幫助游離脂肪酸揮發(fā)呢。因為每一種物質都有自己的飽合蒸汽壓,也就是在一定條件下,這種物質由液態(tài)轉為氣態(tài)的速度與該物質由氣態(tài)轉為液態(tài)的速度達到平衡,而脂肪類的飽合蒸汽壓都很低。[3]只有飽合蒸汽壓高于外界環(huán)境壓力,它才能順利揮發(fā)。就象人們乘公交車一樣,每個人都希望與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好象自己的蒸汽壓一樣,一旦有空間,人們就會自動散開,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實際問題是公交車總是那樣擁擠,所以車里的人們經(jīng)常是接踵摩肩,這時候,擁擠的環(huán)境就好象是外界的大氣壓,把想氣化的物質緊緊的壓在一起。我們在生產(chǎn)中在脫臭塔中制造真空環(huán)境,就是幫助這類物質創(chuàng)造一個低于它們自身飽合蒸汽壓的環(huán)境。
培訓內(nèi)容要靈活,更多模擬實際問題。每個企業(yè)都有《操作規(guī)程》,其中完整敘述了車間從準備工作,正常啟動,運行以及正常停車的全部過程,還有特殊設備的單機操作手冊。當然也會列舉一些常見的故障處理措施,通常包括停水、停電、停汽等。但肯定不會將所有設備的突發(fā)故障全部列入。而如果缺乏平時的培訓與演練,生產(chǎn)時,一旦出現(xiàn)突發(fā)事故,當班員工往往會因為緊張害怕而導致一瞬間手足無措。很多時候,也會因為事故處理不及時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培訓與演練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種緊張,在遇到事故時,冷靜對待,果斷處置,將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nèi)。例如,假設正常生產(chǎn)情況下,蒸脫機出料刮板突然停轉,這時我們該怎么處理呢?首先,我們分析下刮板停轉,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脫蒸機內(nèi)的粕不能及時排出,超時留停,如果持續(xù)加熱,會局部超溫,變糊,最后燃燒和爆炸。其次,是前后設備因停轉造成的物料滯留。因此,處理這種情況,首先要停止蒸脫機的間接加熱蒸汽,再停止直接蒸汽,但攪拌不要停,如果帶冷風的機型,風也不要停,能幫助蒸脫機內(nèi)的物料降溫。接下來停止蒸脫機進料刮板,停浸出器通知當班調度或負責人,協(xié)調前段預處理停止出料。待蒸脫機出料刮板出空后,停止刮板。注意觀察混合油蒸發(fā)液位,如液位較高,可降低蒸發(fā)量,如液位較低,則停止蒸發(fā)系統(tǒng)。接下來,還要觀察,蒸脫機料層溫度和氣相溫度,溫度降至80度時,關閉捕集器的溶劑噴淋。并注意巡檢各設備。
再如,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一臺離心泵不上料,有幾種可能性,比如氣縛,葉輪嚴重堵塞,前方斷流,葉輪脫落,甚至最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是忘了開前面的閥門。那么怎么判斷它的故障原因呢?關鍵是觀察現(xiàn)場的情況,前方物料,閥門狀態(tài),有無異常聲音和振動,壓力表讀數(shù)等等,細致觀察,綜合分析才可能最快找到答案。
提升員工的參與度,激發(fā)員工培訓的熱情。通過參加一些社會上的培訓推廣活動后,對講師的調動現(xiàn)場情緒的煽動能力很是佩服,往往現(xiàn)場氣氛非常熱烈。因此,我們在培訓員工時也應該借鑒好的一面,就是充分調動員工的參與熱情,在培訓中時不時地加一些他們一定回答得出的問題,隨機請他們作答,并送上真誠的鼓勵。讓員工覺得我可以跟得上前進的腳步,我一定可以能行。自信心的增強,在行動上表現(xiàn)更加積極主動,培訓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談了一些對員工培訓的思路,有一些是自身的體會,愿與各位深入交流。不當之處請不吝指正。(作者單位:上海融氏企業(yè)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莊殿忠,莊伏虎.[M].油脂工業(yè)企業(yè)員工必讀.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37.
[2] 蘇望懿.[M].油脂加工工藝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3] 劉大川,胡小泓,高秀峰,et al.[M].植物油廠化工過程及設備.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