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琳+++田可文
作曲家王世光先生眾多的聲樂作品中,有一首歌曲不能不被提及,那就是1984年為電視片《話說長江》片頭音樂填詞而成的《長江之歌》。這首大氣磅礴、慷慨激揚的歌曲,通過贊美長江轉而表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后來似乎成為了長江的象征。按照王世光先生的話說,自那以后,他就與長江結下不解之緣。他認為,《長江之歌》雖然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歌曲的容量畢竟有限,只有交響樂的規(guī)模、氣勢和長度,才能使“長江”這一主題得到深化與提升。2007年,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邀約王世光先生創(chuàng)作《長江交響曲》,他僅用了4個月便完成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2007年9月29日,由指揮家李心草執(zhí)棒、湖北交響樂團在武漢琴臺大劇院”舉行了《長江交響曲》的首演,獲得圓滿的成功。時隔8年的2015年5月12日,王世光先生以《長江交響曲》為主要曲目的音樂會,再度奏響武漢琴臺音樂廳。
王世光先生1963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曾任中央歌劇院院長,中央歌劇芭蕾舞劇院院長,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全國第八、九、十屆政協(xié)委員。其作品體裁廣泛,如歌劇《第一百個新娘》《馬可·波羅》《山林之夢》等6部、交響清唱劇5部、交響曲2部、民族管弦樂組曲3部以及鋼琴協(xié)奏曲、三重協(xié)奏組曲、聲樂曲、器樂曲、電視音樂等多部。這其中最為熟知的還是《長江之歌》,那動人的旋律使人一曲難忘,而他的《長江交響曲》正是秉承了《長江之歌》的主題音調(diào),而又展現(xiàn)出長江的宏大、熱情、奔放的性格,反映了偉大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人民對“母親河——長江”的深厚情誼。
本次音樂會由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副主任王燕執(zhí)棒、湖北交響樂團與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合唱團聯(lián)袂演出。
音樂會以王世光先生的歌劇《第一百個新娘》序曲開始。該作品取材于維吾爾族著名的《阿凡提的故事》,1981年由中央歌劇院首演。其序曲較多地運用了維吾爾族音樂元素,樂曲在王燕的棒下顯得異常熱情、奔放,表現(xiàn)出一片異域的風情。
接下來是王先生2005年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而作的單樂章鋼琴協(xié)奏曲《松花江上》,這部以張寒暉1937年寫下的《松花江上》為基本素材而再度創(chuàng)作的作品,并非以原歌曲為基本材料進行變奏的寫法,而是受其音調(diào)的啟發(fā),進行更為自由的創(chuàng)意寫作。這首作品非常自由,不受既定曲式的束縛,成為自由的奏鳴曲式結構。尤其到再現(xiàn)部,以副部主題先現(xiàn)、主部主題后現(xiàn)的倒裝形態(tài),更好地抒發(fā)了作曲家涌動的激情、聯(lián)翩的浮想,表達對悲壯歷史的追思,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該作品的鋼琴部分由指揮家王燕親自擔綱,她的演奏極富張力與動感。這位7歲就在家鄉(xiāng)武漢登臺演奏、16歲就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的武漢籍音樂家,將自己無限的激情融入到作品之中。稍顯不足的是,樂隊音響在某些地方似乎還可以再克制一點,以便更加突出鋼琴聲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指揮家自己演奏鋼琴,而照顧樂隊不足。
上半場最后的曲目是王世光先生的歌劇《馬可·波羅》選段。這部歌劇雖然是按照西洋正歌劇的樣式來寫作,但在美學觀念和藝術手法上都表現(xiàn)出藝術家的主體意識與個性創(chuàng)造,充分發(fā)揮歌劇詠嘆調(diào)和宣敘調(diào)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表達出音樂的戲劇性,并重視合唱與交響樂隊的相互作用。本場音樂會由男中音歌唱家、武漢音樂學院特聘教授賀磊明演唱作惡多端的權臣阿合馬的詠嘆調(diào)《陰風颯颯》。他無論是在聲音的表現(xiàn)上或是對人物的刻畫上,都發(fā)揮得酣暢淋漓。據(jù)王世光先生介紹,這個人物原本就是按照賀磊明的聲音而設計的,因為賀磊明20世紀90年代就在中央歌劇院工作,這個劇中人物便是由他首演的。第二首是馬可·波羅的詠嘆調(diào)《永別了,美好的青春》,在劇中,馬可·波羅深知自己必死無疑時,懷著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飽含對索倫姑娘的愛情,唱出的青春年華的辭世之歌。
本場演出版本的馬可·波羅由程飛與王敏兩人共同擔任,這兩個男高音音質(zhì)不太相同,程飛為戲劇男高音,聲音厚重,王敏稍偏抒情男高音,聲音飄逸,兩人各有千秋,都較好地表達了馬可·波羅的人物性格。第三首是索倫的詠嘆調(diào)《幸福,幸福》及索倫、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的三重唱和終曲,選自歌劇第四幕:忽必烈大帝赦免了馬可·波羅,把解救出的索倫送到他面前。被折磨的奄奄一息的索倫在感受著生命與愛情的幸福中死去。女高音章瑛的聲音極具穿透力,盡管表現(xiàn)的是即將去世的索倫,但她的高音區(qū)在有控制的條件下也極富戲劇性,很好地表現(xiàn)出見到愛人的熾熱感情與病入膏肓的生理狀態(tài);程飛飾演的馬可·波羅也以最大的情感投入,以渾厚的戲劇男高音的聲音,表達出對索倫的愛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男中音易俊飾演的忽必烈大帝,則用深沉的音色表現(xiàn)出威嚴的身份和對索倫與馬可·波羅的祝福;終曲是合唱隊演唱,61人的混聲合唱團,表現(xiàn)出威風凜凜的莊嚴氣勢以及對愛情的無限謳歌,聲部層次分明、音色和諧,體現(xiàn)出高水平的合唱團的良好素養(yǎng)。
中場休息后是本場音樂會的重頭曲目《長江交響曲》。作品以交響樂為載體,以長江為精神象征,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表現(xiàn)中國人民對“母親河”崇敬和熱愛的深厚情感?!堕L江交響曲》是用傳統(tǒng)的交響樂套曲的形式來寫作:第一樂章是快板的奏鳴曲式,其序奏使用《長江之歌》的部分音調(diào),音樂體現(xiàn)出長江的博大與宏偉。接下來的主部主題富有動力性,音樂以昂揚奮進的旋律做不斷推進、展開;副部主題則與主部相輔相承,既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又在情緒上造成對比。第二樂章是抒情而歌唱性的慢板樂章,它由一個歌唱性的主題構成第一部分,表達出人民對“母親河——長江”的歌頌、眷戀和感恩。其中間部分,以民歌般稍活潑的音樂,展現(xiàn)長江沿岸人民多彩的生活,接著,又回到第一部分那歌頌的音樂形象。第三樂章是快板的、帶有現(xiàn)代城市那活躍激蕩的回旋曲。銅管樂的引子高昂有力,并引出舒展、活躍的主題。這個主題多次出現(xiàn),各有不同的色彩,其插部音樂其一是采用了鄂西民間音樂素材,其二是一個歌唱性的主題來表現(xiàn)湖北人民的情懷。第四樂章是全曲的最高峰,采用交響樂隊與合唱的形式,使用《長江之歌》的主題,并以合唱展示出來,那莊嚴的旋律多層次地展開,此起彼伏進。到最高潮時,樂隊與合唱造成動人心魄的氣勢。
相比2007年的《長江交響曲》的演出,本次湖北交響樂團、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合唱團共同演繹的版本效果比前者更為精道、深沉、博大與氣勢恢弘,樂隊聲部的交代也更為清晰,這應該歸功于指揮家王燕的悉心指導。作為女性指揮家,更能將細膩的女性因素加入到音樂的處理之中,這在第二樂章中顯得尤為明顯。除了女性的細致外,在王燕的指揮下,樂隊仍不乏剛毅的性格,這體現(xiàn)在第四樂章的處理上:王燕把合唱與樂隊處理的此起彼伏、聚會交響,其音樂有時細膩、有時狂放、有時曲折、有時寬闊,使音樂有較多層次的展開,表現(xiàn)匯聚百川的長江,承載著綿延萬年的中華文化奔騰不息沖向大海。值得稱道的是本場演出的樂隊在低音方面有突出的音效:樂隊使用8把低音提琴、8把大提琴以及5支圓號、3支長號、1支大號,使樂隊的低頻相當結實、有力;相比之下高音聲部有時就顯得較為薄弱:樂隊只有10把第一小提琴、9把第二小提琴、5把中提琴,因此,在一些高音處于重要的聲部時段,顯得高飄不夠。這可能是整個樂團97人的樂隊編制所限的原因。與2007年演出版本最大不同的是——這次演出去掉了第四樂章中的編鐘聲部。
在我國的交響音樂中,以大江大河為主題的樂曲也有一些,如江文也的《汨羅沉流》、江定仙的交響詩《煙波江上》(即《武漢隨想曲》)、徐振民的《渡江交響詩》、鄭路的管弦樂組曲《漓江音畫》等,最應提及的是“文革”期間的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這部以“黃河”為歌頌對象的作品,迄今還沒有一部其他的中國鋼琴作品能與之媲美;而以長江為主題寫作的則應該提及鐘信明先生的交響組曲《長江畫頁》。但這些作品只能算是廣義的交響音樂(交響組曲、交響詩或鋼琴協(xié)奏曲),真正以四個樂章的“交響樂套曲”的形式來寫作交響樂,當為《長江交響曲》。在與王世光先生接觸與采訪過程中,他每每談到自己對湖北情深意切的感受,談到與湖北的長久交往所建立起的無限情誼。他的這些情誼直接體現(xiàn)在本次音樂會的節(jié)目單里,他感言:“在湖北省委宣傳部、文化廳的領導和關懷下,本人為湖北交響樂團創(chuàng)作了兩部作品——2007年的《長江交響曲》和2010年的《洪湖交響曲》,因此便于有關領導和劇院的同行們有緣相交,成為好朋友了。貴省的媒體也把我當做自家人,賦予我‘長江之子的美名,使我沾沾自喜,而又慚愧萬分——我為這母親河畔的一片熱土奉獻得太少太少,只有今后加倍努力了?!?/p>
呂 琳 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
田可文 安徽大學講席教授,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