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志 汪婉婷
(安徽師范大學(xué)中國詩學(xué)研究中心,安徽蕪湖241000)
【中國詩學(xué)研究】
論梅堯臣詩歌的體裁選擇*
胡傳志 汪婉婷
(安徽師范大學(xué)中國詩學(xué)研究中心,安徽蕪湖241000)
梅堯臣;詩歌;體裁
梅堯臣詩歌的體裁分布極具特點:五言古詩最多,五言律詩次之。前期五律比例大,后期五古比例大。七言詩相對較少,僅占總量的四分之一,且多集中在后期。五律適合梅堯臣的才性,是其成功進軍詩壇的體裁;五古更符合他的性格和興趣,是其用力最多、賴以安身立命的體裁;七言詩是他成名之后用于酬唱的體裁,有利于他糾前期之偏,真正融入詩壇主流隊伍之中。
梅堯臣(1002-1059)是宋詩的開山祖師,奠定其地位的要素,除了他的詩歌成就、詩歌風(fēng)格、創(chuàng)作方式等等之外,還與他鮮明的體裁傾向有關(guān)。每種體裁各具傳統(tǒng),各具個性。梅堯臣通過艱苦的探索,在各種體裁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體裁,同時適當兼顧其他體裁,使得其創(chuàng)作既不脫離時代,又超越同儕,彰顯其個性,開拓出新境界。
“一生憔悴為詩忙”[1]843,梅堯臣平生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存詩歌2878首。為便于研究,我們依據(jù)朱東潤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對其30年間的詩歌體裁按年進行統(tǒng)計,列表1如下。
從表1中,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兩方面信息:一是年均存詩量的變化。從現(xiàn)存詩歌來看,梅堯臣有詩傳世的創(chuàng)作生涯約30年,自天圣九年(1031)至嘉祐五年(1060),以慶歷四年(1044)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13年,累計存詩521首,年均40首。后期16年又4月,累計存詩2357首,年均約145首。其中皇祐元年至皇祐三年(1049-1051)在宣城守父孝,創(chuàng)作量驟降,皇祐五年 (1053),又丁母憂,期間創(chuàng)作量有所減少。后期創(chuàng)作量遠大于前期,與其詩壇地位提升直接相關(guān)。二是詩歌體裁的分布。五言詩是梅詩的主導(dǎo)樣式,包括五言律詩與五言古詩,五言古詩超過千首,可謂一枝獨秀。七言詩是梅詩的補充樣式,七言各體之和尚不及五律一體,約占總量四分之一。梅詩的體裁為什么呈現(xiàn)出這種狀態(tài)?對梅詩及宋代詩歌有何意義?本文擬就其幾種主要體裁的變化予以探討。
表1 梅堯臣詩歌體裁分布表
從 《分布表》來看,五言律詩是梅堯臣僅次于五言古詩的重要體裁,也是梅堯臣始終堅持的一種體裁,平均每年存詩約27首,最少的一年是明道二年 (1033),該年不獨五律少,其他各體詩歌存世量都少??傮w上后期多于前期,前期為217首,年均16.7首,后期為576首,年均35.3首。五律的增長幅度小于總量的增長幅度,說明五律的重要性在后期呈下降趨勢。
如果將五言律詩與五言古詩相比,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五律的總數(shù)明顯少于五古,可在慶歷四年之前,五律的總數(shù)反倒高于五古,五律為217首,五古僅為151首,二者頗懸殊,這說明在前期創(chuàng)作中,梅堯臣最重視的體裁是五律。尤其是剛?cè)朐妷奶焓ゾ拍?、明道元年,分別是27首、22首,更是引人注目,可以說,五律是梅堯臣進軍詩壇的首選題材。這是為什么?其緣由大概有以下幾點:
其一,梅堯臣早年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2]1093,因而,對科舉之道,一定較為關(guān)注。當時科舉主考官劉筠、錢惟演、晏殊等都是 “西昆派”領(lǐng)袖人物,他們主導(dǎo)著詩壇風(fēng)向。五律、七律是西昆派唱和的主要樣式,華靡富麗,窮愁不遇的詩人梅堯臣也有少量類似作品。比如 《無題》:“斗覺瓊枝瘦,慵開寶鑒妝。臨風(fēng)恐仙去,倚扇怯歌長。綠桂熏輕服,靈符佩縹囊。西鄰空自賦,不解到君傍?!保?]47該詩作于明道元年 (1032),應(yīng)是梅堯臣剛?cè)温毢雨柨h (今河南孟州)主簿之際,前六句香艷濃軟,末兩句似有寄托,“西鄰”是詩人自指,河陽地處汴京之西。由此可知,梅堯臣早年也難免受到西昆體余風(fēng)的影響。
其二,梅堯臣學(xué)詩,從五言古詩入手,卻以五言律詩登上詩壇。其 《依韻答吳安勖太?!吩唬骸拔矣谖淖譄o一精,少學(xué)五言希李陵。當時巨公特推許,便將格律追西京。”[1]879從學(xué)習(xí)李陵五言古詩入手,進而因為進入西京詩人圈,在“巨公”的推許帶動下,轉(zhuǎn)向律詩創(chuàng)作。梅堯臣于天圣九年初入仕途,任河南縣 (在今河南洛陽)主簿,恰巧前宰相錢惟演來洛陽擔(dān)任西京留守,歐陽修擔(dān)任留守推官,很快形成了西京文人圈。梅堯臣自然地加入其中,西京唱和成為一時盛事。相較于五古、七古等樣式而言,五律的篇幅適中,能展示格律技巧,更適合酬唱,梅堯臣也就很自然地多用五律。 《邵氏聞見錄》記載:“天圣明道中,錢文僖公自樞密留守西都,謝希深為通判,歐陽永叔為推官,尹師魯為掌書記,梅圣俞為主簿,皆天下之士,錢相遇之甚厚?!保?]81核心成員有錢惟演、謝絳、歐陽修、尹洙、梅堯臣、張汝士、楊俞,其中錢惟演年齡最長、官職最高,是 “西昆派”的領(lǐng)導(dǎo)者,也是西京文人圈的領(lǐng)袖。因此,梅堯臣初入洛陽詩壇的詩歌自然不能不受到錢惟演的影響。梅堯臣 《緱山子晉祠》題下自注:“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保?]15未言是唱和詩,但肯定是應(yīng)景之作?!毒椛阶訒x祠》與 《少林寺》《少姨廟》《天封觀》《會善寺》《啟母石》《轅道》,無一例外都是五言律詩。另一首 《留守相公新創(chuàng)雙桂樓》是題錢家新居之作,也是一首五律,全詩如下:
藻棟起霄間,芳條俯可攀。晩云談次改,高鳥坐中還。日映城邊樹,虹明雨外山。唯應(yīng)謝池月,來照袞衣閑。[1]29-30
雖以寫景為主,但高華富貴。他的 《太尉相公中伏日池亭宴會》是一首五言排律,風(fēng)格與此相似。體裁與格調(diào)的選擇,決非偶然,當與題詩對象直接相關(guān)。直到錢惟演去世后,梅堯臣的挽詩 《隨州錢相公挽歌三首》仍然是五律。
其三,梅堯臣早期詩歌受到謝絳的影響最大。謝絳(994-1039)字希深,浙江富陽人。大中祥符八年 (1015)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侍奉禮郎、河南府判官、權(quán)開封府判官、汝陰縣令等職。梅堯臣與謝絳的特殊關(guān)系在于,天圣五年 (1027),梅堯臣娶謝絳之妹為妻。謝絳比梅堯臣年長九歲,“年十五起家,試秘書省校書郎”[2]715,閱歷豐富,對梅堯臣照顧甚多,因此梅堯臣與謝絳的酬唱就很頻繁。僅天圣九年至明道二年(1031-1033)年間,他們交往的詩歌就有以下諸篇:
和謝希深會圣宮 (五排)
寒食前一日陪希深遠游大字院 (五律)
依韻和希深游大字院 (五排)
秋日同希深昆仲游龍門香山,晚泛伊川,觴詠久之,席上各賦古詩,以極一時之娛 (五古)
依韻和希深雨后見過小池 (五律)
依韻和希深游府學(xué) (五律)
依韻和希深游樂園懷主人登封令 (七絕)
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 (五律)①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二通判,其一當為謝希深,其一疑即孫祖德?!鄙虾9偶霭嫔?006年版,第17頁。
河南受代前一日希深示詩 (五古)
依韻和希深立春后祀風(fēng)伯雨師畢過午橋莊(五律)
留題希深美檜亭 (五律)
和希深避暑香山寺 (五律)
和希深晩泛伊川 (五律)
希深所居官舍新得府相蔬圃以廣西園 (五律)
希深惠書言與師魯永叔子聰幾道游嵩因誦而韻之 (五古)
聯(lián)句 (古木含清吹,五古)
希深洛中冬夕道話有懷善慧大士,因探得江字韻聯(lián)句 (五排)
希深本約游西溪,信馬不覺行過,據(jù)鞍聯(lián)句(五律)
同希深馬上口占,送九舅入京成親聯(lián)句 (五律)
玉塵尾寄傅尉越石聯(lián)句 (五古)
依韻和希深新秋會東堂 (五排)
以上21首詩中,五律11首,五言排律5首,五古4首,七絕1首。五律比例最大,不僅說明梅堯臣與謝絳志趣相同,還能說明梅堯臣受到謝絳的影響。在9首 “依韻”及 “和”作中,有5首為五律。謝絳的原唱已經(jīng)全部不存,但可以得知,是謝絳帶動了梅堯臣的五律創(chuàng)作。
第四,五言律詩具有的體裁個性比較適合梅堯臣。如前人所說:“五言律規(guī)模簡重,即家數(shù)小者,結(jié)構(gòu)易工。”[4]81“五言律,文意簡潔,才雄力富者不能盡其施展。”[5]3319五言律詩長短適中,結(jié)構(gòu)相對簡單,不適合大開大合、縱橫馳騁,不適合才華橫溢的詩人,卻適合普通詩人,適合初學(xué)者,便于操作。在宋代詩人,梅堯臣的才華不及歐陽修、蘇軾等人。景祐元年 (1034),比他年輕五歲的歐陽修作 《書懷感事寄梅圣俞》,將梅堯臣直接比喻為唐代的苦吟詩人賈島,“圣俞善吟哦,共嘲為閬仙?!保?]1289而賈島正是以五律見長的詩人。所以說,梅堯臣選擇五律,是選擇了正好適合自己才情的體裁。
梅堯臣攜五言律詩成功進軍詩壇之后,并沒有放棄五言律詩。后期創(chuàng)作的比例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僅次于五言古詩的體裁。在保持總體穩(wěn)定的情況下,慶歷八年 (1048)出現(xiàn)大幅增長,多達90首,幾乎占全年詩歌的三分之一。慶歷八年的詩作,得益三個方面:一是仕途向好。正月,梅堯臣在京授國子監(jiān)博士,賜緋衣銀魚。喜悅之情,形之于五律 《賜緋魚》,詩曰:“蹉跎四十七,腰間始懸魚。茜袍雖可貴,發(fā)短齒已疏。兒女眼未識,競來牽人裾。不知外朝眾,君恩慚有余?!保?]429這期間寫下了一些流連光景的五言律詩,如 《朧月》《泥》《未晴》《夜陰》《夜晴》等詩。盡管本年三月,出生才五個月的小女稱稱夭亡,令他一度陷入悲傷,但五月回鄉(xiāng),八月又得故人晏殊的賞識,辟為陳州 (河南淮陽)鎮(zhèn)安軍度判官,心情逐漸好轉(zhuǎn)。二是得江山之助。該年五月,梅堯臣偕妻刁氏回宣城,往返乘船經(jīng)汴水、淮河、運河、長江,中途停靠揚州、金陵等地,沿途風(fēng)物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熱情,寫下了許多紀行詩,如 《長蘆江口》《早發(fā)》《慈姥山石崖下竹鞭》《望夫石》等詩。三是得友人之助,往返宣城途中,都于揚州拜會歐陽修,與之唱和,抵達陳州之后,又與晏殊唱和,其實早在兩年前,梅堯臣經(jīng)潁州,拜見晏殊,就已經(jīng)得到晏殊的稱許①梅堯臣有首次韻五律,題作 《以近詩贄尚書晏相公,忽有酬贈之什,稱之甚過,不敢輒有所敘,謹依韻綴前日坐末教誨之言以和》?!睹穲虺荚娂幠晷Wⅰ罚?69頁。。在與歐、晏的唱和詩中,梅堯臣有些五律。另外,梅堯臣還與其他朋友唱和,也寫下一些五律,如 《夜泊虹縣,同施景仁太博河上納涼書事》《施景仁邀詠泗州普照王寺古檜》《舟次山陽呈王宗說寺丞》等等。
梅堯臣的五言律詩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方回甚至將之推到宋人五律第一的位置。方回評梅堯臣 《閑居》曰: “若論宋人詩,除陳、黃絕高,以格律獨鳴外,須還梅老五言律第一可也。雖唐人亦只如此,而唐人工者太工,圣俞平淡有味。”[6]970在評價陳與義 《與大光同登封州小閣》詩時,方回再次有感而發(fā):“若五言律詩,則唐之工者無數(shù),宋人當以梅圣俞為第一,平淡而豐腴?!保?]42方回獨具只眼,道出了梅堯臣五律獲得成功的關(guān)鍵—— “平淡有味”“平淡而豐腴”,這也是其五律與五古相通之處。他的五律盡管有不少酬唱應(yīng)景之作,但真正代表其水平和特點的還是那些寫景之作,如他的名作 《魯山山行》:
適與野興愜,千山高復(fù)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1]168
該詩寫于康定元年 (1040),為其前期作品,直寫途中所見,隨意自得,安閑悠然,尾聯(lián)借助雞聲引向杳遠的人家,余味無窮。中間兩聯(lián)雖是工巧的對偶,卻無勉強著力之態(tài)。方回將此詩與王安石比較,曰:“王介甫最工唐體,苦于對偶太精而不脫灑。圣俞此詩尾句自然,熊鹿一聯(lián),人皆稱其工,然前聯(lián)尤幽而有味?!保?]174他稱贊梅詩對偶灑脫,幽而有味。后期所作的 《閑居》更臻平淡有味之境:
讀易忘饑倦,東窗盡日開。庭花昏自斂,野蝶晝還來。謾數(shù)過籬筍,遙窺隔葉梅。唯愁車馬入,門外起塵埃。[1]727
該詩作于至和元年 (1054),詩人丁母憂居于宣城。寫閑居時所見所聞所感,內(nèi)容極其普通,卻散淡有味。
可見,五律不僅是梅堯臣的入門詩體,而且在數(shù)量上、質(zhì)量上保證和提高了梅堯臣的詩壇地位。
漢代以后,直到初唐,五言古詩都是最主流的詩歌體裁,所謂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7]2。人自覺創(chuàng)作,從漢樂府到游仙詩、山水詩、田園詩,主體都是五言古詩。到了唐代,隨著近體詩的興起,五律、七古、七律創(chuàng)作的繁盛,五言古詩的重要性隨之下降。尤其到了中唐以后,五言古詩不太受到詩人們的喜愛,正如趙翼所說:“中唐以后,詩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體不甚精詣;故閱者多喜律體,不喜古體?!保?]118這種下滑態(tài)勢一直延續(xù)到北宋,直到“北宋詩文革新”之際,復(fù)古風(fēng)起,詩人們才漸漸重視五言古詩。
在梅堯臣各體詩歌中,五言古詩數(shù)量最多,超過總數(shù)三分之一,成就也最高。宋犖 《漫堂說詩》有言:“五言古,漢、魏、晉、宋,名篇甚夥……余意歷代五古,各有擅場,不第唐之王、孟、韋、柳,即宋之蘇、黃、梅、陸,要是斐然?!保?]417宋代四位詩人中,梅堯臣是年代最早的詩人。錢鍾書先生曾評價梅詩,“其古體優(yōu)于近體,五言尤勝七言”[10]167,古詩足以自成一家??梢哉f五言古詩是梅堯臣得以安身立命的體裁。
梅堯臣為何如此喜歡五言古詩?為何能以五言古詩獨樹一幟、奠定北宋詩歌開山祖師的地位?
眾所周知,五言古詩經(jīng)過千余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自己的品格。反映民生疾苦、窮愁不遇是五言古詩一以貫之的主題。漢樂府、阮籍 《詠懷詩》、陳子昂 《感遇》、杜甫 “三吏” “三別”組詩,都是五言古詩史上的名作。某種程度上,五言古詩具有接近下層民眾的性質(zhì),更適合表現(xiàn)日常生活。
梅堯臣早年科場不順,后來長期沉淪州縣,畢生窮愁潦倒,是被公認的 “窮士”。歐陽修曾對別人說,“近時蘇、梅,二窮士耳”[11]22,梅堯臣也只得以貧賤自持,以文字來抒懷。“微生守賤貧,文字出肝膽”[1]368,窮士的身份和閱歷,使得他與高華富貴的詩歌漸行漸遠,讓他日益親近五言古詩。康定元年 (1040),梅堯臣任襄城縣令,適逢天災(zāi)人禍。西夏反叛,大舉入侵,河水泛濫,襄城受災(zāi),官方還大肆征兵,“互搜民口,雖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1]164“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尸相繼”[1]165,梅堯臣親眼目睹這場巨大災(zāi)難,寫下了感人肺腑的 《田家語》《汝墳貧女》等詩,記錄下層民眾的心聲。梅堯臣自覺地繼承漢樂府至杜詩的傳統(tǒng),有意 “錄田家之言次為文,以俟采詩者”[1]164,有意運用五言古詩的形式,顯然認識到五言古詩的傳統(tǒng)優(yōu)勢。
五言古詩大量增加是在慶歷四年,這一年是梅堯臣一生中極其艱難不幸的一年。年初,梅堯臣在湖州監(jiān)稅任上,生活已經(jīng)相當窘迫,嗟嘆“文章自是與時背,妻餓兒啼無一錢”[1]232;五月,解官回宣城;六月,渡江赴汴京;七月七日,妻子謝氏在舟中不幸病逝,年僅三十七歲,令他悲痛不已;同月之內(nèi),次子十十又去世,不啻雪上加霜。梅堯臣陸續(xù)寫下許多悼妻傷子的詩歌,其 《悼亡三首》曰:
結(jié)發(fā)為夫婦,于今十七年。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我鬢已多白,此身寧久全。終當與同穴,未死淚漣漣。
每出身如夢,逢人強意多。歸來仍寂寞,欲語向誰何。窗冷孤螢入,宵長一雁過。世間無最苦,精爽此銷磨。
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見盡人間婦,無如美且賢。譬令愚者壽,何不假其年。忍此連城寶,沉埋向九泉。[1]245-246
在他看來,謝氏是世間最美麗最賢淑 (“美且賢”)之人,是他無價的 “連城寶”,喪妻是他人生中遭受的最沉重最痛苦 (“最苦”)的打擊。這三首詩延用潘岳 《悼亡詩三首》(五古)的體式,而非元稹 《遣悲懷三首》的七律新樣,也沒有采用五律的樣式。他一定最認同五古的抒情功能,也就自然而然地用五古來抒寫心中的傷痛。接下來的 《淚》《秋日舟中有感》《書哀》,稍后所作的 《書謝師厚至》《新冬傷逝呈李殿丞》,次年所作的 《悼子》《懷悲》《師厚與胥氏歸來奠其姑》等詩都是五言古詩。《懷悲》以平常的話語,向妻子哭訴其錐心泣血之痛:
自爾歸我家,未嘗厭貧窶。夜縫每至子,朝飯輒過午。十日九食齏,一日儻有脯。東西十八年,相與同甘苦。本期百歲恩,豈料一夕去。尚念臨終時,拊我不能語。此身今雖存,竟當共為土。[1]287
意思與元稹 “誠知此恨人人事,貧賤夫妻百事哀”相似,但用五言古詩寫來,細節(jié)更加日?;?,情緒更低緩。
上述五古詩歌,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還有些詩歌,在表現(xiàn)日常生活方面走得更遠,如 《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稺子獲雀雛》以及 《秀叔頭虱》《八月九日晨興如廁有鴉啄蛆》之類不宜為詩的內(nèi)容,也出現(xiàn)在五言古詩中。
在五言古詩的發(fā)展過程中,還形成了長于敘事的傳統(tǒng)。相對于五律、七律的八句而言,相對于適合縱橫鋪敘的七言古詩而言,五言古詩具有長于敘事的優(yōu)勢。樂府詩 《陌上?!贰犊兹笘|南飛》、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等詩都是五古名篇。宋人就已經(jīng)指出,“圣俞詩長于敘事”[11]67,所以他的一些長篇幾乎都是用五古寫成?!秱纂u》《潘歙州話廬山》《五月十三日大水》以及前文所論的 《田家語》《汝墳貧女》等詩都是敘事強很強的詩歌。他還喜歡根據(jù)別人的敘述,寫作詩歌,如 《希深惠書,言與師魯、永叔、子聰、幾道游嵩,因誦而韻之》,作于明道元年 (1032),則是將謝絳的書信改寫成長達500字的五言古詩,類似的還有 《子聰惠書,備言行路及游王屋物趣,因以答》《寄題滁州醉翁亭》《韻語答永叔內(nèi)翰》《武陵行》等等都是改寫他人之作的五古長詩。[12]138-140這些詩敘事委曲周詳,具有歐陽修所說的 “閑肆”之態(tài)。
在詩歌風(fēng)格方面,五言古詩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古澹渾融,自然平淡。由謝靈運、謝、陶淵明至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都體現(xiàn)了這一風(fēng)格。梅堯臣自覺追求古淡之風(fēng),自然對五古情有獨鐘。慶歷六年 (1046),他向晏殊報告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說:“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噢o未圓熟,刺口劇菱芡?!保?]368自信抒發(fā)真性情,接近平淡的境界,但又承認尚還不夠純熟,有些生硬。嘉祐元年 (1056),他告訴杜挺之等人:“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1]845這是他晚年縱覽古今詩壇的深刻體識。無論對其“平淡”詩風(fēng)作何理解,都不能否定與陶詩的淵源、與五言古詩傳統(tǒng)的淵源。程杰指出,梅堯臣詩 “閑肆而時得雋永的內(nèi)容多見于古體,主要是五古”[12]152。五言古詩是其平淡詩風(fēng)的最佳載體,也是最主要載體。
五言古詩的上述題材、風(fēng)格等傳統(tǒng),除了與梅堯臣的窮士身份、個人興趣相一致外,還符合他的性格。同樣是寫作五言古詩,他的朋友蘇舜欽的五言詩則不及他。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性格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盡管五言古詩也有韓詩奇豪一格,但并不是主調(diào)。古澹高渾的品性,不太適合蘇舜欽豪放激宕的性格。慶歷四年,歐陽修作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對蘇、梅二人作出形象生動的比較:
子美氣尤雄,萬竅號一噫。有時肆顛狂,醉墨灑霶霈。譬如千里馬,已發(fā)不可殺。盈前盡珠璣,一一難柬汰。梅翁事清切,石齒漱寒瀨。作詩三十年,視我猶后輩。文詞愈清新,心意雖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態(tài)。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蘇豪以氣轢,舉世徒驚駭。梅窮獨我知,古貨今難賣。[2]46
梅堯臣在 《偶書寄蘇子美》詩中認同歐陽修的評價:“吾交有永叔,勁正語多要。嘗評吾二人,放檢不同調(diào)。”[1]251雖然表面上,歐陽修沒有作出高下之分,但評價中暗含主次優(yōu)劣之分的。梅堯臣的性格相對平和沉靜中正,歐陽修 《梅圣俞墓志銘》給他的評價是:“圣俞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于物,至其窮愁感憤,有所罵譏笑謔,一發(fā)于詩,然用以為歡,而不怨懟,可謂君子者也?!保?]881“不戚其窮,不困其鳴,不躓于艱,不履于傾。養(yǎng)其和平,以發(fā)厥聲。”[2]883梅堯臣的這種性格顯然更適合五言古詩。
盡管五言古詩并不是北宋前期受人喜愛、被人看好的體裁,但適合梅堯臣的身份、才情、興趣和個性。梅堯臣選擇了五古,加以發(fā)展,賦予其新的個性,取得了超越同儕的成就,并且順應(yīng)了歐陽修的改革需求,從而推動了北宋詩歌的變革。
梅堯臣的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排律在內(nèi),共685首,數(shù)量不算很少,約占總量的24%。從 《分布表》來看,七言詩的分布卻很有特點,略而言之,則是前期很少,后期顯著增加。
從天圣九年至慶歷七年(1031-1047)的17年間,梅堯臣的七言詩僅存七律13首,七古40首、七絕52首、七排5首,共110首,僅占他現(xiàn)存七言詩總數(shù)的16%,約占17年詩歌總量(1019首)的11%,而且分布很不均衡,有11年無七律傳世,7年無七古、七絕傳世。梅堯臣所處的時代,七言詩絕對沒有如此冷落。前期七言詩如此之少,與時代風(fēng)尚無關(guān),只能說明梅堯臣前期對七言詩無甚興趣,有意疏離七言詩。慶歷五年 (1045),梅堯臣在 《答裴送序意》中說:“我欲之許子有贈,為我為學(xué)勿所偏,誠知子心苦愛我,欲我文字無不全。”[1]300夏敬觀認為“裴”字后脫一字,朱東潤考訂裴當是梅堯臣的友人裴煜,所論甚是。裴煜(1013-1067),字汝晦,慶歷六年進士,后知揚州、蘇州①參見王秀云 《宋代裴煜生平事跡初考》,未刊稿。。從該詩來看,裴煜當時即提醒梅堯臣 “勿所偏”,建議他全面發(fā)展。裴煜是梅堯臣的至交,只有至交才能直言朋友的短處。裴序原文失傳,所說之“偏”具體所指無從確考,但他指出了梅堯臣偏離了當時詩壇的主流,不排除包括偏離七言詩這一主流樣式。
梅堯臣為何有所偏?在 《答裴送序意》中給出的解答是:“我于詩言豈徒爾,因事激風(fēng)成小篇。辭雖淺陋頗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安取唐季二三子,區(qū)區(qū)物象磨窮年?!保?]300其中表現(xiàn)了三層意思:一是他的詩歌是有感而發(fā);二是崇尚二雅之風(fēng);三是反對唐末詩人摹寫物象之風(fēng)。此處沒有涉及到詩歌體裁,但 “唐季二三子”或許包括了長于七律的李商隱、溫庭筠、韓偓等人。這一觀點在隨后所作的 《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中有了進一步的闡發(fā):
圣人于詩言,曾不專其中。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謂國風(fēng)。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不獨識鳥獸,而為文字工。屈原作離騷,自哀其志窮。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蟲。邇來道頗喪,有作皆言空。煙云寫形象,葩卉詠青紅。人事極諛諂,引古稱辨雄。經(jīng)營唯切偶,榮利因被蒙。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藝充。以巧比戲弈,以聲喻鳴桐。嗟嗟一何陋,甘用無言終。然古有登歌,緣辭合征宮。辭由士大夫,不出于瞽蒙。予言與時輩,難用猶篤癃。雖唱誰能聽,所遇輒瘖聾。諸君前有贈,愛我言過豐。君家好兄弟,響合如笙叢。雖欲一一報,強說恐非衷。[1]336-337
這段文字言辭激烈,主張繼承雅頌傳統(tǒng),反對描摹物象、互相奉承、馳騁雄辯、講究對偶等等,承認自己的觀念不切時宜,不為別人所重。所論雖然沒有涉及到詩歌體裁,但暗含體裁傾向?!罢樥~”之類最易見于酬唱類詩歌,而最常用的酬唱體裁就是七律;“經(jīng)營唯切偶”,當然包括五律與七律,而七律更甚,因為對偶難度大于五律;“引古稱辨雄”,最適宜它的是七言古詩。
令人意外的是,慶歷八年之后,梅堯臣的七言詩創(chuàng)作大有改觀。從慶歷八年至嘉祐五年的13年間,七言詩數(shù)量明顯增加,達575首,其中七律218首,七古202首,七絕144首,七排11首,占其七言詩總數(shù)(685首)的84%,占13年詩歌總數(shù)(1859)的31%??梢娝笃诘钠哐栽妱?chuàng)作數(shù)量大幅提高。而且,這13年中,除皇祐元年至皇祐三年在宣城守孝之外,分布相對均衡,年年都有七律、七古存世,僅有兩年無七絕,其中有兩個高峰,一是慶歷八年,二是嘉祐元年至嘉祐四年。梅堯臣為何有如此大的轉(zhuǎn)變?歐陽修一語道破天機:“其應(yīng)于人者多,故辭非一體?!保?]881因為隨著詩壇名聲的擴大,詩歌應(yīng)酬的需要增加,導(dǎo)致其體裁、風(fēng)格的多樣化。
在前期,梅堯臣的詩歌應(yīng)酬相對較少,應(yīng)酬的體裁主要是五律,也有少量七律,如 《依韻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見櫻桃花悉已披謝》《依韻和武平別后見寄》。隨著后期詩名的興盛,交游圈的擴大,詩歌應(yīng)酬自然增多。后期,梅詩的主導(dǎo)體裁五言古詩也承擔(dān)著應(yīng)酬的功能,如嘉祐四年,在61篇五言古詩中,以送友人赴任和唱和為內(nèi)容的詩歌達50首,如 《次韻和永叔試諸葛高筆戲書》《送李信臣尉節(jié)縣先歸湖州》《寄題劉仲叟澤州園亭》等。盡管五言古詩的應(yīng)酬性顯著增加,但還不足以滿足多方面的應(yīng)酬需要。以七言詩大增的慶歷八年為例,他先后多次歐陽修、晏殊唱和。一位是詩壇名流,揚州太守;一位是前宰相,現(xiàn)任上司。與他們的交往酬唱,詩歌體裁的選擇性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逗陀朗蹇S聞百舌》(七絕)、《依韻和歐陽永叔中秋邀許發(fā)運》(七律)、《和永叔中秋夜會不見月酬王舍人》(七律)等是歐詩的次韻之作,《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五古、七古)、《觀永叔集古錄》(七絕)、《觀舞》(七絕)、《觀永叔畫真》(七絕)、《畫真來嵩》 (七律)等都具有與歐陽修交往性質(zhì)。到陳州之后,晏殊召集大家,或飲酒賞花,或投壺賽詩,現(xiàn)存 《郡合閱書投壺和呈相國晏公》(七律)就是記錄,另外還有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獻小桃花二絶》(七絕)、《和梅花》《和新晴》(七律)、《和臘前》(七律)、《和十二月十七日雪》(七律)、《和歲除日》(七律)等唱和對象不明的詩歌,當是與晏殊及其他同僚的唱和之作。
梅堯臣七言詩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是在其晚年,即嘉祐元年至嘉祐四年間(1056-1059)。次年四月梅堯臣即去世,否則這一高峰狀態(tài)還將延續(xù)。這四年間存世的七言詩274首,其中七律132首,七古76首,七絕57首,七排9首。特別是四年間七律的數(shù)量,占了七律總數(shù)的比例高達57%。其直接原因是這四年是梅堯臣最順心的時期。至和二年 (1055)秋,梅堯臣結(jié)束丁憂,從宣城出發(fā)赴京城,所到之地,都與諸友酬唱。嘉祐元年五月抵達汴京,八月,在翰林學(xué)士趙概、歐陽修等十數(shù)人推薦下,梅堯臣出任國子監(jiān)直講,次年由太常博士遷屯田員外郎。歐陽修知貢舉,推薦梅堯臣為禮部試官,嘉祐三年歐陽修又推薦他擔(dān)任 《唐書》編修官,次年底,進都官員外郎。這一切順遂之事在很大程度上要得力于歐陽修等人的提攜,因此,他與歐陽修等人的交往、唱酬則格外密切。一方面,是出于真心實感,另一方面,也是交游的需要。剛到京城時,已是翰林學(xué)士的歐陽修踏著泥濘主動登門拜訪,讓梅堯臣大為感動,寫下七言長篇 《高車再過謝永叔內(nèi)翰》。后來,歐陽修贈送他絹布二十匹,梅堯臣作七言長詩 《永叔贈絹二十匹》,稱贊他的高情厚誼。秋社之日,歐陽修邀請他喝酒,他寫下兩首七古 《依韻奉和永叔社日》《社日飲永叔家》。歐陽修作 《白兔》詩 (七古),梅堯臣作《永叔白兔》《重賦白兔》。次年正月至三月,梅堯臣在試院五十日,與歐陽修、韓子華、梅摯、王禹玉、范景仁等人唱和,歐陽修 《歸田錄》卷下詳細記載其唱和盛況:“余六人者,歡然相得,群居終日,長篇險韻,眾制交作?!薄傲苏呦嗯c唱和,為古律歌詩一百七十余篇,集為三卷?!保?3]26-27詩歌唱和,是其試院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梅堯臣積極投身于這場詩歌唱和月中。今檢《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二十七,自 《上元從主人登尚書省東樓》起,至 《上馬和公儀》止,共40首詩,超過了六人唱和的平均數(shù)。《二月五日雪》末句自注:“聞永叔謂子華曰:明日圣俞若無詩,修輸一杯酒?!泵穲虺甲髟娕c否,居然成了歐陽修等人閑談賭酒之資,由此可見梅堯臣的活躍程度。在這40首詩中,五言詩僅6首,七言詩多達34首,足以證明七言詩是集體酬唱的主要樣式。
從試院酬唱來看,梅堯臣那些具有應(yīng)酬性質(zhì)的詩歌,包括次韻詩,不完全是被動的寫作,其創(chuàng)作時,仍然具有很高的熱情。他往返宣城沿途所作的許多應(yīng)酬性質(zhì)的詩歌,也是如此。這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有利于提高酬唱類詩歌的水平。
在七言酬唱類詩歌中,盡管古樸、平淡、雋永的個性特征有所弱化,但沒有完全失去平淡的本色,如 《和劉原甫復(fù)雨寄永叔》:
階下青苔欲染衣,晴光才漏又霏微。沖風(fēng)燕子銜泥去,隔樹鵓鴣嗔婦歸。乍冷乍陰將禁火,自開自掩不關(guān)扉。渾身酸削懶能出,莫怪與公還往稀。[1]1141
該詩作于嘉祐五年,從 “渾身酸削”來看,他已身染疾病。前三聯(lián)全是寫景,從容淡定,自具生機、活力和樂趣,毫無生病時的窘困不安之狀。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七言詩并非都是應(yīng)酬詩。七律大增的慶歷八年,途中有 《小村》詩:
淮闊州多忽有村,棘籬疏敗謾為門。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嚙只危根。嗟哉生計一如此,謬入王民版籍論。[1]475
此詩關(guān)心民瘼,將生活瑣事、貧寒之狀、衰敗之景寫入七律,深得杜詩七律的精髓。另如著名的 《東溪》: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fā)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1]772-773
車馬勞頓之后,小坐溪畔,將目見之景拾掇入詩,安閑自得,加之寫景如在目前,對偶工整自然,所以這首詩被胡仔視為梅詩 “工于平淡,自成一家”[14]175的代表。由此可見,包括七律在內(nèi)的七言詩,也起到映襯梅詩特色的作用。
在梅堯臣各種體裁詩歌中,七言詩的地位類似于他成名之后的配套體裁,多用于酬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七言詩的創(chuàng)作有利于糾正前期的體裁偏向,使得他真正融入詩壇主流隊伍之中,成為詩壇主將,從而更好地引導(dǎo)宋詩發(fā)展的走向。
[1] 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洪本?。畾W陽修詩文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胡應(yīng)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胡以梅.唐詩貫珠箋釋序凡例[M]∥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6] 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 陳延杰.詩品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
[8] 江守義,李成玉.甌北詩話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3.
[9] 宋犖.漫堂說詩[M]∥王夫之,等.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 錢鍾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 劉克莊.后村詩話[M].王秀梅,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13] 歐陽修.歸田錄[M].韓谷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M].廖德明,校點.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
責(zé)任編輯:鳳文學(xué)
Mei Yaochen's Choice of Poetic Style
HU Chuan-zhi,WANG Wan-ting(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Poetr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Mei Yaochen;poetry;style
The stylistic distribution featured heavily in Mei Yaochen's poetry:the ancient five-character poetry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and the five-character rhythm poetry comes second.The ancient fivecharacter poetry took large proportion at the earlier stage,while the five-character rhythm poetry at the later stage.The number of seven-character poems was relatively small,only accounting for a quarter of all his poems,written mostly at the later stage.The five-character rhythm poetry fitted Mei Yaochen's talent and characteristics,widely known as a style that successfully led him into the poetry world.The ancient fivecharacter poetry was more suitable for his personalities and interests,a style for which he made great effort,settled down and pursued for.The seven-character poetry was a style used to write responding poems for his friends when he became famous,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him to correct his partiality at his early stage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majority of poetry world.
I 207.22
A
1001-2435(2015)05-0646-09
10.14182/j.cnki.j.a(chǎn)nu.2015.05.016
2015-05-05
胡傳志(1964-),男,安徽廬江人,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方向:宋遼金文學(xué);汪婉婷(1990-),女,安徽宣城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