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晨
摘要:儺(音nuó),自古以來是中國文化的千古之謎,是古代流行的一種驅(qū)鬼儀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是祭祀活動中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一種,在江西、四川、甘肅、貴州、安徽以及湖北等地均有儺舞表演。本文主要就儺舞的藝術(shù)特征進(jìn)行研究。
關(guān)鍵詞:萬載縣;儺舞;藝術(shù)特征;研究
據(jù)清道光版《萬載縣志》載:萬載有儺約在元末明初,距今已600多年,經(jīng)過歷代民間老藝人的傳承和文化部門的挖掘整理而得以保留至今,并綻放異彩。隨著社會的進(jìn)步和科學(xué)的發(fā)展,儺舞文化有了新的變化。
萬載儺舞是早在明代初年就在萬載境內(nèi)活動的一種民間舞蹈,流行甚廣,它源于古代以驅(qū)鬼逐疫、祈求太平為目的的儺祭。在萬載儺舞中,儺神、面具、道具、服飾等,都顯示出一種古樸和神奇。這些具有鮮明特點的服飾及道具,體現(xiàn)出了萬載儺文化特有的精髓,表露出人們驅(qū)兇納吉和向往平安和諧生活的心理。
萬載儺舞分開口儺與閉口儺兩種流派。雙橋、潭埠、黃茅、嶺東等地是“閉口儺”,馬步耕畬布和白良范塘兩處是“開口儺”?!伴_口儺”幾乎每角必唱,且唱、念、做、打齊全?!伴]口儺”沒有唱、念。在表演上分為“文儺”和“武儺”。開口儺與閉口儺雖然表演風(fēng)格各有不同,但供奉的主帥均為“敕封歐陽金甲大將軍”。潭埠、黃茅、雙橋、嶺東、高城等地的儺舞隊是“閉口儺”,保存有17個節(jié)目。其中,除《先鋒》為文儺外,其余都是武儺。所謂“文儺”,是指舞蹈形態(tài)委婉,飄逸灑脫,動作幅度圓屈、柔和。所謂“武儺”,是指舞蹈形態(tài)粗獷豪放,動作幅度夸張,棱角分明。
開口儺由儺舞演變而來,既保留了儺舞藝術(shù)特征,又吸收了古老戲曲成分,有向儺戲演變之趨勢。它共有《開山》、《關(guān)鮑大戰(zhàn)》等7個節(jié)目,有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角色分生、旦、凈、丑,動作古樸粗獷,特色十分鮮明?!侗鹊丁肥恰伴_口儺”的重點節(jié)目,它既不像戲劇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于武術(shù),而是集結(jié)了古人日常生活、勞動操作等形體動作之精華,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漸形成一種強(qiáng)悍、干煉、緊奏的獨特風(fēng)格。
戴面具是萬載儺舞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物造型及刻畫性格的重要手段。一件藝術(shù)品,如果能長久地被人玩味,其中必定積蓄著一股內(nèi)在力量。萬載儺舞有面具24具,又俗稱“二十四戲”。它們的名稱是:開山、走地、先鋒、功曹、綠品、楊帥、鮑三娘、花關(guān)索、小鬼、判官、上關(guān)、下關(guān)、童子、前司郎、城隍、皂班、土地、點兵、四大天將(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雷公、大菩薩(即歐陽金甲大將軍)。其面具特色如下:
開山——黑綠臉,面貌猙獰。紅色粗眉,大鼻子,黑頭上有兩只紅犄角,中央綴有黃金人面,凸出的黑色大圓眼下有鏤空的細(xì)紋,紅色大嘴唇,白色獠牙。走地——白臉,表情溫和。眼角鏤空,黑眼球,眉毛細(xì)彎,紅唇緊閉,耳長,戴花紋頭冠。先鋒——白臉,表情溫和。細(xì)目與細(xì)眉均呈倒八字形,紅色小嘴,薄唇緊閉,高鼻長耳。勸曹——白臉,表情溫和。細(xì)眉呈弧形,眉尖上翹,高鼻長耳,帽子繪有日月圖案。綠品——綠臉,神態(tài)瀟灑。眉毛細(xì)短呈倒八字形,薄唇緊閉呈圓形,長耳,帽子前綴有六角形飾物。楊帥——白臉,細(xì)目與細(xì)眉均呈倒八字形,高鼻長耳,頭戴三角巾,兩頰瘦削呈三角形,目光透出將軍的敏銳。鮑三娘——白臉,英姿颯爽。兩頰清瘦,細(xì)眉,黑眼球,眉呈弧形,頭發(fā)梳成山形,纏著有鳥類雕飾的發(fā)帶?;P(guān)索——白臉,倒八字眉,眉梢上翹,高鼻長耳,留少許胡須,額頭繪有第三只眼。小鬼——綠臉,雙目大而圓,高鼻長耳,紅唇張開,頭無冠,左右有兩只紅犄角。判官——紅臉,雙目黑眉呈倒八字形,兩頰肌肉松弛,下頦有紅須,頭戴烏紗帽。前司郎——白臉,眼呈倒八字形,黑眼球,嘴露整齊牙齒,頭無冠涂成黑色,下頦有切口。城隍——白臉,眼與眉呈一字形,高鼻長耳,嘴唇周圍和下頦有胡須,頭戴花紋黑冠。土地——嘴呈笑貌,高鼻長耳,嘴唇周圍和下頦有白胡須,臉上刻有皺紋,頭戴黑帽。雷公——黑臉,大眼呈蕎頭形,上唇呈倒三八的鳥喙形,頭上中央和左右有三角形犄角。四大天將——分別為黑臉紅眉、紅臉黑眉、黃臉紅眉、青臉紅眉,大眼呈橡子形,兩頰隆起,分別紅斑、綠斑、黑斑、黃斑,頭上左右有長角,中間頂著駕云的佛像,表情可畏。
這24具中除小鬼外,都是歐陽金甲大將軍麾下的兵將。面具均是用樟木雕刻而成,制作精良、表情豐富、各具特色,并就角色分別髹上紅、綠、黑、白等色,有的帖上金箔,除大菩薩外,其余面具為人臉大小,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或威武雄壯,或溫文儒雅,或兇蠻畢現(xiàn),或滑稽可笑,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萬載儺舞表演時,基本動作比較古拙、簡單,但卻有嚴(yán)格的規(guī)律和獨特的風(fēng)格。跳儺者身穿戲服,手持道具,動作遵循“方、圓、扁、仄”的原則?!胺健?,指的是手上的動作做到方正平直,有棱角;“圓”,指轉(zhuǎn)圈,動作只能轉(zhuǎn)動半步,或原地轉(zhuǎn)圈,而且上身必須保持相對的平穩(wěn);“扁”,即要求身子在擰過去時,面向一定要明晰清楚;“仄”,指身子無論向哪個方向傾斜,都應(yīng)該把穩(wěn)相應(yīng)的節(jié)奏。
這些獨特的表演技巧,逐步形成了萬載儺舞悠閑、莊重、輕盈、灑脫、有力的風(fēng)格特點。2
萬載儺祭,民間俗稱“跳魈”,也稱“搬案”。 當(dāng)?shù)厝苏f“魈” 是一條腿的山精,跳的含義是“掃”。 從陰歷十二月二十九日到次年二月十六日,順序舉行開儺、出儺、接儺班、跳魈(跳儺)、掃房、封案(歸儺)。
開儺——儺神廟要討回借出的面具,先用新布醮清水擦干凈,更新頭冠或頭巾,然后將面具安置于神龕。
出儺——表演者于次日清晨聚于儺神廟,主祭的案東燃燭、供香、化錢,誦讀請神詞:“伏以——清靜之水, 日月化開, 中莊北斗, 內(nèi)護(hù)三臺。神水一撒,見垢始開;神水三撒,污垢盡退。奉請——此間土地,神知再臨。升天達(dá)地,出幽入冥。與吾傳奏,不得停留。有功之日,明書上請,上請?zhí)斓刈匀?。垢氣分散,洞中輝廣。保元大帝,百方威靈。扶我自然,靈寶符命。普降九天,行道得道,滅是消然……敕封沙江橋歐陽金甲得勝大將軍麾下二十四戲,跳魈舞樂,左關(guān)右將,按座家庭,普供香火,信眷之下,祠表意敬……”然后向神請示出行意向,進(jìn)行占卜。燃放焰火,吹起嗩吶,敲響大鼓,取出新大爺和老三爺兩個神體面具置于轎內(nèi)抬出。
接儺班——儺轎出行即走向所訪之家,在鞭炮聲中,人們在家門口并排肅立,畢恭畢敬迎儺神。在樂奏聲中,將儺神安置于神龕祭壇之上。然后燃燭上香化錢,擺上供品。隨后,案東用水清灑現(xiàn)場,誦請神詞:“今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宜春地區(qū)萬載縣某鄉(xiāng)某村村民某某率合家人等,沐手焚香匍伏叩首——伏以,一誠有志,神光普照。萬家咸新,人文蔚起。驕將俊光,壽之觸桃葉,換新年之彩。臘去春來,神歡人樂……伏以,威靈于麾下,赫赫名名,普樂利于寰中。熙熙浩浩,角吹鼓震,時達(dá)春秋,點燭焚香,恩施老少,信等誠隍,全叨神佑,接圣駕已來臨,祈得合家清泰……”占卜叩問神之意志后,燒化香眷。隨后,在祭壇前稍寬的地面上,開始跳儺表演。
跳魈(跳儺)——跳儺表演的節(jié)目以驅(qū)鬼逐疫、娛神娛人為主題,按出場表演先后是《開山》、《走地》、《先鋒》、《功曹》、《綠品》、《楊帥》、《鮑三娘與花關(guān)索》、《小鬼鉆圈》、《小鬼爬杠》、《判官捉小鬼》、《上關(guān)下關(guān)比武》、《前思郎》、《城隍傳旨》、《土地》、《團(tuán)將》等。《開山》表演時,擔(dān)任清祓現(xiàn)場的任務(wù),手持長斧,時而揮舞,時而放于胸前頓足,向各方位重復(fù)上述動作,向南時翹起一條腿,一手持斧上下?lián)]動,另一只手掐訣,向北時揮舞長斧,再向南重復(fù),最后以跳躍結(jié)束?!蹲叩亍繁硌輹r,石手持拂塵,不停揮動,左手掐訣,向東西南北各方位進(jìn)行清祓?!断蠕h》表演時,右手持三角旗不停轉(zhuǎn)動,從各方位招請神兵。《功曹》表演時,右手持長斧,左手持牒文,時而揮舞長斧,時而放于胸前頓足?!毒G品》表演時,右手轉(zhuǎn)動如意棒,掐訣的左手不停轉(zhuǎn)動,隨后互換左右手,面向南北頓足,招納四方財神?!稐顜洝繁硌輹r,右手揮舞長斧登場,面向東南上下推動長斧,再跳起來把長斧甩在前面,下跪掐訣念咒,隨后面對南北方向,左手握斧頭,右手時而掐訣,時而把斧頭上下推動,以示率兵擊退惡靈?!鄂U三娘與花關(guān)索》是唯一有臺詞交流的表演,因花關(guān)索是其父亡后,懷孕母親嫁到花家所生之子,額上眼睛能上看三十三層天,下看地下十八層。三娘與關(guān)索先后登場,向南前后站立,在互不見面的情況下展開對話。三娘是表演中唯一女神,她手持兩把寶劍,關(guān)索持槍。見面后交戰(zhàn)、和解,再一前一后面南交談,互訴衷情,最后以并排站立完婚而告終。《小鬼鉆圈》中,兩個小鬼以竹輪為中心,歡蹦亂跳,相互嬉鬧?!缎」砼栏堋分?,兩人扛竹竿,一小鬼在竹竿上表演類似鐵棒體操的演技,還有四人扛組成十字的兩根竹竿,小鬼在竿上表演驚險高超動作,還以猴子般比手劃腳,故作欲墜之狀?!杜泄僮叫」怼酚置缎」響蚺泄佟?,小鬼對判官開心挑逗追跑,最后小鬼被捉,判官揮劍向南跳躍收場。《土地》表演時,右手持扇左手拄杖,以彎腰駝背的老態(tài)登場,從遠(yuǎn)處來到一戶人家,揮扇誦詞:“百歲公公鬧花蓮,手攀花樹鬧連連?;ㄩ_花落年年有,還有年老轉(zhuǎn)少年。正月十五元宵燈,二月青草遍地生。三月清明掛白紙,四月立夏插秧田。五月五龍船鼓響,六月新米漿衣穿。七月秋風(fēng)漸漸起,八月秋風(fēng)漸漸涼。九月蒸起重陽酒,十月正好又立冬,今日土地到此過,一畝多打二十籮”, 吟罷,土地移向南邊,面向北方招請諸神。《團(tuán)將》表演的是“大菩薩”場面,以雷公為首的諸神登場,左右交互揮動武器,或高舉旋轉(zhuǎn)。隨后在帶孩子的婦女和孩子們沖入圈內(nèi),諸神向大菩薩敬禮陸續(xù)退場。
掃房——《團(tuán)將》時,案首感到面具沉重,眼前發(fā)黑,則判斷此農(nóng)戶將有災(zāi)殃,把門、窗、柜門悉數(shù)打開,把一間屋子作為“總房”, 在東西南北、中央放置飯碗,插上三支線香。中央放置公雞、廚刀和酒。掃房的主神為雷公。戴雷公面具者從門外進(jìn)入(判官與四大天將隨之而入),參拜神體,念誦咒文:“奉請——五雷五兵神,猛火騰云下降臨。五方五千五雷兵,五五二十五萬五雷兵。猛火遍燒祟鬼,心雄鐵膽打妖精。紅火葉葉燒邪鬼,燒邪燒鬼不燒人。翻身剿邪云中界,翻身捉縛禍殃神。我今有請望來臨,大揚雷威加擁護(hù),雷公一響大天尊。五方五帝五雷公,欣欣渺渺在壇中,如有諸神不服者,即時打死無影蹤?!比缓笄改钫b“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念至“戌”時,做磨劍動作。念至“亥”時,做斬殺動作。三次跺腳,奏起樂聲。雷公率判官與四大天將跳入所有房中,把邪惡驅(qū)入總房,關(guān)緊屋門。雷公立于中央,判官隨后。四大天將立于四角,禮拜。雷公把酒灌入公雞嘴里,并斟入五個碗里,再斬公雞頭,把雞血滴入碗中,念誦咒語:“五方五帝五雷公,欣欣來到祭壇中,若有邪鬼不服者,即時打殺無影蹤?!蹦町叄坠脛υ诖采袭嬋齻€圓形,表示唐、葛、周三元神,邊念紫微令,寫出表示二十八宿的字。判官與天將將碗打碎,扔至三叉路口。雷公把雞與廚刀往外扔,如雞頭向外,則大吉,否則仍認(rèn)為有災(zāi)。
萬載儺舞,經(jīng)歷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滋潤,如一束稻子,在民間的土壤之上,落籽生根,吸飽陽光。遙望她那最初的風(fēng)騷,令人仿佛看見那古樸的臉上漾起鄉(xiāng)村的喜怒哀樂,用唱、念、做、打,一步一腔地講述歷史故事,一揮一舞演繹民間智慧。
注釋:
1.《萬載儺舞:一道悠閑莊重的文化特色菜》,作者徐小明,2011年11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2.《“鬼” 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作者廣田律子(日),王安瀾、安小鐵譯,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2005年9月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