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
【摘 要】 同一個數學知識點,有的老師講解得枯燥乏味,有的老師卻能將其演繹得生動活潑、精彩紛呈,讓孩子們全程趣味盎然、緊隨其后踏實、高效地行進在數學學習的旅程中,這樣的過程美妙、輕松,令人向往。
【關鍵詞】 數學 美妙課堂 教學實踐
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將數學知識演繹成一個個美麗的風景去吸引孩子、將數學學習活動演變成一個個美妙的旅程去導引孩子,那么我們的數學學習一定輕松且愉悅。如何演繹風景?演變旅程?我想我們的前戰(zhàn)一定要扎實,做到兩點:吃透教材——(熟悉編者的意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及每一道例題、習題背后的目的……)備透學生——(學生已有的知識點、能力點是什么?哪些可以立足?哪些興趣點、探索點可以挖掘、利用……)。整合這些零散、細碎的思考,我們可以在孩子觀察、動手、應用、思考四方面予以啟發(fā)與指導,從而放手,帶領孩子踏上美妙的數學之旅。下面,我就結合一些教學實踐實例談一談我的點滴思考。
一、還孩子觀察的時空——搭建發(fā)現(xiàn)之旅
數學知識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時, 不能將知識點割裂去教學,可以由遠及近地,先去觀察整個知識鏈、知識框架,再推進鏡頭,截取其中一段,著重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屬于平鋪直敘,沒有任何懸念,激不起半點漣漪。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由點及線地串聯(lián)學習。其中,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串聯(lián),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自主,得來的知識也更堅固。
比如,教學《分數除以整數》時,有的老師安排了復習倒數、分數乘法的知識,確實,本節(jié)課需要這些知識作為鋪墊。但我看到有位老師這樣安排導入——話說唐僧師徒四人取經途中,一日,肚餓,化緣得來3塊餅,每人分到幾塊餅呢?能說說你是怎樣分的嗎?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如果這3個小圓片代表3張餅,能分一分嗎?引發(fā)孩子得出兩種分法:將三塊餅疊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即3÷4=;一塊一塊分,每人得到3個塊,即=。進而帶領孩子們觀察兩道算式,比較得出初步猜想:除以一個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是不是這樣呢?還需要我們進一步驗證。這樣的教學設計還給孩子充足的時間、空間,通過舊知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法遷移而來,為新知的學習搭建發(fā)現(xiàn)之旅,激發(fā)求知欲望。
二、還孩子思考的機會——開啟探究之旅
除了引導孩子們發(fā)現(xiàn)新舊的異同、溝通聯(lián)系外,還要還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機會,引導他們開啟探究之旅,這是整個數學旅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她先讓孩子們大膽猜想:你對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有什么猜想?接著讓孩子們在小組內討論實驗方法、步驟、器材。沒有給孩子框定思維,讓他們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發(fā)揮想象、探究未知。有些孩子依據上學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關知識,想到了“等(體)積變形”和切(擺)體積單位的辦法。這位老師讓孩子們展示、陳述,再讓其他小組評價,發(fā)現(xiàn)這兩種方法的局限性——等體積變形的方法麻煩,需要測量長方體容器的長、寬及上升部分水的高度;切(擺)體積單位鋪不滿或不夠切的,非常不實用。在此基礎上,有小組結合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想到將圓柱“化曲為直”切拼成長方體,發(fā)現(xiàn)圓柱的底面積就是長方體的底面積,圓柱的高就是轉化后的長方體的高。這樣的思考過程雖然彎彎繞繞,卻是孩子們煞費苦心探究的結果,因此,這樣的探究之旅更顯得彌足珍貴且令人興奮。
三、還孩子應用的舞臺——開拓體驗之旅
除了發(fā)現(xiàn)與探究,應用是數學學習的檢驗。而應用萬不可信手拈來,少而精的應用要結合課堂上的重難點、孩子們的易錯點、生活與數學的鏈接點,巧妙地進行鏈接、重組與設計。
比如,《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一課,孩子們先在平面上掌握了四個方向詞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隨后,老師又讓孩子們到空間中體驗這四個方向,這是一個體驗過程,也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因為空間上和平面上的判斷方法是明顯不同的。在學完本課后,老師又設計了一個應用:處于對角線上的兩人A和B,A在B的( )方向上,B在A的( )方向上。這個應用是孩子們的易錯點,通過應用,再次明晰,要準確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觀測點的確定是關鍵。可是在生活中,有些地方并不是用這四個方向詞來描述物體位置的,比如10點鐘位置,讓孩子們課后調查拓展了孩子了思維,進一步豐富了孩子在數學之旅中的體驗。
四、還孩子反思的渠道——發(fā)掘創(chuàng)造之旅
數學學習的旅程中,離不開孩子們的反思。比如孩子們學習完圓柱和圓錐單元后,在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計算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后,我們還可以發(fā)展孩子反思。在學習長方體體積時,孩子們就知道了長方體的體積除了等于底面積乘高之外,還可以等于橫截面面積乘長。圓柱的體積計算如出一轍,但我們可以出示公式讓孩子們去解釋——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經過專家的精密計算,有的專家把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總結為:圓柱的側面積的一半乘半徑。小組可以研究研究為什么?在學具的導引下,孩子們很快發(fā)現(xiàn)將側面積的一半作為底面,而此時的高就是半徑。我順勢而下,拋出另外一個反思渠道,讓孩子們畫一畫、想一想,歸納出圓柱表面積的第二條計算公式。反思就是一個不斷豐富、圓滿的過程,有了反思,數學之旅可以充滿驚喜與創(chuàng)造。
綜上所述,數學之旅可以更加美妙與輕松,但一定要還孩子們時空去發(fā)現(xiàn)、思考去探究、應用去體驗、反思去創(chuàng)造,唯有此,我們才能在數學之旅中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