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華
[作者通聯:江蘇無錫市梅里中學]
穿插藝術,是指以某一事件為軸樞,為了某種需要而有意斷開,插入某一非主要事件后再接續(xù)原事件,形成一種明斷暗續(xù),似斷實連,形斷而意接效果的藝術手法。而插入的內容必須與主要事件有密切聯系,需要精心設計。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斷開、穿插、接續(xù)可獲得“笙簫夾鼓,琴瑟間鐘”的藝術效果。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穿插藝術,是指配合教學內容,或靠近教學主線、或暫時中斷教學主線,有機地切進一些與課文學習相關的內容。這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思路,是一種優(yōu)化課文教學內容及課堂教學結構的手法。語文課堂教學恰當運用穿插藝術,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調節(jié)課堂的節(jié)奏,深化教學的內容,解決學生的困惑,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實際教學中,為構建開放生動的語文課堂,有些語文教師無原則、無方法地使用這一教學手段,常常為了片面追求課堂氛圍的活躍性、課堂內容的豐富性、課堂形式的新穎性,而忽視了運用穿插的真實意圖、偏離甚至背離了教學目標,最終導致穿插藝術的運用步入目的不明、時機不當、泛濫成災、喧賓奪主、陳詞濫調、生硬突兀等諸多誤區(qū)。盲目無原則的穿插不僅收不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反而容易打亂課堂教學節(jié)奏、中斷課堂教學主線、模糊課堂教學主題,最終反客為主、弄巧成拙。如何在實際運用中避免以上失誤?怎樣才能最大化發(fā)揮穿插藝術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穿插藝術的時候充分考慮到它的有效運用原則。在此,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穿插藝術有效運用的原則作一些探討。
穿插藝術和其他教學藝術一樣,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達到事先預定的教學效果的。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脫離教學內容,信口開河,離題萬里的“散講”,隨意把無關緊要的東西插入課堂,穿插不斷,一堂課下來就會讓學生感覺不知所云,更別說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了。穿插也絕不是為了博得學生一笑而去制造低級庸俗的笑料、耍貧嘴、逗樂子,而是在給學生以愉快歡悅的同時,促其思索,悟出弦外之意,起到積極教育的作用。穿插藝術的運用必須服從課堂教學目的、服務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求知特點及教學內容的內在規(guī)律,使穿插準確,合乎邏輯要求,教學進程遵循科學的教學規(guī)律。因此,課前教師要慎重地對穿插的內容、方式進行考慮和選擇,使穿插的內容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遵循這一目的性原則,才不至于使穿插喧賓奪主,穿插才能起到應有的旁敲側擊的作用。
教學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教師一開始沒有讓學生直接去讀課文,而是以“走近、認識居里夫人”為主題,用一個課時讓學生先閱讀教科書配套讀本中的三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傳》(節(jié)選)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讓他們透過“科學巨人”“女兒”和“現代作家”的不同視角去感受和了解居里夫人其人。在此基礎上,再用一課時研讀課文《我的信念》。初一的學生,他們或許知道居里夫婦發(fā)現了鐳,卻不一定真正了解科學家為了這一發(fā)現而經歷的艱辛;他們知道居里夫人是個偉大的女性,卻未必能清楚的說出這“偉大”蘊涵的豐富內涵。他們未必知道,求學時的瑪麗,為了求得安靜,一人租了一間小閣樓,一天只吃一頓飯,晚上冷得睡不著,就拉把椅子壓在身上,以取得一點感覺上的溫暖;他們未必知道,為了提取純鐳鹽,居里夫人“獨自一人就是一個工廠”,她穿著布滿灰塵、染漬酸液的舊工作服,連續(xù)幾小時攪動冶鍋里的沸騰材料,還要忍受濃煙對眼睛和咽喉的強烈刺激;他們也未必知道,居里夫人是如何的視名利如糞土,曾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yè)和戰(zhàn)爭中的法國,曾將獎章送給六歲的小女兒當玩具……而如果缺少對居里夫人的鮮活立體的了解,那么讀她在《我的信念》中寫到的“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我總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我永遠追求安靜的工作和簡單的家庭生活”、“我們有對事業(yè)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等等語句,是很難對這些樸素的語言背后蘊蓄的偉大情懷產生感動的。上面這位執(zhí)教者用認知心理學理論靈活地穿插介入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閱讀和課文相關的文章,從而豐富了學生原有的心理圖式,使得居里夫人的形象在他們的心中漸漸清晰、鮮活和完整起來,她成了他們真正“認識”的一個人。他們對于居里夫人經歷、行為的了解使他們具有了讀懂她思想的可能,真正具有了與她“對話”的資格。這種有目的的穿插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認知基礎,達到了事先預定的教學效果。
適時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時要掌握課堂穿插的時機。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教,不在于全部講授,而在于相機誘導?!薄跋唷敝赴l(fā)現,“機”指教與學的最佳結合時機,“誘導”引發(fā)領悟的方向。穿插要根據教學需要、學生需要和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情況而設計和使用,在需要時使用,不需要時不能濫用。有效的穿插貴在抓住時機適當運用。在需要的時機有的放矢地穿插,才能使穿插起到妙語生花、畫龍點睛的作用。穿插藝術將新鮮的素材引入課堂,結合教學目標在課堂需要時適時穿插,會及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情緒,有效地將學生由大腦皮層抑制狀態(tài)轉化到興奮狀態(tài)。
有位教師教學冰心的《小橘燈》,面對學生普遍不知道小橘燈為何物的實際,自己制作了一盞小橘燈,并且在課堂上三次出示。第一次在導入時出示:“生活中,我們見過許許多多、各色各樣的燈,今天我?guī)硪槐K小橘燈,它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呢?作者為了紀念一個令人難忘的小姑娘,為什么不以《難忘的小姑娘》為題,而要以《小橘燈》為題呢?請大家?guī)е@兩個問題學習課文。”第二次出示,是在分析“我”和小姑娘見面的段落時,讓學生說說小橘燈的制作過程,并思考為什么作者要作細致的描寫。第三次出示,是在提示課文的中心意思時,教師點燃了蠟燭,把小橘燈高高舉起,激動地說:“大家看到的小橘燈的光的確是朦朧的、微弱的,但作者卻說‘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的光明’,這兩者是否矛盾?”教師利用毫不起眼的自制小橘燈,通過三次出示,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理想的學習情境,步步深入地把學生引入對課文解讀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體驗。第一次在課文導入時出示,通過實物,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一下子把大家?guī)胝n文的學習情境中。第二次出示,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小橘燈的制作,體會人物形象。第三次出示,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把課堂學習引向高潮。教師抓住教與學的最佳結合時機,三次適時穿插,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深刻地領會課文的主旨。
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末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毕群笥袔讉€學生起來讀,但讀得都很平淡,缺少一種淚水含在眼里的深摯愛國情。見此情景,教師穿插多媒體播放了日本侵略我國東北,以及屠殺我國同胞的畫面,然后指出艾青寫此詩正值祖國母親慘遭蹂躪時,畫面上就是當時的情況。接下來,學生再來讀這句詩時,就讀得富有情感。再配合背景音樂齊讀,課堂呈現高潮。教師適時地穿插多媒體的氛圍渲染,引導學生不斷地朗讀,一步步體會詩人“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表現出來的深沉的情感。正是因為教師的適時穿插,學生在言語實踐的朗讀訓練中很好地參悟了詩人的深厚感情。
教師應該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服從于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吻合課堂的內在節(jié)律,抓住時機做適度的穿插。如果不能認識到穿插的配角角色,不能把握好穿插的度,不僅不能使原來的教學收效錦上添花,反而會導致教學內容雜草叢生,荒蕪了教學主線。
有位教師在上《春》時,利用多媒體在教學活動中做了穿插。先是音樂響起,然后放了一段關于朱自清的文化紀錄片;接下來播放了一段音樂伴奏的《春》名家美讀示范;配合文中景物描寫的內容運用大量圖片渲染課文意境,每讀一句就是一張甚至幾張圖片,然后若干張圖片串起來,就算完成了對課文的賞析。這種脫離文本的剝奪了學生想象空間和感悟空間的穿插,已由輔助完成教學目標的配角搖身一變?yōu)橥耆紦n堂舞臺的主角,遮掩了教學目標,失卻了課堂實效。
穿插手法有效運用時,不僅要注意做到穿插的時機恰到好處、穿插的數量貴在精當,同時也要注意做到對于穿插內容的探究深淺適度。探究的深淺程度,由穿插內容在教學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而定。在應該縱向挖掘的地方探究過淺,蜻蜓點水似的淺嘗輒止,收不到預設的效果;在不適宜過度探究的地方,拋卻教學目標,一味地以穿插為中心做過度的橫向拓展或縱向深究,很容易步入喧賓奪主的誤區(qū)。因而在備教材的時候,要注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擺正穿插的配角地位,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淺程度。課堂教學進程中,更要懂得相機行事,把握分寸,適度而止。
教學魯迅《故鄉(xiāng)》,在分析探究“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路”的含義時,教師告之學生,先生是化用了《孟子》中的名句“山間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上來了。學習“學而時習之”中的“習”字,教師適度穿插了相關“習”的知識內容?!墩f文解字》里說:“習,數(shuò)飛也。”“數飛”就是“多次飛翔”的意思,這是“習”字的本義?!抖Y記·月令》中有句“鷹乃學習”的話,意思是小鷹就要練習飛翔了。這里的“習”是指練習飛翔。由于“鳥兒練習飛翔”也包含了“學習”的意思,因此由“習”的本義就引申出對文化知識、技能等的“學習”。由于“習”也有“反復”“多次”的意思,因此又引申出“復習”、“溫習”等意思。本文中的“習”就是“溫習”“復習”的意思。在理解字詞時,適度的穿插,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背景,還培養(yǎng)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當然,并不是每一個詞都需要這樣引經據典,而應該適可而止。
和諧體現穿插的技巧,穿插要自然不露痕跡。和諧性原則是指穿插的設計要和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氛圍和諧一致,也可說課堂教學穿插的內容或活動要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深入和淺出,有利于學生的正確理解和輕松接受,有利于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課堂上不能為了穿插而穿插,片面把一些偏離教材的內容生拉硬扯、牽強附會地貼上某種標簽插入課堂,那會使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同時,和諧性原則也要求插入前的“斷”和插入后的“續(xù)”要自然、協調,不能太突然而有較深的“痕跡”。
教學《生命的意義》,當學生讀那段“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讀不出感情時,教師先給學生投影別爾嘉耶夫的一段話,隨后穿插講了潘子浩的故事,讓學生聽韓紅根據這一事件創(chuàng)作的歌曲《天亮了》,再問學生:“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為你托起了這第二次生命后,你對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再讀課文,學生讀得聲情并茂。穿插一個故事讓學生來思考問題,這本身就很符合初中孩子的思維需要。再進一步看,這個故事又有著極其貼近學生生活經歷的地方——他們都有著疼愛他們的父親母親,生活中他們時時感受著父母的愛——這種“貼近”就使得這個故事中的那對父母特別令他們感動,也使得隨后的換位體驗有了進行的可能。有了這樣和諧自然的穿插,學生被一種能夠打動他們的方式打動了,從一個憑借他們的心理、感情和思想基礎能夠進入的“入口”進入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學生心理圖式與文本圖式間的通道建成了,學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自然水到渠成。
穿插不能千遍一律,不管是穿插的形式還是內容,都應根據教學內容、場景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要注意采用多種穿插方式。教學中可穿插一首別致的小詩,也可穿插令人捧腹后深思的幽默笑話;可以是一首優(yōu)美感人的樂曲,也可是刺激的競賽活動;可以是穿插教師精彩的獨白,也可是穿插凝練的名言警句等。總之,只要圍繞教學目標,使課堂擺脫陳舊、呆板、單調、重復的模式,保持課堂的靈活性、趣味性,可以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穿插藝術采用各種穿插形式。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課堂情況也是變化的,教師穿插的內容也應與之適應,靈活變化,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地照搬照用以前的穿插內容。
錢夢龍老師有一次借班上示范課。由于前來觀課的人很多,場上氣氛顯得過于嚴肅,學生情緒十分緊張。錢老師見狀,就臨時改變課前制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只見他面帶微笑,親切地征求學生的意見,“我打個謎語給大家猜,好不好?”等學生同意,他接著說:“謎面是——雖然發(fā)了財,卻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這個人是你們所認識的。”少頃,一位女生大聲說道:“錢夢龍!”話音剛落,場內歡聲笑語頓起。正是教師根據場景的變化即時穿插了猜謎活動,才有了這一很有幽默的開場,把剛才那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變得輕松活潑,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學情境之中。
錢老師教《死海不死》時,為了讓學生轉移因課間游離的思想,獲得關于鹽水比重的概念,并猜想死海得名“不死”的原因,一上課就先插入一個小實驗,他在同學們迷惑目光的注視下把雞蛋投入了大燒杯。雞蛋很快沉到了底?!罢l有辦法讓雞蛋浮起來?”錢老師問。“拿個酒精燈或電爐來,把蛋煮熟了,也許能浮?!币粋€學生把握不大地說出了他的想法?!安?,只能用講臺上可能提供的條件?!卞X老師規(guī)定了思考的范圍,同學們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都集中到了大燒杯旁邊的那一碟食鹽上,不少同學舉手,希望到講臺上來試一試自己的辦法。這時,同學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性高漲。這一轉移式穿插藝術,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引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以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投入課堂學習中去,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了基礎。
語文課堂教學的穿插藝術是一種技巧,一種教學境界。在語文課堂教學穿插藝術運用的過程中,怎樣把知識融會貫通,有機整合,巧妙地插入教學中,這是對教師綜合素質和業(yè)務能力的挑戰(zhàn)。尤其是教學中出現一些偶發(fā)事件、教學意外時,教師要能正確而快速地作出判斷,用恰到好處的穿插藝術使教學自然地進行下去,不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而引起學生深層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學識、敏銳的教學機智、風趣的教學幽默等,教師具有這些優(yōu)良的基本素質,就能更好地運用穿插藝術,而穿插藝術的運用又能不斷促進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