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青年教師執(zhí)教《金錢的魔力》,提供的教案中,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出一轍。
共3條:
1.字詞學習;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目標”如此一致,顯然是受了《教師教學用書》的影響。應該說,正處于學習成長中的教師,合理借鑒吸取教學參考中的建議本無可厚非,可照單全收則有失明智。因為這樣的教學目標,除了每課出現(xiàn)的字詞不同、人物有異之外,“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放在本單元哪篇課文的學習似都合適,甚至對于寫人文章的學習也都“適宜”??蓪嶋H情形是:即便都是寫人,甚至寫同一個人,每位作家的描寫也各有千秋。究竟學習、體會什么方法,學習、體會到什么程度為宜,這宏大的目標能否達到,教師心里沒底,旁觀者也無從檢測,因為“學習×××的方法”只是過程的描述,并不是可測量的標的。
教學目標模糊宏大,教學過程也如影隨形,隨之膨脹,甚至也得跟著“建議”走。
其中三位教師的教學大體上作如下安排:檢查預習;概括課文內容;(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到了自讀交流環(huán)節(jié),有要求學生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托德的話,并在旁邊批注寫感受的;有要求學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人物的;有要求默讀相關句段,看看托德的神態(tài)有哪些變化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投入時間最多,因為學生要默讀,要匯報要交流,還要朗讀體會。問題雖有差別,可都意在加深對人物特點的理解。大量的時間投入,未直指標的,只在外圍徘徊。
再次翻開教學參考,果然有如下“教學建議”:
“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變化來體會。如托德,他開始是怎么做、怎么說的,后來呢?他為什么這樣做、這樣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點的句、段,重點體會。如‘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聲輕快的口哨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老板為什么吹了一聲輕快的口哨,他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等,了解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
當讀到這樣的建議時,還真得感謝幾位青年教師,真要照貓畫虎、按部就班進行教學的話,那這略讀課文上得比精讀課文還要復雜、還要煩瑣。
2011年版課標明確提出要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學習。為了體現(xiàn)這一理念,幾位教師匆匆完成上述教學之后,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小練筆,有要求“運用前后對比描寫體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的;有要求豐滿《刷子李》一文小練筆中的人物形象的;有要求寫在生活中嘮叨之人的。三個練筆,后一個切近學生生活,文中老板的語言描寫能為其提供范例,可時間倉促,只好說說而已。
教學內容有理解,有運用,面廣量大范圍寬,可耗時最多的理解過程卻未對語言運用的標的產生借鑒和指導的作用,反鬧得理解倉倉促促,寫練慌慌忙忙?!皩W習、體會作者描寫人物方法”過程似有,可隔靴搔癢,勞而微功。不用檢測,會描寫人物,這是語文技能,而技能只有通過實戰(zhàn)才能練就。學習、體會只能達到“知”的程度,以為“知”了就“能”,那是畫餅充饑、自欺欺人。急惶惶幾番粉墨登場,輕飄飄幾痕語言思量,恐怕就是“學習作者描寫人物方法”這一宏大目標惹的禍。
目標模糊宏大,收效不盡如人意,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不妨看看名師是如何確定目標、實施教學的。
“青功賽”(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之前,筆者正好去西安參加了第十屆“名師之路”的教學觀摩活動,名師張祖慶也執(zhí)教此課,他將課題改為《語言的魔力》,副標題為“跟著馬克·吐溫學寫作”。
教學主過程如下:
1.簡介馬克·吐溫。
2.文中有幾個人物?你對誰的印象最深?
3.像著名主持人華少一樣速讀描寫老板的話,用一個詞來概括形容讀時的感受。
4.出示改寫壓縮后的老板的話(約130字),師生表演讀,生生表演讀。
5.屏幕打出馬克·吐溫:“要使用平常、簡單的語言,短小精煉的句子……不要讓瑣碎的、花哨的、冗長的句子混進”的句子,讀后你要對他說什么?
(4、5兩個環(huán)節(jié),意在形成對比氛圍,為后面語言特點的理解和表現(xiàn)作鋪墊。)
6.回讀原文,可以讀出“滿腔熱情”“語無倫次”“責怪”“喋喋不休”的語氣,從而讓學生領悟“語言夸張,泄露內心”的表達特點。
7.生活中有沒有這樣喋喋不休的人?仿照課文第11自然段(即描寫老板語言)的寫法,嘗試用“不分段,不加提示語,直接用一大段語言寫人的方法”,寫一寫媽媽(或其他某個人的嘮叨),1分鐘思考,8分鐘書寫,力爭突破200字。
8. 5名學生宣讀練筆,師生相繼點評。
過程也不少,但目標很專注——“不分段,不加提示語,直接用一大段語言寫人”。
5名學生,有寫售貨員的,有寫小商販的,有寫媽媽的……偌大的體育館,回響起的陣陣掌聲和笑聲,就是對學生習作的最好評價,也是最好的檢測,正如單元導讀所言“刻畫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而整個教學過程,也正如單元導讀的學習提示: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習作中學習運用?!?/p>
名師有名師的氣魄和膽量,他們可以設計課程,甚至可以改動課題,可這是他們宏觀上的架構,具體教學時卻“小氣”得很?!叭跛В蝗∫黄啊?,對托德的言行,瞧也不瞧;對老板的變化,理也不理。只盯住老板的語言,讀了又讀,品了又品,還要學著著名快嘴主持人華少那47秒冒出350個字,每秒7.4個字的速度來讀,只讀個音似聲微、氣喘吁吁、耳赤面紅……金錢魔力驅使下老板的“喋喋不休”已然化為淋漓盡致的體驗,正是在這種體驗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喋喋不休”的人物形象可以用略顯夸張、無提示語的啰嗦言語來表現(xiàn)。接下去順勢而為,“所以然”促成著“其然”,幾位學生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嘮叨之人,開啟了其他學生的思路,也喚起了他們已有的經驗,由讀而寫,自然而然。教學效果的彰顯可感,恰恰是這種“小氣”的目標簡單明了,可學可測,且易教,易學,易達標。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取精彩的一段,為寫擇讀,由讀知寫;知后即練,由知而能。這才是把語文教材當作例子來教來學。
當下教學局面很尷尬——學新課標,用老教材。如何突破困擾,不妨從教學目標的“棄大就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