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美錦
一九七九年初春,鄧小平提出,要規(guī)定一些政策,通過立法,以限制人口增長。李先念在向陳云介紹“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的生育政策時,陳云回答說:“再強硬些,明確規(guī)定‘只準一個’。準備人家罵斷子絕孫。不這樣,將來不得了?!蹦菚r我國人口不到十億,國家領導人已經認識到,如果不采取強硬措施,降低人口生育率,整個社會將面臨難以應付的人口局面。隨后,以一胎化為標志的計劃生育政策,于一九八二年初被確立為基本國策。
可以想象,在一個素來崇尚人丁興旺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中,推行這樣的計劃生育,執(zhí)行機構經歷了怎樣的篳路藍縷,他們的工作被莫言寫進了小說《蛙》,今天看來,那些手段和方式的確有欠妥當,也有粗暴和野蠻之處。在民眾的印象中,計生人員都是些冷酷無情的人,無論是查環(huán)查孕,還是強行墮胎和強制結扎,哭天搶地中他們毫不動容。如今大數據時代,“衛(wèi)計委”恐怕是最多惡評和鮮有點贊的一個政府部門,他們有委屈,卻有苦難言。推行計劃生育之艱苦卓絕,不亞于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它不是要以人民為敵,但人民與它交惡。它給整個國家從而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益處,但個人得失的計較忽略了它的千秋功績。
計劃生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的人口形勢,一組簡單的數據足以說明。一九八二年,新中國成立后第三次人口普查(時點是六月三十日)錄得總人口10.08億,比一九四九年增加4.67億,即增長了86.12%,三十二年(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二)的年均復合凈增長率約為2.02%。此后二十八年(一九八二至二0一0),人口高速增長得到了明顯控制,二0一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時點是十月三十一日),總人口收錄13.40億,雖然增加了3.32億,但增長率降低到32.89%,年均復合凈增長率約為1.10%,只是前三十二年的二分之一左右。假如不實施一胎化,而又沒有其他引導國民少生優(yōu)育的有效方法,我國總人口勢必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時或已突破二十億大關。
目前中國步入低生育水平階段,主要是強制性人口政策迫降的結果,是否已經成為人口發(fā)展新常態(tài),人口再生產是否具備了可以信賴的自我約束機制,尚待進一步觀察,衛(wèi)計委對此并沒有十足把握。依照人口發(fā)展的自然邏輯,從零歲算起,增加人口只需二十年,而減少人口至少需要六十年,減少人口所需時間是增加人口的三倍,這就是為什么即使總和生育率維持在簡單再生產水平(即人口更替率)以下,我國總人口也要到本世紀中期才會出現逆轉(負增長)。衛(wèi)計委有理由擔心,人口政策一旦放松限制,民眾被壓制的生育意愿所積累的反彈勢能,很可能令控制人口增長的長期目標難以實現。
然而,來自民眾方面要求放松生育限制的呼吁如此之強烈,越來越多的人口學者和公共政策專家也自覺成為民眾的代言人,盡管大部分聲音聽起來,更像是在似是而非的問題上興師問罪。比如,人口紅利的消失,被歸咎于計劃生育。人口紅利曇花一現,并非因為人口增長受到了限制,而是制造業(yè)初期粗放式野蠻增長,迅速耗盡了國際產業(yè)鏈轉移所提供的發(fā)展機會和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yōu)勢,表明現在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萬眾創(chuàng)新,不能再依賴人口紅利。又比如人口老齡化問題,被渲染得杯弓蛇影。而實際上,不管人口結構如何,二十億人口的社會負擔,總是比十億人口要大一倍,因為無論年輕人口的比例多高,他們終究會老。計劃生育使得人口形態(tài)沒那么風華正茂,卻從根本上減輕了社會養(yǎng)老負擔,假如繼續(xù)多生多育,只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中去。
中央政府也許始料未及,還沒有哪一個問題,能像人口問題這樣,讓決策機構進退失據、左右為難。二0一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共中央做出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讀到消息的那一刻,我便預感到,生育管制一旦開始松弛,口子只會越開越大。不到兩年,媒體就傳出風聲:國家衛(wèi)計委正在醞釀全面放開二胎。而待到二胎全面放開之時,我相信,徹底放開生育限制就不會是多么遙遠的事情了。衛(wèi)計委究竟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在千里之外,我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壓力,他們的困惑和尷尬,以及他們的舉棋不定。
表面上看,中國人口政策的困境在于,公眾(或個人)與政府在人口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共識。計劃生育的宗旨,是要控制人口總量,從社會發(fā)展的全局出發(fā),平衡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huán)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協調關系,其合理性依據,是我國人口過多這樣一個基本判斷。然而,中國人口真的多嗎?
日本以彈丸之地,簇擁1.28億人口,人口密度是我國的2.45倍,相對來說,日本難道不是人口更多嗎?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95倍,“中國的國土上完全可以承載25.95×1.28=33.2(億)人口!”(張會杰:《以日為鑒:中國人口問題的另一解讀》,《讀書》二0一三年第十一期)而另一個鄰國印度,二0一四年總人口達到12.48億,目前生育率高于我國,用不了多久,印度勢必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你可以說,超過就超過唄,奧林匹克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干嗎非得跟人家比“更多”呀?問題是,無論日本還是印度,其國民可以自由生育,而人口未見得更多的中國,為什么非要堅持計劃生育?
一國人口之多寡,并不是絕對的數量概念,與別國橫向比較,往往因為國情不同而顧此失彼。但毫無疑問,任何時候,任何一個國家,肯定存在一個適度人口的尺度。什么是適度人口?適度人口是一種理想人口,我把它界定為某種生存狀態(tài)下的人口。我國的適宜人口應當是這樣的人口:是使所有學齡兒童都能不折不扣地接受義務教育的人口,是所有校舍堅固耐用、學習條件可以媲美政府辦公場所的人口;是所有勞動人口都能充分就業(yè)并享有安全生產保障的人口,是破除了戶籍歧視、隨處隨地就醫(yī)入保,用不著顛沛流離、候鳥一樣遷徙的人口;是廢除了歧視性多元養(yǎng)老體制,全體工作者免除了后顧之憂,老有所依,是按照社會保障基金的現有能力,量力而行,能夠充分實現社會養(yǎng)老的人口。假如我們的國力和制度安排,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做不到這一點,那么,有計劃地控制生育率,甚至減少人口總量,就仍不失為明智之舉。
理解公共政策,需要訴諸集體理性。這種集體理性是指,只有當個人純然站在社會的角度面對公共問題時所產生的認知。推行公共政策的困難在于,民眾的行動是以個人偏好(或利益)的計較為依歸的,政府既不能指望也無法要求民眾換位思考,例如,在國家看來,實施人口戰(zhàn)略,促使我國人口發(fā)展接近適度人口規(guī)模,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口的健康和文明,有利于國家的繁榮和強盛。然而,個人或家庭在做生育安排時,不太可能這樣去考慮問題。那么,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去推進人口政策,政府與民眾之間有沒有可能在計劃生育上達成共識?
一胎化(確切地說,農業(yè)人口是一點五胎)政策在控制生育率方面幾乎到了極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速效藥方或雷霆手段。盡管許多家庭在沒有生育限制時也會只生一個孩子,但當一胎化成為單項選擇時,所有情形便都成了強制性措施的結果,完全失去了個人意愿的影蹤。在這種情形下,計劃生育政策根本不可能抵達集體理性的彼岸,因為直接限制生育的方式,省略了公眾認知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阻斷了通往理性共識的道路。因此,民眾對計劃生育的普遍不滿,也就是完全可以預料的結果。
我國長期控制人口增長的必要性依然存在,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不能在國民和國家訴求之間的抵牾中風雨兼程,而必須謀求公眾對這項公共政策的理解和認同,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在一個講究契約精神的法治社會里,必定存在某種可能性,使得政府公共政策的實施,在不違背民眾個人意愿的情況下,能夠促成令整個社會集體受益的契約成果。盡管受到傳統(tǒng)文化和陳舊習俗的束縛,家庭生育動機和生育傾向很難改變,但并不是不能改變的。三十年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里,城市居民家庭的生育觀念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將計劃生育的著眼點,從直接限制家庭生育數量,轉變到以鼓勵少生優(yōu)育為核心,輔之以細致而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借此去影響和改變個人理性預期,那么,家庭生育行為向有利于適度人口的方向轉變,還是可以期待的??梢栽O想,國民做家庭生育安排時,既不因生育限制而委屈,也無須為國分憂的宏大情懷,但當他們發(fā)現,少生優(yōu)育是一件更加有利的選擇時,他們便會自覺自愿地去做。借助于個人理性行為,中國社會人口發(fā)展的公共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目前公眾普遍希望計劃生育政策做出調整,但怎樣調整是個大問題。如果僅限于在生育限制方面增加彈性空間,即在限制的程度上微調,盡管簡便易行,恐非長治久安之計。從一胎化放寬到單獨二胎,僅使符合條件的家庭獲得了多生一個孩子的機會,即使將來全面放開二胎,生育仍然是受限制的,只不過步步退讓而已。只要生育有限制,個人的意愿便無法獲得完全滿足,因此也就不可能消除公眾對計劃生育的抵觸。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厘清人口公共問題與私人權屬的界線,生育本身并不是公共問題(雖然大部分人口發(fā)展上的公共問題,是由生育行為引起的),不適宜直接控制。人口政策應當并且可以在生育行為之外施加有效影響,通過間接調節(jié)機制,引導國民改變生育傾向。
目前尚沒有確切數據表明,從一胎化到單獨二胎的政策微調,對人口總量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影響或許真的不大,因為單獨二胎涉及的育齡婦女數量有限,而體制外超生多育的現象原本就屢見不鮮、屢禁不止。衛(wèi)計委或許以為,就算全面放開二胎,人口增長仍然是可控的。這樣一種調整政策的思路,可能包含極大的隱患。一方面,放松限制后,單個家庭新增人口數量即使不大,由于增加人口的速度是減少人口的三倍,人口增長的時速效應一旦顯現出來,再去試圖減少總人口,恐怕為時已晚。另一方面,如果衛(wèi)計委不從現在起就認真考慮,假如不通過強制性手段限制生育,同時又必須有效控制人口增長,那么我們很有可能在公共政策的可行性方面,錯過了運用其他手段的寶貴時機。
日本“二戰(zhàn)”后也實施了旨在抑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人口政策,但并沒有直接限制生育,而是推行《優(yōu)生保護法》,鼓勵國民少生優(yōu)育,同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認為,國家實行計劃生育的初衷可以不改、宗旨可以不變,但可以另辟蹊徑,以求異曲同工。與其圍追堵截地去限制家庭生育,不如全面放開,但在放開之前,構建應對的人口法規(guī)和條例,例如采取一系列空前卓著的獎掖措施,引導更多的家庭自愿選擇少生優(yōu)育,同時采取切實有效之措施,保護女嬰和未成年兒童的合法權益,使得那些力所不逮或不盡父母責任之家庭,忌憚律法之嚴苛,代價之高昂,望而生畏,不得不自行放棄多生多育。如此一來,計劃生育將在尊重個人意愿的前提下,促使每一位公民在行使其可以主張的生育權利時,審時度勢,趨利避害,盡量做出一個既符合家庭利益,又有利于社會人口發(fā)展的理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