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 要: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被賦予了更多教育功能和價值,要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打破學生被動聽講、被動學習的傳統(tǒng)局面,尊重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 生本教育 初中歷史 歷史教學
“生本教育”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需要初中歷史教師在各項教學活動中做到以生為本,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單向灌輸的落后教學理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充分尊重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對生本教育理念進行全方位的落實,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積極轉變,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質,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1]-[2]。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很多初中歷史教師發(fā)現,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很多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缺乏足夠興趣,這是因為初中歷史的知識點比較分散,記憶負擔非常重,有的學生覺得學得快、忘得也快,加上很多初中生不具備自我學習、主動學生的良好意識,所以對歷史課程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相對低下。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初中歷史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線,重視歷史課程的高效備課與導入設計,多選擇生活化的歷史教學素材,這樣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學習素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保持和德育素質的培養(yǎng)。例如,在初中歷史關于“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抗戰(zhàn)題材的影視資料,學生身邊說不定就有抗戰(zhàn)遺址或戰(zhàn)士的后代,歷史教師可以打破教材限制,多選擇一些趣味化的生活教學情境,讓學生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抗戰(zhàn)元素”開展相關歷史問題的教學,這樣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心理距離,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開闊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驗歷史學習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二、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教師在歷史課堂授課環(huán)節(jié),更應該做合格的組織者、引導者或者協(xié)調者,在課上保證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學習思維被充分“激活”,這樣才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實現師生關系的日益和諧。比如說,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教學的重點其實是在戰(zhàn)爭期間簽訂的各個條約的具體內容及對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要想學生能夠仔細、全面地了解簽訂的《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的內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悟,而不是一味讓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機械性的記憶。這樣,那些積極思考、仔細分析的學生,會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對于在課堂上的疑問也會積極反饋給教師,便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jiān)控和指導,“教”與“學”之間實現了有效聯動,同時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強調互動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積極情感
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質和歷史責任感,無論學生日后走上社會、實現職業(yè)發(fā)展,都會用到歷史知識,更要懂得如何同他人進行溝通與合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多開展互動、合作與分享,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課程積極的學習情感,這對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和綜合素質是很有幫助的。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緊密聯系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如果孤立開來,那么不僅難以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更不利于教學成果的獲取。例如,在初中歷史“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的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引導學生互動討論“戰(zhàn)爭一開始,國共兩黨實力差距如此大,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的問題,學生積極開展探究、合作、互動性學習的過程,不僅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樹立起了積極的歷史學習態(tài)度和情感,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讓學生在相互信任、相互促進中實現了共同進步。
四、重視激勵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評價的客體與對象,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評價,當學生有異議時都很難表達出來,而且教師為了維護自己在課堂上的權威,多以批評性的評價為主,缺乏對學生歷史學習的有效激勵。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基礎上,要重視對教師教學的評價,要將教師評價納入教學評價體系當中,實現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例如,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時,首先是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如在課堂學習中,能否積極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進行獨立思考,學習之后有什么收獲,又有哪些地方必須提高;其次是學生對于歷史課堂和教師的評價,如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存在探究的意義,教師是否進行了積極的教學引導,是否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最后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閃光點進行以激勵為主的評價。
綜上所述,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歷史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角色,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明確初中歷史學習的價值和目標,這樣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熱情,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溫虹.探析初中歷史課堂之“生本教育”[J].讀與寫(上,下旬),2014,(11):216-216.
[2]常春.基于生本教育模式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9):24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