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媛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濟慈頌詩中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現象,以期發(fā)現語法隱喻在濟慈詩歌中的使用情況及其對濟慈詩歌主題的貢獻作用。通過文本分析發(fā)現:概念隱喻在濟慈詩歌中有一定應用,一些需要由句子表達的信息直接由名詞代替,體現了濟慈頌歌凝練的語言和自由的表達方式。語氣隱喻的使用頻率較高,詩人借助語氣轉變,抒發(fā)了情感。情態(tài)隱喻的使用頻率較低,詩人更多選用了非明確主客觀的非語法隱喻的用法,這與頌詩直抒胸臆的特點相吻合。
關鍵詞: 語法隱喻 頌詩 概念隱喻 人際隱喻
一、引言
韓禮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語法導論》中首次提出了語法隱喻這一概念,并根據語言的元功能將其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他指出隱喻現象并不僅限于詞匯層面,而且常常發(fā)生在語法層面,即一種常見的語法形式(一致式)隱喻為另外一種語法形式(隱喻式)。名詞化是語法隱喻的主要來源。1996年韓禮德將語法隱喻的形式擴展到十三種,囊括了詞匯語法層的類轉移(詞類的轉化)和級轉移(語法層級的轉化);他把這十三種隱喻形式稱為“語法隱喻綜合癥”(grammatical metaphor syndrome)。
很多學者對語法隱喻這一理論進行了完善和補充。Martin(1992)對語法隱喻理論進行了發(fā)展,在肯定韓禮德語法隱喻理論的基礎上,增加了語篇語法隱喻。Thompson(1996)也在韓禮德語篇功能的基礎上對主位等同結構和謂化主位結構進行雙重及物性分析并把它們定義為語篇隱喻。這使得語法隱喻理論從最初的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擴展到了語篇隱喻。Fawcett(2006)則運用自己的語言理論對語法隱喻進行解構,并于2006年在北京大學做了一場題為“對語法隱喻的質疑”的講座。同時胡壯麟(1996,2000,2005)、朱永生和嚴世清(2000,2001,2006)及范文芳(2001)等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語法隱喻的限制與擴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把語法隱喻看做是意義在語法層表達上的變異。
在理論研究與完善的基礎上,國內外許多學者將語法隱喻理論應用于不同領域語篇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張鳳娟(2011)從認知符號學視角分析概念語法隱喻對英語寫作的影響;黃國文(2009))研究語法隱喻在翻譯中的應用;李瑞芳、孟令新(2004)研究第二語言學習中語法隱喻對語言輸入的影響,等等。但是目前還沒有人將該理論應用于濟慈頌詩的分析。本文運用Halliday的語法隱喻理論分析濟慈詩歌中的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使用情況,并總結其對濟慈頌詩主題意義的貢獻作用。
二、語法隱喻的構成
語法隱喻和傳統(tǒng)的隱喻即詞匯隱喻不同。傳統(tǒng)的隱喻是修辭手段,主要應用于文學分析,它關注的是文本中詞匯的使用情況。語法隱喻則不同,它關注的是文本中句子的使用情況,關注的是意義的各種表達方式。韓禮德認為,語言是由語音層、詞匯語法層和語義層組成的,它們之間是體現與被體現的關系,即語音層體現詞匯語法層,詞匯語法層體現語義層。其中詞匯語法層體現語義層的方式有兩種,分別是“一致式”和“隱喻式”。“一致式”被認為是表達事物的典型方式,其中語義和語法結構之間存在一種自然的體現關系,比如參與者或事物通常由名詞表達,過程由動詞體現,而性狀用形容詞表達,邏輯關系用連詞表達,環(huán)境成分用副詞或者介詞表達,等等。隱喻式則突破常規(guī),比如過程向事物轉換和小句復合體向小句的轉換,即概念隱喻中的名詞化現象;語氣類型之間的轉換;隱性情態(tài)向顯性情態(tài)的轉換,即情態(tài)詞組向投射小句的轉換,等等。
語法隱喻把具體的、熟知的投射到抽象的事物上面,以引發(fā)讀者情感上的共鳴,它被視為對一致式詞匯語法的系統(tǒng)偏離,體現著有別于一致式的意義。它在語篇中以失衡和失協的模式出現,形成一種突出。它能夠區(qū)別不同文體,表現不同文體特征。詩歌這種特殊文體通常采用有標記的隱喻式表達,即用某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代替另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
本文選取的理論框架是Halliday對語法隱喻的分類,即將語法隱喻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
三、濟慈頌詩中的語法隱喻使用情況
1.概念隱喻的使用情況
概念隱喻是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韓禮德指出,對人類經驗意義的描述在語法層面上有兩種形式,即一致式和隱喻式。一致式是我們表達經驗的典型方式,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語法隱喻式就是采用有悖于人類直覺的語言表達方式。概念隱喻主要是由名詞化體現的。從語義上看,名詞化指的就是把過程、特征或評價看做是事物,即動詞名詞化或形容詞名詞化,使觀點表達顯得更客觀;本文主要分析了濟慈頌詩中的名詞化現象。
從上表可以看出,濟慈的五首頌詩中均有名詞化現象出現。濟慈的頌詩多是描寫美的事物和美的感覺,詩人認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他的詩歌中有意象的組合美、靜態(tài)美。因此,濟慈的頌詩中多將動詞、形容詞或者分詞隱喻化為表示事物的名詞;有時直接用名詞代替句子。如“夜鶯頌“中,濟慈在詩歌中借物抒情,在夜鶯美妙的歌聲中,詩人暫時忘記了現實的俗世,疾病的困擾,完全沉浸在歌聲所編織的美妙的世界里,暫時忘記了夜鶯從來不知的the weariness,the fever,and the fret。
2.人際隱喻的使用情況
人際隱喻是功能語法用來解釋人際純理功能的重要概念。人際語氣供人們在交往時表達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影響別人的行為,表達自己對事物的主觀看法和評價。人際隱喻分為語氣隱喻和情態(tài)隱喻兩部分。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表格中的數字表示頌詩中人際隱喻出現的次數),詩人主要是借助語氣隱喻表達感情,情態(tài)隱喻則幾乎未出現頌詩里。語氣隱喻中主要是用疑問語氣代替陳述語氣,其中Ode on a Grecian Urn和To Autumn中,疑問語氣各用到了10次;在Ode to a Nightingale和Ode on a Grecian Urn兩首頌詩中,用感嘆語氣代替陳述語氣的次數分別為7和5。
濟慈的頌詩中所用的語氣類型較多,主要是用疑問語氣表達陳述意義的句子,或者用感嘆語氣或祈使語氣表達陳述意義的句子。以“夜鶯頌”為例,詩人多次用感嘆語氣表達陳述意義,如:O,for a draught of vintage!,Away!away!for I will fly to thee,Already with thee!Adieu!adieu!等;詩人感嘆夜鶯所創(chuàng)造的美好世界,不覺又想起來自己的處境;在詩歌的最后,詩人用疑問句表達陳述意義,表達其對歌聲所帶來的夢幻世界的戀戀不舍及對回到殘酷的現實生活的不情愿。
Was it avision,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Do I wake or sleep?
情態(tài)意義體現了發(fā)話者的看待某命題和提議的角度。詩歌中,詩人通常通過事物或者生物表達感情,詩歌是主觀的,詩人濟慈在頌詩中更多的是使用非明確主觀的形式表達情態(tài)意義,即限定性的情態(tài)動詞來表達感情和意義,如can,might,will,等等。在Ode on a Grecian Urn和Ode to Psyche中,情態(tài)動詞使用的數量為7次和9次。詩人借助景和物抒發(fā)感情,已經將自己融入景物中,因此頌詩中沒有出現I think這樣明確主觀的隱喻用法或it is certain這樣明確客觀的隱喻用法??梢?,濟慈的詩歌主要是用來抒情而不是敘事。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頌詩抒發(fā)了詩人追求美和真,以及批判現實無情的熾熱情感。語氣和情態(tài)的使用體現了詩人的立場、世界觀、價值觀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現實的強烈感觸。
四、結語
語法隱喻是語言表達的一種特殊形式,能夠表現語篇的文體特征。韓禮德認為語言運用的過程就是文體選擇的過程;所有的語言選擇都是有意義的,因此都是文體選擇。
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抽象的文體形式,詩歌是隱喻的,這種隱喻不只是存在于詞匯層面,還存在于意義層面。濟慈,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一名重要的詩人,能夠寓情于景,將感情通過表象事物表達出來。
概念隱喻在濟慈詩歌中有一定的應用,一些需要由句子表達的信息直接由名詞代替,體現了濟慈頌歌凝練的語言和自由的表達方式。語氣隱喻的使用頻率較高,詩人借助語氣的轉變,如陳述句隱喻為疑問句,含蓄地抒發(fā)了情感。情態(tài)隱喻出現的頻率較低,體現了詩歌文體的特殊性。盡管詩歌語言較口語化,濟慈在詩歌中并沒有明確主客觀的情態(tài)取向,而是更多地使用非明確主觀的形式表達情態(tài)意義,即限定性的情態(tài)動詞表達感情和意義,如can,might,will,等等。
因此,語法隱喻是濟慈詩歌中的重要語法現象,是詩人表達詩歌主題意義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張德祿.功能文體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2]李柯平.英語科技文體的語法隱喻[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9).
[3]范文芳.語法隱喻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劉承宇.語法隱喻的文體價值[J].現代外語,2003(2).
[5]趙德全.寧志敏.解讀報刊英中的語法隱喻[J].國外外語教學,2005(1).
[6]侯春杰.語法隱喻的篇章實現功能[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9).
[7]張德祿.語法隱喻研究在中國[J].外語教學,2013(5).
[8]張德祿.語法隱喻理論發(fā)展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1).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東協和學院人文社科項目“濟慈頌詩中的語法隱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