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劍波
摘 要: 中考政治考試分值的下降、政史合卷的推行,使得初中政治課越來越難上,如果墨守成規(guī),則只能讓學生遠離甚至厭惡政治課。在這種緊迫的形勢下,政治教師改變教法勢在必行,課堂上通過設置一個個小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最終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初中政治課 分化目標 培養(yǎng)能力 促進發(fā)展
人們常說:“生活好比一面鏡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边@句話說明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保持樂觀心態(tài),在講這一課時我主要通過具體的事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
本節(jié)課的教案如下:
情境一: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花下有刺和刺上有花。
師: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討論……)
師:面對同樣的生活,人們的態(tài)度不同?;ㄏ掠写陶f明他是以一種悲觀的態(tài)度看待生活,而刺上有花則說明了他是以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感悟:某老板派兩個職員到非洲某地考察鞋業(yè)市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那兒的人一年四季都習慣打赤腳:(1)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職員,你認為鞋子在那兒會有市場吧?你將怎樣向老板匯報?(2)看看其他同學的觀點,有不同結(jié)論嗎?(3)為什么觀點會不一致?你比較欣賞哪一種觀點?
生:(相互之間進行討論……)
師:根據(jù)上面討論的結(jié)果,思考: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對人自身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生:分別就樂觀和悲觀的生活態(tài)度來進行思考、討論……
師:人在精神愉快時,血液中會產(chǎn)生有利于健康的化學物質(zhì);悲傷憂愁時,則會產(chǎn)生對肌體有副作用的物質(zhì),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從而引發(fā)多種疾病。
情境二:有一位老人,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賣折扇,她下雨時發(fā)愁,擔心小兒子的折扇賣不出去,天晴時她又發(fā)發(fā)愁,但心大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
師:面對她的這種發(fā)愁,你認為怎樣才能改變她的這種狀況?說明了什么?
(生:討論……)
師:可以勸她在晴天時應感到高興,因為小兒子可以賣折扇;在天下雨時,她也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大兒子這時可以賣雨傘。
這說明了每個人的心態(tài)都是由自己選擇的。
情境三:卡耐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塞爾瑪曾隨丈夫駐扎在沙漠中的一個陸軍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里。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近五十攝氏度。沒有人可談天,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但他們不會說英語。她實在太難過了,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只有兩行字,這兩行字卻永遠留在了她心中,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泥土,一個看到星星。
她開始和當?shù)厝私慌笥眩麄兊姆磻顾浅s@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感興趣,就把最喜歡、舍不得賣給觀光客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她。塞爾瑪研究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學習有關土撥鼠的常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萬年前當這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huán)境變成令她興奮、流連忘返的奇景。
師: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生:討論,略)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善于從身邊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我們要熱愛生活,在生活中不自暴自棄。
情境四: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能感覺到長得不如人家漂亮,身材沒有人家好,家庭沒有人家富?!?/p>
師:面對生活中的這些現(xiàn)象,我們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心態(tài)對待呢?
(生:討論,略)
師:俗語說:“吃一塹,長一智”或?qū)覕覒?zhàn)等。這教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如意的事情,我們不能怨天尤人,而要靠自身努力,以一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情境五:羅雪娟患有心臟病,在治療時,她沒有灰心喪氣,沒有放棄自己的運動生涯,而是積極配合教練,以科學的方法進行訓練,最終獲得了奧運會冠軍。
師:從羅雪娟的身上體現(xiàn)了怎樣的品質(zhì),對我們保持樂觀的心度有何啟示:
(生:討論,略)
師:從羅雪娟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要始終樂觀的心態(tài),還要堅持運動來保持健康,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情境六:荀子曾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p>
俗話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會寬容別人,亦會殃及自身。
師:這段內(nèi)容說明了什么?對我們自身的成長有何意義?
(生:討論,略)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學會“愛”別人,學會寬容別人,別人才會悅納我們,我們才能在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中保持良好心態(tài)。這要求我們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我們既要看到生活和工作中積極的、順利的因素,又要看到消極的、不利的因素;既要看到問題和困難,又要看到前途和希望。順利時,信心十足;困難時,毫不氣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目標邁進。
反思:從教材體系看,本框在第二課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因此,只有在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的前提下,才能不斷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朝著目標不斷前進。對于初二學生而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照本宣科,讀讀書本中已有的一些材料和知識點,則可能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更不用說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許多情境,有的是學生耳聞目睹的或是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經(jīng)常會碰到的情況,也有的是自己所收集的素材,針對這些素材,引導學生分析、分組討論,這對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合作的意識具有重要意義,使學生感覺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被動接受的容器,而是學習的主人,是處理信息的主體。另外,雖然現(xiàn)在學生所接受的信息能力比較強,但由于社會生活經(jīng)驗不足,他們在接受信息時,感性的東西更容易使他們掌握,而理論性的東西則顯得比較枯燥。所以教學應該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從感性材料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上升到理論高度,使學生在獲得基礎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多注意對學生實施啟發(fā)式教學,多注意收集一些對學生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探究,從而促使學生不斷形成能力,從中得到感悟,使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