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 要: 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本文著重分析案例教學法的重要性,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程序,以及案例教學法需注意的問題,并探討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教學中產生的積極導向作用。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中職德育課教學 應用
一、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學法的涵義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倡導,是當時采取的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來自于商業(yè)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哈佛商學院曾將案例教學法界定為:“一種教師與學生直接參與,共同對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這些案例常以書面形式展示出來,它來源于實際的工商管理情景。學生在自行閱讀、研究、討論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引導進行全班討論?!?/p>
結合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程的特點,中職學校德育課案例教學的涵義可界定為:教師根據德育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具體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和交流。讓學生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思考探索,通過師生及生生之間的雙向及多向互動,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2.案例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1)符合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理論聯系實際是教育學的重要原則。案例教學法是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
(2)符合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人類的基本認識規(guī)律是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認識,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上升到理性認識。案例教學法從案例(感性認識)入手,并上升到理論高度,符合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
(3)符合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在分析事物時,先從特殊的、具體的現象開始,然后上升到普遍的、抽象的理論,再用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案例分析法正是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的具體運用。
3.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的重要性
中職教育已取消了入學門檻,而中職學校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學習積極性不高,普遍存在“不愿學”、“不想學”等厭學現象。但他們動手能力較強,熱衷于社會實踐,案例教學法適用于中職德育的教育教學要求。
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在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通過真實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憑借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知識,以當事人的身份對案例進行判斷,并通過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效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
二、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程序
案例教學法以鮮活生動的案例為載體,通過師生間的合作互動,將學生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轉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是一種適用于職業(yè)教育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開放性、啟發(fā)性、參與性特征。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一般分四個步驟:教師導向,展示案例—學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組交流,討論案例—教師總結,評價案例。
1.教師導向,展示案例
這是案例教學的引入階段。常見案例呈現方式有:(1)給每個學生印發(fā)一份文字案例;(2)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案例;(3)教師生動形象地描繪案例;(4)教師利用即時環(huán)境制造真實的案例或者學生自己表演案例。課堂上教師以恰當方式將案例呈現給學生,增強案例對學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2.學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據案例篇幅的長短、難易程度及教學時長,教師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閱讀案例。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發(fā)現關鍵信息和核心內容,聯系相關理論知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實現由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到參與式互動教學的轉變。
3.小組交流,討論案例
小組交流,討論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案例教學中的決定性因素。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小組討論,后由各小組推薦代表參與全班交流。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可能會背離主題或在一些枝節(jié)上糾纏不休,教師可參與到小組的交流之中,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其次,注意把握學生的討論時間。小組內每位成員的發(fā)言時間不能過長,內容簡潔明了,以免其他成員喪失發(fā)言機會。另外,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意見:對正確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教師要及時充分地肯定,對模糊的認識和錯誤的觀點適時給予糾正。在學生討論出現冷場時,教師給予啟發(fā)、誘導,提出新問題活躍學生思維,保證討論效果。
4.教師總結、評價案例
這是案例課堂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其主要目的是內化提升學生對案例的認識,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師在總結發(fā)言時,應對整個討論情況做出評價,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論問題和學生存在的優(yōu)點和不足,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
三、案例教學法在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
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案例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相應高得多,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有很大轉變。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權威,處于統(tǒng)治者地位,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完全是被動接受的角色。這樣日積月累,很容易養(yǎng)成依賴、被動的習慣。
“雙主體”教學理念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均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案例教學課堂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對教學過程負全責。教師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廣泛參與討論,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理論提升,使學生對案例中包含的問題獲得更透徹地理解。
學生是學習的參與者和接受者,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認知主體。在案例教學中,需要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需要學生的支持與配合。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中,學生為了參與其中,需要課前做好充足準備,并與其他學生非正式地討論相關案例,進而在課堂上為其他學生作出相應貢獻。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見解,并發(fā)展自身團隊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學與理論講授的有機統(tǒng)一
在德育課教學中引入具體案例,并不是完全拋棄理論講授,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統(tǒng)一,達到案例探討和理論掌握統(tǒng)一的效果。德育課案例教學的特點是以生動、具體的案例作為教學知識的突破口,將德育課程的理論知識融合到具體案例中,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掌握課程知識。但是,由于教學案例相對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案例本身更容易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教師如果把握、引導不好,就事論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則往往會導致討論與課堂內容脫節(jié)或相背離。因此,德育課案例教學必須處理好具體的案例研討與抽象的理論知識講授之間的關系,把教學案例的研討與德育課系統(tǒng)理論知識的講授有機統(tǒng)一起來。
四、德育課中案例教學法的積極導向作用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開放式的、參與性強的教學方式,消除了德育課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積極導向作用。
1.克服傳統(tǒng)教學弊端,提高教學時效。
案例教學把真實、典型的問題引進課堂,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問題,把學習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統(tǒng)一起來,真正實現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有機結合。案例學習過程中民主開放的討論氣氛,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大膽交流,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課堂氛圍下積極探索,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德育課教學時效。
2.增強德育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案例教學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分析問題,遇到類似情境或問題時該如何對待,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案例教學為學生自主性發(fā)揮創(chuàng)設了彈性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并提高實踐能力。因而案例教學是一種適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實能力本位的教學方法。它增強了德育課的吸引力,加速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認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念和目標,進而實現中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
五、結語
德育課的重要功能是實現學生思想上的成長。德育課采用案例教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因而,作為一名德育課教師,我在實際教學中將繼續(xù)摸索探討案例教學方式、方法,為職業(yè)院校德育工作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余永龍.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中的應用.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2]周俊.中小學管理案例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
[3]鄭金洲,編著.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