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忠
“個性化解讀”,就是指有一個文本,就有一個專門屬于它的具體化、針對性的解讀。文本與解讀之間存在著一種明確的、不可替換的一一對應的關系。文本解讀中最主要的就是解讀者與“這一個”文本實現(xiàn)真正的鏈接,建立起解讀者的已有經驗與這一個文本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之間的鏈接。文本要實現(xiàn)個性化解讀,就需要實現(xiàn)三個方面的鏈接:獨特的情感認知方面的鏈接——作者的所思所感;個人化的言說對象的鏈接——作者的所見所聞;個性化的語句章法的鏈接——作者的言語表達。值得重視的是,解讀者必須有一種明確的意識——所面對的是這一個文本,而不是這一類與另一個。這種關于“這一個”與“這一類”的區(qū)分,理應成為語文教學中進行文本解讀的通則。
一、以發(fā)掘隱秘結構來實施“個性化解讀”——超越“單向維度”,走近“兩難結構”
好的散文直指人心,貼近生活。而生活本來就是一組多選題,充滿了矛盾與沖突;是一個難解的方程。真正好的散文文本,總是在啟迪我們:生活中的的確確存在很多兩難問題,需要我們有一種滴水穿石的精神去持續(xù)地思考、反復地權衡,作出自己的抉擇。我們會努力超越單向維度,全力走近文本的兩難結構,從而貼近文本進行匹配性的“深度解讀”。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尋獲到關于具體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對這一個文本的真性解讀。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雪兒》一文為例進行分析。
1.從理順“情感脈絡”入手,體味內心的兩難?!堆﹥骸放c《放飛蜻蜓》相比較,更具有一種動人的力量,因為《雪兒》這個文本具有“兩難結構”。細讀文本,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文中的“我”對白鴿雪兒的情感很深:首先,文中“我”的腿跌傷了,一個人在家備感孤獨,特別需要貼心的伙伴來安慰自己。其次,“我”與雪兒都是“傷病員”,同病相憐相惜。再者,“我”對雪兒是一見如故,視為自家人?!拔摇焙脱﹥撼ο嗵帲跞谇?,情感日益深厚。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渲染、鋪墊“我”和雪兒之間的深厚感情,正是為了告訴我們,要放飛雪兒,還雪兒自由是個“難題”。文中的“我”逐漸陷入兩難的境地——雪兒是留還是放,是選擇自私還是選擇忘我?“我”作出選擇越難,就越顯出人性的真實。在兩難中越是能夠忍痛割愛,還鴿子以自由,就越能顯現(xiàn)出愛心的純真與樸厚。這種舍得放手、忍痛分離的情懷無比高尚、感人至深。
2.從翻譯“細節(jié)語言”入手,體會無奈的兩全。同樣,頗有靈性的雪兒也面臨著生命的兩難選擇。飛回吧,有辱使命,愧對信鴿的稱號;飛走吧,顯然有悖良心,百般不忍。飛回不行,不飛回也不行。這就是生命的一種常態(tài)——兩難的境遇。但盡管是兩難,但最終還是需要作出選擇,雪兒必須在“陪伴恩人”與“完成使命”之間作出艱難的抉擇。憂喜交加的詩意彌漫于字里行間,使得這篇文章更具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兩難中的抉擇比直接的行動,更可見生活的真實,更具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情感力量。
3.從實現(xiàn)“三方相遇”入手,體悟意蘊的兩味。抓住《雪兒》一文中“我”的兩難來解讀,我們就能破譯出最貼身、更匹配的定制解讀——生活中,相遇后總有分離;生命里,選擇時常有兩難。真正的愛心就是放棄自己心中的私愛而成全他人的心愿;正確的選擇就是傾聽使命的召喚而銘記友情與恩情。
二、以體味作品情調來實施“個性化解讀”——超越“無機闡釋”,走近“形而上質”
在我們的小語文本解讀中,常常充斥著外在的機械解讀。解讀者沒有觸摸作者的內心,也沒有投注自己的情感與經驗,沒有實現(xiàn)心與心的交融。這種冰冷的無機解讀極容易滑向“類解讀”。其實所有好的文本都是熱的,有靈性的,甚至是有形而上質。所謂“形而上質”是指崇高、悲壯、恐懼、動人、丑惡、神圣、悲憫的性質。這些性質通常在復雜而又往往根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顯露出來,作為一種氛圍彌漫于該情境中的人與物之上。這些不可言傳的性質解釋生命和存在的深層意義。抓住作品中的形而上質來體味文本豐富、生動的意蘊,也是走向個性化解讀的一條重要路徑。像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就具有一種形而上質。我們在進行個性化解讀的時候,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來加以體味與還原。
1.用陌生化的眼光來審讀反常之處——還原德國人養(yǎng)花的“共產主義”理想。采用陌生化的眼光來研讀文本,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德國人的養(yǎng)花習慣與行為都很“反常”。這反常的背后,究竟藏著些什么呢?需要我們調用相關的生活經驗加以還原。“花朵都朝外開”,說明德國人有一種開放的胸懷、灑脫的大氣;“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說明德國人有一種心有靈犀的默契;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說明德國人有一種“為他人養(yǎng)花”的共識。透過這些反常之處,我們就能洞悉,養(yǎng)花是德國人修煉道德情操的一種特有方式。如此,在他們那里,養(yǎng)花之道上升到一種至高的境界——不再是一種“小私”的行為,而是一種“大我”的運動。德國這個奇特的民族,通過“全民養(yǎng)花”“全城獻花”的運動,無聲卻熱烈地詮釋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產主義”理想。
2.用動感化的想象來享受花街長廊——體味德國人的“浪漫主義”情調?;▋菏抢寺模聡损B(yǎng)花成風,本就浪漫;不約而同地把翩然怒放的花兒擺放窗外爭奇斗艷,更是浪漫。再進一步,如果讓所有的花兒都動起來,那么彌漫著花香、閃爍著花影的德國街市,是怎樣的一種風情呢?一個人走在德國的街道上,抬頭往右邊看,一戶人家大方地端上了一盆“姹紫嫣紅”,對面的一戶人家熱情地獻出了一捧“花團錦簇”。信步前行,好像有誰在喊口令,家家戶戶養(yǎng)的鮮花次第排出,如同蜿蜒盤旋的“花龍”,盛裝迎接“貴賓”的到訪。這樣的街市每天都在舉辦園藝博覽會,每座城市都是氣勢恢宏的園博園。你想想,一街的風光為你一人所擁,這是何等的浪漫啊!如此看來,德國人愛養(yǎng)花、愛街市花廊,更愛那浪漫主義的情調——形而上質的詩意氛圍。
3.用數(shù)學化的設計來感受智慧心靈——再現(xiàn)德國人的“智慧主義”生活。德國人看起來很“傻”,自己養(yǎng)的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這不是虧了嗎?對此,德國人卻有自己獨到的算計。屋內養(yǎng)花,養(yǎng)一盆,只能觀賞到一盆;屋外養(yǎng)花,還是原來的花,只是變換了一下擺放的位置,不增加任何投入,就能觀賞到成千上萬倍的花、更好的花。正所謂你獻出一盆花,收獲兩條花廊??此菩√?,實則大贏。我們不能不佩服德國人的智慧,實在是大智若愚??!這是德國人在詩化哲學引領下所生長出來的美學智慧、詩性智慧。
我們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關注到作品所散發(fā)出來的特有的文學情調,就能真正解讀出每一個文本所特有的“味道”。那是心靈的對話(斯科特·派克),那是意志的搏斗,那是內心的抉擇,那是值得我們?yōu)橹奁男木场?/p>
三、以調試最佳焦距來實施“個性化解讀”——超越“兩極視野”,走近“中觀視野”
小學語文教學中頻頻出現(xiàn)的類解讀,和解讀者的宏觀視野有關。正是習慣于用宏觀視野來審讀文本,所以只能看到一類文本的共主題,而不能看清文本的“個主題”。如果要回歸個性化解讀,調整視野就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視野有宏觀、中觀、微觀三種。其中中觀視野,處于宏觀視野與微觀視野的中間地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觀視野是兼顧了宏觀視野與微觀視野的一種適當?shù)慕庾x角度。它既有一定的主題聚化與哲理沉思,又有生色的體悟與具體的觀照。因此,運用中觀視野來引導文本的解讀,就可以更好地聚焦文本的特質,實施真實匹配的個性化解讀。真正突破宏觀解讀的虛幻性以及微觀解讀的局限性,從而能夠恰當?shù)匕盐战庾x的深度和尺度,全面而有針對性地完成個性化解讀的操作項目。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狼和鹿》一文為例進行分析。
1.觀照宏微,讓解讀差距得以凸顯。如果我們調用宏觀視野來解讀,結果就是“破壞生態(tài)平衡就要遭到懲罰”。如果調用微觀視野來解讀就是“捕殺狼是錯誤的行為,導致了凱巴伯森林的毀滅”。這兩種解讀一個過于籠統(tǒng),一個過于細微,都不是最好的解讀。如果我們調用中觀視野,注重融合宏觀視野與微觀視野下的“兩極解讀”,就能夠尋獲一種恰當?shù)慕庾x——個性化解讀。
2.下通微觀,讓宏觀解讀得以下降。在解讀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宏觀解讀“破壞生態(tài)平衡就要遭到懲罰”接一點“地氣”——向下追尋人們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具體原因。如此,我們便可明晰:這是因為當?shù)鼐用駴]有意識到那一片蔥綠的森林不是只屬于鹿的,那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寶庫也不是只屬于狼的。充滿活力、美麗健康的凱巴伯森林是屬于“狼和鹿”的,屬于森林里所有的“自然居民”。美麗的森林是“和”的。
3.上連宏觀,讓微觀解讀得以上升。我們還需要讓“捕殺狼是錯誤的行為,導致了凱巴伯森林的毀滅”這一微觀解讀得到一定的提升。我們可以向上追問:“捕殺狼這樣的錯誤行為為什么會一錯25年?導致凱巴伯毀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于是,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任何單一化的世界都是脆弱的、危險的。凱巴伯森林中,正是狼和鹿相生相克、相克相生,才創(chuàng)造了完美的生態(tài)平衡,才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綠色世界。
4.上牽下連,讓中觀解讀得以生成。凱巴伯森林事件再次警醒人們,世界是屬于“大家”的,自然是“和”的;自然因“和”而有生機、而更美麗。面對自然,人人要心懷敬畏,不可隨心所欲、胡作非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一種恩典。自然有自然的邏輯與規(guī)律,自然有自然的倫理和法則。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小學 ? 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