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市公司收購是各國證券市場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自20世紀60年代起,美英等國家的企業(yè)就采取收購方式擴張營業(yè)范圍及規(guī)模,而在我國證券市場上,自1993年9月“寶延風波”拉開了上市公司收購的帷幕后,隨著經濟發(fā)展,上市公司收購活動越來越頻繁,相應的有關立法也應更加完善。
關鍵詞: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
一、上市公司收購制度概述
上市公司收購就其性質而言實際上是一種股份買賣,其目的是取得目標公司的控制權,因此,上市公司收購是指收購人基于獲得或強化對某一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目的,在證券市場通過股份交易持有欲收購公司的股份達到一定程度,導致收購人可以獲得對該公司的控制權的行為。
二、我國現行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的缺陷
1.立法分散且層次較低
我國關于上市公司收購的立法散見于《證券法》、《公司法》甚至一些行政法規(guī)中,不利于上市公司收購活動中的當事人對有關收購事項的法律法規(guī)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雖然《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對相關問題作出了統(tǒng)一規(guī)定,但其作為部門規(guī)章立法層次較低,遠不能滿足我國現如今上市公司收購活動愈加頻繁、涉及情況愈加復雜等現狀對統(tǒng)一立法的要求。
2.收購要約的規(guī)定不明確
要約收購作為上市公司收購的主要收購方式之一主要是圍繞收購要約展開的,收購要約是整個收購行為的中心,收購要約的發(fā)出標志著法律意義上收購程序的開始。而我國立法關于收購要約的構成標準還未明確規(guī)定,《收購辦法》第11條只是籠統(tǒng)規(guī)定,中國證監(jiān)會可以設立由專業(yè)人士組成的專門委員會,就具體交易事項是否構成上市公司收購等問題提出意見。在實踐中不利于當事人事先對要約判斷進而做出決策。
3.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根據《證券法》第79條規(guī)定的三日期限在實際操作中,從事實發(fā)生到披露這段期間,市場交易仍照常進行,廣大投資者這時都是在不知道事實發(fā)生的情況下進行交易的,披露期限的不完善易導致出現內幕交易等情況,損害公眾投資者的利益。
三、國外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之借鑒
在有關上市公司收購的立法過程中,西方發(fā)達國家因其市場比較成熟一直走在立法的前沿。下面以英美兩國為例對有關法律體制分別作一概述。
1.英國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
英國屬于典型的自律型立法體系,其上司公司收購活動一般由1968年《倫敦收購與合并守則》來進行控制和監(jiān)管。英國關于上市公司收購的立法表現在:第一,在信息披露方面英國公司法規(guī)定股東購買一上市公司股票達到5%時,必須按規(guī)定進行備案,并通知該上市公司,股東持有一上市公司股票達到15%時,必須在第二天的中午以前,將這一事實通知該上市公司和該股票上市的證券交易所。第二,在要約收購方面英國規(guī)定收購要約的有效期不得少于二十天。收購要約期滿,接受要約的股票總額如未超過公司股票總數的50%,則受要約人有權撤回其承諾。在一定條件下賦予要約人撤回權,也是證券市場公平、公正精神的體現。
2.美國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
美國屬典型的集中立法型立法體系,有關上市公司收購問題的主要是規(guī)定在1968年的《威廉姆斯法案》,之后,各州以聯(lián)邦立法為規(guī)范也紛紛通過了有關的法案,形成了雙層規(guī)制的模式。比如,在信息披露方面,《威廉姆斯法案》中13(d)條款要求持有一個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應在其在成為5%以上股東之后的十日內向美國證交會、證券交易所以及該公司備案。備案后,再買入或賣出每1%以上的該種股票,或購股意圖發(fā)生改變時,都要及時向上述的機構補充備案,期限一般認定為一天之內。再者,美國法律規(guī)定,收購要約的有效期不得低于二十個工作日,受要約的股東有權在收購要約開始后十五個工作日內撤回其承諾。如果同期有第二個收購要約公布,那么,受要約的股東在第二個收購要約公布后十天之日有權撤回其對第一個收購要約的承諾。這一規(guī)定給予了中小股東充足的時間來考慮是否接受收購要約。
四、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的建議
為進一步健全我國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筆者在此提出幾點立法建議:
1.劃一上市公司收購制度體系
我國關于上市公司收購的立法散見于《證券法》、《公司法》甚至一些行政法規(guī)中,《收購辦法》作為部門規(guī)章,立法層次較低,遠不能滿足我國上市公司收購對統(tǒng)一立法的要求。為此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立法經驗,對公司收購進行高層次的統(tǒng)一規(guī)定,以適應上市公司收購活動更加頻繁和復雜的現狀。
2.完善收購要約的規(guī)定
第一,明確收購要約的構成標準。如借鑒美國模式,對收購要約的構成標準作出列舉性規(guī)定而非明確的規(guī)定,以防止在上市公司收購實踐中,該定義被不法規(guī)避。第二,嚴格限定收購要約公布的時間。規(guī)定公布收購要約的期間上限,防止內幕人員利用信息上的時間差進行內幕交易。第三,規(guī)定收購要約的撤銷。本著靈活性與原則性相結合的原則,我國在特殊情況下也應當允許撤銷要約。
3.規(guī)范目標公司董事會的行為
英美等國的有關法律從目標公司的立場出發(fā),對目標公司董事會的行為進行了規(guī)制,借以保護目標公司股東的利益。如英國法律規(guī)定,目標公司董事會接到收購要約后不得立即作出決定,應首先咨詢有獨立提供收購建議資格的顧問,聽取意見并將這些意見及其對于收購要約的意見送交股東。為了完善目標公司股東利益保護機制,這一點值得我國在立法時借鑒。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第一,完善披露期限的規(guī)定??梢砸?guī)定信息披露義務人在事實發(fā)生當日收市后即向交易所進行簡要報告,由交易所決定在第二日停牌,并由信息披露義務人提交正式的報告,公告后復牌。第二,披露義務點的完善。應區(qū)別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將非流通股的義務點根據現狀進行調整,以更好的應對實踐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五、結語
上市公司收購做為重大的證券交易活動,涉及到目標公司控制權的轉移、管理層的重組、二級市場的波動等,如果處理不慎,對目標公司的股東和市場公眾投資者的利益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林王威.“中英上市公司反收購措施立法淺談”.《中國商法年刊》,2008年第1期.
[2]鄭彧.“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研究:歷史、現狀、問題及變革”.《證券法苑》,2013年第2期.
作者簡介:
何思源(1992年~),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現為西北政法大學2014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