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軒
【摘要】一部反映中國現(xiàn)實的電影反映出中國目前的貧富分化、人性倫理和體制改革等現(xiàn)狀,人的共有本質是愛,但缺少理性的引導,中國的知識分子必須練就自身審慎的德行與健全的心理,所學所感多向人民分享,實現(xiàn)從唯利是圖觀到現(xiàn)代法治觀的跨越,從慣性思維到理性分析的突破,用知識分子的良心擔負起民族的脊梁。
【關鍵詞】人性 道德 價值 推理 臆斷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04-01
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就有促進國家發(fā)展的使命,他們思想理念、為人行事都在不同時代對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在當代中國,在經濟發(fā)展,國際地位提升的同時,社會問題也不斷涌現(xiàn)。知識分子們應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國家跨越式發(fā)展下的基層社會,如何更有效地以身作則,兼濟天下民生?也許目前熱播的《十二公民》這部電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十二公民》沒有回避貧富分化、人性倫理和體制改革等敏感話題,以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帶給全社會以深入思考。不管是精明理性卻缺少情懷的二號,還是武斷傳統(tǒng),卻善良直爽的三號;不論是敢于直面不堪的過往,并推己及人的九號,還是主觀偏見,但仍敢于突破局限的十號;不論是憨厚老實,正直善良的十一號,還是毫無主見,但有情感關懷的十二號……劇中的每個人,在相差迥異的言談舉止的背后都有“故事”,而每個故事,都隱約映照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之際,不同人的生活困境與內心世界。無論是由于外省農民工進入大城市而產生的市民糾葛,貧富差距增大而漸生的“仇富”心理,還是現(xiàn)行體制下出現(xiàn)的形式功利的育人機制……這些都是近幾十年來中國暗流涌動的社會現(xiàn)實。
人們匆忙地應對時代的變遷,在重重社會問題的壓迫下,道德準則經受著考驗。這個時代,似乎變得更勢力了,更功利了。似乎幾十年前毋庸置疑的道德抉擇,今天遇上得三思而行了。似乎很多解決問題和矛盾的理念與自己青年時代接受的價值觀相抵牾了。即使世界如此喧囂,人性如此復雜——但就像這幾位評審員——雖然社會地位不同,時代經歷不同,但在每個人價值選擇的背后,你都會看到人性的交集——一切利益的起始點都是對他人的愛,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都是幸福。不管是以父為綱、頑固不化的舊思想,還是敷衍了事、只關心店鋪生意的短視眼,都是個體在不同歷史時代的獨特浸潤的結果。
在中國如此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呼喚著更多像“八號評審員”一樣具有獨立見解,敢說不同觀點的真話,有胸懷、敢擔當?shù)娜恕K麄儠r刻秉持道德原則,敢于理性剖析現(xiàn)象,挖掘深層動態(tài)。他們在增長自身學識的同時,積極影響身邊的群眾,就像劇中的八號評審員所為,他明白自己所參與的只是模擬法庭,沒法產生有法律效益的真正裁決。但因他而改變偏執(zhí)己見的其他十一個人,一定會擔起同樣的責任,去影響、改變更多的人。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能深入到每個人內心,這樣中國社會定能實現(xiàn)從唯利是圖觀到現(xiàn)代法治觀的跨越,從慣性思維到理性分析的突破。而現(xiàn)在的社會知識分子有的尚在萌芽狀態(tài),便落入“精致的個人主義者“圈套”,享有社會資源卻漠視社會問題,這就像是踩在人民肩上得到了看得更遠的機會,卻不再顧人民囑托;還有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堅定,因而隨波逐流,唯利是圖?,F(xiàn)如今大多貪官也是當年的高級知識分子,在經濟快速發(fā)展中,沒有與時俱進的提高自身修養(yǎng),鉆進了體制的漏洞,滑入了個人的舒適區(qū)。如魯迅所說的,他們缺乏了凜然風骨的“奴性”。
筆者認為,成長為有理想擔當,又求真務實的知識分子應從以下幾點著力。首先,要敢于不斷鞭策自己,遠離舒適區(qū),進駐學習區(qū)。實踐與認識兩手抓,既能融入社會、有人情味,又能走出現(xiàn)實,站在平視歷史發(fā)展的高度,冷靜地分析當下的問題,自信地看待未來的發(fā)展。另外,知識分子在增強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應練就自身審慎的德行與健全的心理,而不應清高獨立,恃才傲物。因為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因后天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了彼此的今天。對于我們今天能擁有的智慧和見識,我們應對無數(shù)為此作出努力的人充滿感恩。也因為人類發(fā)展的道路絕非坦途,彼此扶持才能走向的理想和光明。知識分子可以選擇一條簡單的路——一條指桑罵槐、憤世嫉俗的路,也可以選擇一條艱難的路,對歷史發(fā)展和社會現(xiàn)實存有溫情的敬意。最后,知識分子要在對人民懷有溫情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所學所感多向人民分享。社會資源有限,迫使分配呈現(xiàn)出一定的不公平性。在刻板評判標準下,一些人成為世俗眼中的失敗者,其中大多數(shù)人對于這種現(xiàn)實倍感失落,但無力改變??墒且?,每個人都是蘊含巨大發(fā)展?jié)摿Φ纳`,參差不齊的表面形態(tài)下隱藏著深層可變的質料。如果知識分子能夠盡己之力,鼓舞他們想方法提升自身技能,引導他們看向未來,就能夠使更多“受傷”的個體保持內在的覺醒和活力,謀求與社會利益的最大公約數(shù)。以此為基礎維護生命的尊嚴,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