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玉金
淺談新形勢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
文/鄭玉金
近年來,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發(fā)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方式、陣地、內容等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一些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依然存在發(fā)展不平衡、資源缺乏、設施落后、群眾文化活動單調等問題,目前,經濟大踏步發(fā)展,群眾文化建設相對滯后,仍然是現在農村發(fā)展中較為普遍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已刻不容緩。
1.各級政府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
在當前的社會發(fā)展中,上級部門對各級政府的硬指標考核仍然是偏重經濟、輕文化,像群眾文化建設這種屬于精神文明方面的項目不僅占的分值不高,而且考核方式不硬,伸展度大。因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和設施建設很難在短期內產生經濟效益,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基層黨委政府把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招商引資、財政收入、工農業(yè)增加值等經濟指標上,相對放松了對群眾文化特別是農村文化事業(yè)建設。
2.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受經費、人員等方面條件的限制
文化下鄉(xiāng)活動沒有專項經費,因而各級群眾文化工作專職部門(像文化館、圖書館)每年的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屈指可數,而這些活動多數也只能在當地鄉(xiāng)鎮(zhèn)農民集中的地方舉行,真正下到村社的更是少之又少,就是這樣簡單的走馬觀花式的文化下鄉(xiāng)也不能普及到每個鄉(xiāng)鎮(zhèn)?,F在,雖然城鄉(xiāng)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但延伸到村、大隊,真正能夠適合農民的群眾文化活動還是很少。
3.基層群眾文化機構運轉困難
文化館、圖書館是最直接的縣級為農服務的群眾文化單位,而目前大多地方財政基本只保人頭工資,單位內部人員青黃不接,設備陳舊老化,能為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更是極其有限,而且質量不高。經費、人員、設備等的嚴重不足,已經導致沒有能力顧及農村尤其是偏僻農村的群眾文化建設。
4.文化站干部少有時間抓群眾文化活動
近幾年,隨著群眾文化工作的不斷開展,雖然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都設有文化站,并配備專職的文化干部(如文化站長),但是,文化專職干部一年四季幾乎不抓群眾文化活動,他們的大多數時間被分攤到抓“硬指標”方面去了。因為一些鄉(xiāng)鎮(zhèn)領導對群眾文化事業(yè)的價值認識不足,認為文化活動是務虛的,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引不起重視。文化專職干部就是想過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無從下手,所以只能應付一下表面上的工作,事實上,農村文化站的真正作用正在不斷減弱。
5.群眾文化活動匱乏
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活動會推動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反之,則會阻礙或制約經濟的發(fā)展。當前在農村,特別是距市、縣較遠的鄉(xiāng)鎮(zhèn)、村落,老百姓茶余飯后的娛樂方式,除了看電視、打麻將、串門聊天,幾乎沒有其他選擇。這是由于文化設施稀缺,文化活動單一,群眾文化活動場所狹小甚至是根本就沒有活動場地而相關部門又缺乏正確引導造成的。農閑季節(jié),飯后茶余打麻將、玩撲克、閑聊天,在農村的各家各戶、場院、房前屋后、旮旮旯旯幾乎隨處可見,已成為當前農村十分盛行的休閑文化方式。過去熟人見面相互要問“吃飯沒有?”現在變成了“今天贏沒” ?似乎除此再無其他可以提供給他們參加的娛樂活動,這種文化活動單調、匱乏現象的持續(xù)發(fā)展必將導致農村亞文化的抬頭,甚至會嚴重影響農民的身心健康及社會的安定團結。
1.把群眾文化建設內容不僅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日程中,還要納入政績考核之內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基層文化建設當成是政權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一是要出臺一些操作性強的方針政策;二是要在真正意義上加大投入。群眾文化工作既然屬于公益事業(yè),政府就應該投入,不應該全面推向市場,經濟與文化事業(yè)是否同步能否協(xié)調發(fā)展最終將關系到國計民生。我們要看到人民群眾在打麻將、玩撲克等所謂娛樂背后的空虛和無奈,如果我們有層次的開展更多、更加有益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還會有多少人去打麻將呢?
2.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要堅持國辦、民辦并舉的原則
其一,明確農村文化事業(yè)建設是政府行使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國辦文化機構要在農村文化工作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如繼續(xù)加大閉路電視的普及力度,把在農村很實用的廣播恢復發(fā)展起來,完善固定陣地與流動陣地相結合的網絡體系,運用現代科技成果不斷創(chuàng)新農村文化服務內容、方式等。
其二、充分調動農民自辦文化的積極性。出臺一些激勵政策,支持農民發(fā)展民間劇團、文化大院、個體電影放映隊、個人圖書室等文化實體,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搞起來。通過積極引導、民辦公助、稅收優(yōu)惠、培訓骨干、表彰獎勵、加強管理等方式,促進農民自辦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如遼中縣的巨龍騰飛藝術團,他們是自辦的民間劇團,自成立十余年來,每年不但自娛自樂地在街道演出,還參加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在遼中鎮(zhèn)的群眾文化活動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和其他文化活動團體產生良性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地區(qū)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3.加快發(fā)展文化設施建設
加強對群眾文化設施的投入不能成為一句空話,要切實解決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設施空白點和設施落后問題,切實解決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有名無實,只有牌子而無場所,只有編制而無經費、只有人員而無活動的問題。對當前農村特別是村鎮(zhèn)文化建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和研究,加以扶持和引導。
4.文化干部常下鄉(xiāng),是解決當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最現實的行動
實踐證明,深入開展文化下鄉(xiāng)活動,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村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工作手段,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文化下鄉(xiāng),不但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提高農民精神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專職文化單位如圖書館、文化館等,還可以組織學生藝術團體、職工藝術團體、老年藝術團體、社會藝術團體等下鄉(xiāng),在農村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yǎng)農民的興趣愛好,帶動他們開展健康有益的群體活動。
5.抓重點地區(qū)和重點人群
在農村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中,抓重點地區(qū)和重點人群的文化工作,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黨的農村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不僅使廣大農民有娛樂的欲望和精力,而且有寬裕的時間,這些人經常聚集在一起,無事可做,如果沒有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吸引他們,他們就容易走上邪門歪道。當地政府或文化站應該做好引導、培訓、組織工作,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是團結群眾、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良好方式,是抵制“黃、賭、毒”等社會毒瘤的有力武器。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新時期,具有7億農民的農村及農村群眾文化同樣具有不可替代性,她也必將代表并引領著我國廣大農村在這個時代的風氣,所以農村文化建設的工作已到了必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不可的時候,只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辦法,并加以督促檢查,才能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起來,使基層文化單位的活力明顯增強,使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農村文化建設面貌得到改善。
鄭玉金 個人簡介
男,1973年出生,大學本科畢業(yè),1999年參加工作,2010年任遼中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2014年任遼中縣文化館館長、文物管理所所長至今。
(責任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