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明
安靜的“偏見”與知性的“鐘擺”
——讀馮晏近期詩作
○霍俊明
“此刻,真實是內心唯一宗教”。
——馮晏
馮晏是當代女性寫作中個性顯豁的代表性詩人。同時讓人“畏懼”的是她也是女性詩人中少有的具有理論闡釋能力和詩學探討熱情的。我有意拒絕了閱讀她的隨筆性的詩學文本,因為我不想在一個人的自我闡釋那里按圖索驥地去尋找她相應的詩歌質地和成色,可能直接從閱讀一個人的詩歌文本開始要更為妥當。
在一輛老式的斑駁不堪的“綠皮火車”上我們不僅看到了莽莽難測的夜色和精神性的地理圖景,而且也得以再次經歷和感受了一段歷史、時間、存在和情感共在互生的履歷。馮晏的詩歌所要處理的是身體和內心以及時間和社會的生命詩學的“內部結構”。當人們面對時間和社會的表盤熟視無睹的時候,她卻偏偏繞到其后然后攀爬上去,打開表盤看看內部的齒輪和構件。一個看懂了時間齒輪嚙咬的規(guī)律、潤滑劑系數、機制的按鈕以及內在心臟頻率的詩人該寫出怎樣的詩歌呢?而時代的“內部結構搭建在迷霧里”,這對詩人不能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馮晏的詩歌知性和感性的平衡性和包容力極強,這正使得她的詩歌在女性寫作譜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從語言方式來說,其力度和精神勢能也是同時代女性詩人中少有的。隨著經驗和年歲刻痕的加深,她的詩歌空間仍在繼續(xù)拓展。像《感受虛無》、《素描》、《林中路》、《浮生與消隱》以及《如果我幸運》、《云來自哪里》、《燈下筆記》等這樣帶有明顯的建立于個體體驗基礎上的生命哲學追思意味和一定程度上玄想性空間以及具有強烈的個人化的歷史想象能力的文本只能出自馮晏這樣帶有精神知性寫作質素的詩人之手。這些詩里頻頻出現(xiàn)且難能可貴的帶有“體溫”的“精神大詞”如果出自男性之手并不意外,而一個女性能夠處理這樣特殊而復雜的“比拼智力”和“語言能力”的題材確實少見而難得。而很大程度上我更喜歡《綠皮火車》這首詩,“你不走動已在路上”,僅僅這一句就如此貼切和精準地傳達出了這個時代個體的命運。這是一個我們被高鐵和四通八達的交通和信息網絡四處“搬運”卻毋須也無力“走動”和“抵達”陌生性遠方的時代,隨著全面的城市化和城鎮(zhèn)化掘土機鐵臂的揮舞,一個無差異的取消了地方性圖景的時代正在降臨——“一切都不能違背慣性/思維也不能。除了黑暗中無所不能的靈異”。寒冷的深夜,一輛帶有強烈歷史意味和命運縮影的綠皮火車正在哐當作響中進行,透過依稀的車窗我們是否能夠看清這個時代的改變和人心的淵藪?是的,“你不走動已在路上”,多么可怕的命運!一條無形的線正操縱和擺弄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個人們無力觸及歷史慣性邏輯和當下迷陣的年代,馮晏顯然一直堅持著可貴的“偏見”。她表達建立于真實感受力和適度想象力基礎上的“偏見”恰恰是對諸多與庸眾無異的詩人群體對時代精神以及寫作限囿無力做出呼應的反撥與提請,她的這種詩歌意義上的“偏見”實則在一些很小的接觸面積上深深抵達了存在和時間以及社會結構的本相。馮晏的表達“偏見”的方式是安靜的,這種安靜與銳利,表面的冷與內在的熱之間恰好形成了這個時代一些詩人不具備的張力抒寫。由此,再進一步推進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馮晏的詩歌“偏見”的安靜型的話語方式離不開她知性的查勘與洞透。她的詩歌不乏感性的細膩成分,而恰恰是知性彌補了一般意義上女性詩歌寫作“精神癖性”的偏激以及“素材潔癖”的近乎“天生性”的不足。換言之,無論是當年的閣樓上的女性寫作、房間里身體的解放告白還是奔突的自白意識都帶有女性寫作自身不可避免的缺憾,而知性作為一種隨時校正偏激的感性和無意識本能以及女性直覺寫作的“鐘擺”是不可或缺的。請讓我們在馮晏的《綠皮火車》這首詩上再停留一會兒,“綠皮火車”帶動了一系列的空間,而空間顯然不是勻質狀態(tài)的,甚至在特殊年代和政治情勢下,空間還帶有不可避免的意識形態(tài)性。火車的窗口漸次打開了曠野、夜空、圖們、朝鮮等一個個有意味的空間分布和結構性場景,一首詩能夠攜帶如此眾多的帶有精神勢能的地理圖景和空間狀態(tài)的精神場域無疑是很難得的。與此同時,還在于與空間相關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個人化的時間性體驗也得到了舒展與推動。舊日子里的歷史也好,一段舊情也罷,它們都在瞬間獲得了再生的空間與想象性的可能。隨著迅捷交通和資訊傳媒方式的激變,世界確實已經成為一個不斷喪失陌生感和差異性的扁平化時代,這也導致新世紀以來詩人的“見聞詩”和“旅行詩”寫作的大行其道,而更多的這種寫作充當了世界新聞和“探索發(fā)現(xiàn)”的低廉解釋版。當看到馮晏的組詩《旅行片段》以及《旅途》、《新疆浮雕》,我內心里追問的是她能夠避免時下流行的這種寫作機制嗎?顯然,《旅行片段》既是馮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游歷的圖景(很多詩人正在經歷這種全球化見聞的生活),又是在不同文化空間碰撞下詩思的相互激發(fā)和深層對話——“在一首古希臘哲學長詩里/我認出了先鋒,時空/又一次原地旋轉,而逝者/時?;氐轿覊糁心切┤耍瑓s只有/一個維度。猶如樹木回歸/面朝天空,身體變矮,退入凈土”。我關注的是宗教化的場景(比如教堂、水塔、燈塔)和帶有繁復的文化象征性和精神性功能的建筑和公共空間(比如車站、故居、廣場、書店)給來自東方的幾乎沒有宗教信仰國度的一個女性以怎樣的影響。當一個詩人在異域的帶有一定的異質性的空間里再次面對曾經熟悉的祖國、情感和漢語,一種由此生發(fā)的陌生和追問是必然的,正如馮晏在《旅行片段》里不斷出現(xiàn)和疊加的“祖國”一詞。在飛機、地鐵和高鐵等這些新時代“前進”性表征的龐然大物那里,馮晏表現(xiàn)出一種知性和審慎的對“速度”的省思和一定程度的拒絕——“那幾條新建的公路上,快速錯過/讓我來不及看清虛無”。而詩歌是否做好了介入當下和迎接未來的準備?當“強制下的新未來”從一個女詩人的口中說出,我們有理由相信集體烏托邦和個體烏托邦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因為我們生活在吊詭而分裂的異托邦的擬象圖景和機器化分割的生存軌道之上。當然,馮晏近期的一些詩作因為要表達的欲望比較強烈從而使得詩歌中“說出的”和“未說出的”部分尚需調整,比如《旅行片段》的《8月18號,蘋果園》。在這里,時間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物理時間,而是具有了歷史和現(xiàn)實重量的可能。與此同時,“蘋果園”既可以看作普泛意義上的地理空間,又可以自然聯(lián)想到帶有強烈的時代象征意味的想象性空間,時間重量和空間意味的同時疊加使詩人的言說可能性是可以預期的。而蘋果、植物、農藥和飲食、祖國以及政治牽連在一起是無可厚非,甚至在這個時代這些事物和詞語已經成為不能不由詩人言說的元素性存在常識。只是詩歌想“說出的”已經說盡,那么一首詩歌的閱讀時間也就只能就此止步。而優(yōu)秀的尤其是具有重要性的詩歌是需要不斷延宕閱讀時間的——只有這樣一首詩歌的生命才是長久的。同時,《8月18號,蘋果園》和《8月25號,赫爾辛基奧林匹克廣場》這樣的詩歌(主題涉及到食品安全、大橋坍塌的安全事故、美國電影院槍擊案等新聞)在想象力提升上受到了挑戰(zhàn)和限制。尤其是在一個自媒體全面敞開的“微”時代,關于食品安全、生態(tài)危機的各種新聞的容量顯然遠遠超出了同類題材的詩歌。這需要寫作者們注意!也就是說,微閱讀的@時代使得詩人的想象力和現(xiàn)場感受力以及來自現(xiàn)實又超拔其上的“現(xiàn)實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甚至消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余華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第七天》,遭到如此詬病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一個作家太想接近現(xiàn)實和表達對現(xiàn)實的看法了。但是當他用各種社會新聞來串聯(lián)一個現(xiàn)實化的當下中國故事的時候,余華也將作家的語言難度和想象力擠到了死路。在“新聞”迅速成為“舊聞”的年代,這些看起來“嚴肅”、“正經”甚至扮演了公共知識分子良心的小說家們卻在看似深入和介入現(xiàn)實和社會問題的寫作潮流中集體失語,他們只是在信息、新聞和社會熱點中撿拾牙穢,他們只是在敘述“他人的痛苦”——“觀看由影像提供的他人遭受的痛苦,好像拉近了以特寫鏡頭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的遠方受苦者與有幸安坐家中的觀眾之間的距離,且暗示兩者之間有某種聯(lián)絡”(蘇珊·桑塔格《關于他人的痛苦》)。而詩人也不能避免的“時代焦慮癥”值得我們注意。詩歌應該是“慢”下來的話語方式,但是事實卻是現(xiàn)在很多詩人的寫作速度太快了,對現(xiàn)實的表達欲望太強烈了。這種快與新聞和社會現(xiàn)實的“快”之間產生的結果就是修辭化的“現(xiàn)實感”的弱化甚或變形,“就詞與現(xiàn)實的關系而言,媒體語言是與現(xiàn)實最為貼近的報道語言,它所講述的全是真的發(fā)生過的事兒。但這種語言對現(xiàn)實的界定實際上是個幻覺。因為現(xiàn)實和現(xiàn)實感從來不是同一回事”(歐陽江河:《站在虛構這邊》)。顯然,近期馮晏的詩歌肯定是屬于慢下來的一種。馮晏的詩歌是不乏“歷史感”和“現(xiàn)實感”的,這其中還包括了不可分離的相應的語言意識和想象才能。我在這里所提出的“現(xiàn)實感”與一般意義上的“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實主義”是有著相當差異的。“現(xiàn)實感”顯然來自于一種共時性的作家對生存、命運、時間、社會以及歷史的綜合性觀照和抒寫。這種觀照方式和抒寫方式顯然除了與當下的時代和現(xiàn)實景深具有關聯(lián)之外,也同時延展到過往的歷史煙云甚至普適性的人性深處。換言之“現(xiàn)實感”寫作既通往當下又打通歷史,既有介入情懷又有疏離和超拔能力。我們詩人是否能做到“真實是內心唯一宗教”?馮晏是當下中國女性詩人中并不多見的具有深入省思能力和準確觀察能力并且具有精神提升空間的寫作者。她發(fā)現(xiàn)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沉默面影——“保持沉默,仿佛我們不復存在”是否是我們既定的中國化命運?據此,詩人沿著追問走過時代的高速路、鐵路、國道、鄉(xiāng)村公路和泥濘土路來尋找當下的“內部結構”和深層動因。這既涉及實實在在的個體命運又不能不指涉噬心的時代命題——賤民、生態(tài)、時代倫理以及個人良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馮晏詩歌中來自于知性的近似于個體精神宗教的自我開啟與引導。比如《一只黑色甲蟲》里詩人不厭其煩又精度掃描式的對機艙內的一只黑色的甲蟲的象征性和不知可的命運感的“發(fā)現(xiàn)”與“自忖”。食品安全、身體恐懼、環(huán)境生態(tài)等焦點性社會問題以及時間性焦慮癥在馮晏的詩歌中不斷出現(xiàn)和累積。馮晏的《內部結構》和《灰空氣》等詩讓我想到半個多世紀前美國的一本驚世駭俗又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大書——《寂靜的春天》。而50年前的美國,在那個在寂靜的春天里發(fā)現(xiàn)時代“農藥”危害的女性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是如此偉大和大膽。1962年《寂靜的春天》出版后蕾切爾·卡遜飽受社會爭議和來自社會各界的惡毒攻擊,兩年之后她心力交瘁而與世長辭。而來自異域的對社會生態(tài)的反抗性吁求如今已經在各個地方產生了回聲。
馮晏詩歌中的“灰色詞語”和“黑灰物質”之間正形象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詩歌寫作的精神詞源和倫理功能的糾結。文學和詩歌中的“身體性”一直是一個被道德黑水攻擊得體無完膚的禁忌地帶,而在一個社會分層明顯的時代,身體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個體體驗和詞語范圍的本能化驅動——“此刻,你吸入空氣,無論是/在長安街還是中山路,你的去處/已失信于你的鼻腔、喉管/和你的內臟,如同你不信任的人/卻是你最愛。骨頭與黑色為敵/肺也如此”。在馮晏近期的詩歌中,她無論是在異域空間還是深入本土體驗的內部深層結構,其詩歌話語都呈現(xiàn)了身體性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真實、可靠的言說方式。當然,馮晏也需要注意的是像《內部結構》這樣的長詩如何能夠真正體現(xiàn)個人化的發(fā)現(xiàn)能力以及詩歌話語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而不墮入倫理化的寫作泥淖中去。
《漸行漸遠的日子》、《逆向》以及《一場大雪》、《秋末,冬初》等近作顯然是詩人的精神自足和帶有強烈的時間性體驗的個體記憶。其知性的文字和細膩的抒寫方式融為一體,在那些常見又易被忽略的喧鬧地帶和生活暗角處,她不斷發(fā)現(xiàn)了那些不遠處的強大陰影以及不可操控的命運沙盤——“你暴露了體內想挽留住舊日時光”。而《吉米教育史》在我看來就是詩人的精神成長履歷的自白書,“教育史”顯然形成了一個成長的黑洞,這里幾乎可以吸納一切。巨大的歷史向心力和不容質疑的時代倫理以及慣性向前的現(xiàn)代性沖動所形成的“教育史”該是怎樣的觸目驚心又欷歔感懷?
這是一個于無可名狀的怪異時代持有安靜的“偏見”和知性“鐘擺”的寫作者和生活者——“那些不同的消失每時都在發(fā)生/枕木游在運河里,莊嚴而渺茫/星光坐在靜物上,明亮又虛無”。
(作者單位: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