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4年度陜西省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成果之一
【摘 要】 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學為例,剖析了高校學風建設的現(xiàn)狀、問題與原因,提出了優(yōu)化學風建設的有效方式:優(yōu)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優(yōu)化教學方式,改善教學效果;優(yōu)化教育思想,促進學風建設;優(yōu)化文化結構,完善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 西北政法大學;學風建設;現(xiàn)狀;問題;原因;優(yōu)化方式
學風建設是高校檢驗知識傳授效果、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育方針落實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根本任務,[1]這一根本任務落實在高校建設中,就需要以學風建設為突破口,深化高校內在結構,提升教育質量。為準確了解當前高校學風建設現(xiàn)狀與相關問題,并為今后相關工作的開展尋求突破口,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和研究。
一、調查內容和方法
學風建設關乎高校教育目標與育人理念的實現(xiàn),它既全方位的展現(xiàn)出學生的學習效果與精神狀態(tài),也能夠有效地檢驗出高校管理與教學的實際水平。此次問卷調查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學生展開,力圖保證問卷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0份,收回且有效的問卷為1781份,有效問卷占總問卷的比例達89.05%。此次調查在不同的院系、專業(yè)、年級中進行,涉及全校各個院系的一、二、三年級學生,其中男生占調查人群的40%,女生占60%,一、二、三,三個年級所占的百分比分別為46.94%、31.78%、21.28%,調查人群的性別、年級等方面符合本校的基本情況。同時,調查的內容涉及了學習目的、學習現(xiàn)狀、考風考紀、課堂紀律、宿舍文化、日常生活等六大板塊。應該說,此次調查能夠較真實的反映出本校的學風現(xiàn)狀。
二、調查結果分析
1、西北政法大學學風建設現(xiàn)狀
(1)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態(tài)較好。在學生課后學習時間的利用上,大一學生中的84.5%,大二學生中的83.22%,大三學生中的97.10%每天的學習時間均超過了1—2個小時,在全部人群中,有31.70%和20.60%的學生學習時間分別超過了2—4小時和4個小時,表現(xiàn)出大多數(shù)學生對學習投入了一定的時間精力;在課堂中,有88.30%的學生會投入占課堂一半以上的時間來認真聽課或做筆記,分別有41.50%和38.90%的學生會經(jīng)常或偶爾去圖書館、自習室看書學習;有97.40%的學生對于自身成績有超過中等水平的要求,有62.30%的學生在課余時間會投入學習中。
(2)端正的學習理念。有86.10%的學生珍惜當前教育機會,并有55%的同學能夠正視現(xiàn)有就業(yè)形勢,并以積極態(tài)度來應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分別有占大一人數(shù)的55%、大二人數(shù)的46%和大三人數(shù)的58%的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有短期規(guī)劃,各年級另分別有32%、42%、39%的同學制定有長遠規(guī)劃來發(fā)展和完善自己;有75.40%的同學會把學習的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專業(yè)上,有占61.30%的學生表示能夠反思自身學習缺陷并改正,有35.30%的學生經(jīng)常與同學交流課程問題和方法;有86.10%的學生表示珍惜當前學習機會;有68.70%的學生認為考試作弊對不作弊的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行為。
(3)多元的學習風貌。與傳統(tǒng)的學習觀念相比,西北政法學生的學習風貌呈現(xiàn)出越來越明顯的時代特征。學習的目的更加明確,在學習動機的考察中,有60.20%的學生希望通過學習在未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70.70%的同學在大二開始準備英語四級,有62%的學生使用網(wǎng)絡來了解社會熱點;在“你最希望通過大學教育收獲什么”的多項新選擇中,有50.80%、70.80%和57.80%的學生分別選擇了“較強的自學能力”、“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夠很好的適應社會”、“牢固的專業(yè)知識,順利畢業(yè)”等三個選項,從中可知,學生的學習目標與自身能力、社會實踐的契合程度更高了。從學生對課程設置方面的質疑來看,學生增強了對實踐技能的關注,希望了解到專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知識前沿。
2、西北政法大學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學風是積極向上的,學生能夠投入較多的精力在學習上,同時增加了對實踐技能的關注。但是,通過此次問卷調查,也發(fā)現(xiàn)了學風建設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1)自控能力較差。許多學生進入到大學生活后,逐漸放松了對自身學習的控制,在“平常的課余時間你都做了什么”的多項選擇中,有20%、49.40%、51.30%和14.10%的學生分別選擇了“兼職”、“運動”、“玩游戲或睡覺”、“談戀愛”等選項,表現(xiàn)出有過多注意力被分散到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中;在“使用網(wǎng)絡的用途”的多項選擇考察中,有60.40%的學生選擇了影音和游戲;在關于晨讀活動的問卷調查中,三個年級綜合有39%的學生偶爾參加晨讀活動,并且有41%的學生認為晨讀沒有意義,與之相對認為有意義的學生有45.60%,關于晨讀的這幾個選項凸顯了學生對學校這一安排的復雜心理,有較多學生并未認清這一安排的合理性。
(2)考風問題嚴重。在關于周圍學生作弊現(xiàn)象的考察中,在大一、大二、大三分別有35%、46%和51%的學生認為作弊現(xiàn)象在我校各類考試中表現(xiàn)嚴重,有38.80%的學生偶爾參加作弊,有46.2%的學生有過幫助別人作弊的行為。尤為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有83.50%的學生認為幫助他人作弊的做法是可取的,有48%的同學以“礙于面子不好拒絕”為由參與作弊,還有31.7%的學生以“互相幫助”的方式參與作弊。事實上,學生普遍認識到作弊行為對自身學習和公平正義的損害,認識到大學生作弊對個人心理與學習效果的影響,但是出于對“掛科”的擔憂和獲取好成績的需要促使其選擇以作弊的方式參與考試。
(3)課堂紀律散漫。對于學生中存在的“逃課現(xiàn)象”,有21%的學生表示贊同,另有18%的學生表示反對。在逃課后,學生的心理反應集中在“淡定,大學逃課正?!保?3.2%)和“無奈,真的有其它事非做不可”(37.7%)這兩個選項上;在逃課原因的選擇上,有56.4%的學生出于“個人興趣,不喜歡這個課,喜歡做其他事”,同時有25.2%的學生考慮到“教學設備不全,教師水平低,教學質量差”而選擇逃課;在逃課后,學生所從事的主要活動也集中在“參與學生社團”、“兼職、實習”、“吃喝玩樂睡”等方面,并未給予學習以充分的重視,學生對學校課程的認同感不夠強。
(4)生活作風懶散。有34.3%的學生認為宿舍自習“勞逸結合不好,干擾因素太多,容易分心”,17.2%的學生認為在宿舍學習效率低下;有54.5%的學生晚上在宿舍的活動是“上網(wǎng),和同學聊天”,26.6%的學生主要是睡覺,這兩項的比率都相對高于在宿舍看書、學習的比率;有28.7%的學生在熄燈后會選擇用手機看小說、聊微信,26.9%的學生躺床上和同學聊天;針對“晚上幾點睡覺”這一問題,雖然有49%的學生選擇在12點熄燈后就睡覺,但是仍分別有“19.5%”、“6.3%”、“20.4%”的學生會選擇“凌晨一點”、“凌晨兩點”和“沒有規(guī)律”等選項,表現(xiàn)出在安排作息時間上缺乏科學性。
3、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
(1)社會風氣的庸俗化。學生的培養(yǎng)離不開當前社會的總體環(huán)境。當前社會的不良風氣,特別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風氣以及網(wǎng)絡上所混雜的各種錯誤觀念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了極大地沖擊,“讀書無用論”、“找關系論”促發(fā)下的“改成績”、“消除作弊”等社會不良習氣廣泛影響了學生的行為方式、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理念,這些習氣對于西北政法大學的學風產(chǎn)生了極壞的影響,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性。同時,社會習氣的負面效應還表現(xiàn)在學生“以錯為對”、“以丑為美”,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放縱自我、迷失自我。
(2)價值取向的功利化。誠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樣,當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社會需求促使學生增加了社會技能實踐的訴求,但是這些社會壓力也使學生對學校所設置的相關課程進行了有選擇性的學習,放棄了某些注重提升個人精神素養(yǎng)的課程。在這一方面,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各種資格證的考試上,而忽略了本專業(yè)、思想政治課和選修課等課程,普遍出現(xiàn)了較為浮躁的學習心態(tài)。對專業(yè)的實質內核以及課程安排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缺乏相應的了解。
(3)心理狀態(tài)的“幼稚化”?,F(xiàn)今許多學生來自于環(huán)境較為優(yōu)越的家庭,大多自立、自主的能力較差,長期不能適應高校相對獨立自主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在他們身上普遍存在著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的缺陷,奢望學習、生活沒有難度和壓力,缺乏刻苦學習的動力,沾染上了“投機取巧”的社會習氣,不愿以自身艱苦的努力和付出來換取成績,只愿意以作弊、找關系等惡劣行徑來換取成績,缺乏作為一名高校學生的應有素質。
(4)教師教學的“懶散化”。在此次問卷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存在有學生對相關教師授課方式和態(tài)度不認同的現(xiàn)象。部分教師并未對教學內容傾注較多的精力,致使其對課堂內容、授課方式缺乏足夠的研究和思考。有部分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對重點難點問題講不透,使得學生對課程學習感到厭倦,產(chǎn)生了對學校和教師的反感情緒,進一步使其偏離了學校正常的學習環(huán)境,沉溺于玩游戲、參加兼職、談戀愛等活動。有極個別教師對學生缺乏管理,任由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散漫生活。
(5)管理工作的“分散化”。學校在學風建設的過程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上述問題的出現(xiàn)表明了在某些具體舉措上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從管理方面考慮,學校在這方面的管控略顯分散:學院輔導員、教師以及其他管理人員各自行事,對學生培養(yǎng)缺乏統(tǒng)一認識,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學院的活動開展、學校的工作要求這三個方面存在著偏差,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難度。就高校建設而言,學風建設屬于高校建設的核心部分,需要高校學工系統(tǒng)、教學教務部門、院校團委組織形成合力,構建長效機制,加大管理力度。
三、優(yōu)化學風建設的有效方式
綜合此次問卷調查的內容與學校發(fā)展的現(xiàn)狀,需要從戰(zhàn)略的高度重視和加強學風建設,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調動學校的各項資源,努力探索新時代下改善學風建設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1、優(yōu)化管理理念,以管理水平提高促進學風建設
高校管理理念與方式的科學化、合理化水平直接決定著學風建設的有效性、長期性。高校需要針對不同部門、不同受眾在教學教務、學生活動、管理考核、監(jiān)督評價等多個方面制定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的方針政策與相關機制。對學校管理部門而言,必須深入學校與學生發(fā)展實際,加強對包括學生處、團委、后勤處、保衛(wèi)處等學生管理服務部門的管理和監(jiān)督,增強各部門在學風建設方面的認知度與認同感,健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長效機制,[2]將學校各部門、學院、行政管理人員共同納入到服務學風建設的大局中來;在學生管理人員的日常事務中,在獎助學貸方面加大對學生學業(yè)成績、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和促進,加強對學生學風、考風的教育引導,杜絕考試作弊、網(wǎng)癮、曠課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
2、優(yōu)化教學方式,以教學效果改善促進學風建設
教師作為“授業(yè)傳道解惑者”,對大學生在人格培養(yǎng)、價值觀形成、學習能力提高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教師需要緊密結合教育方針與育人理念,強化育人功能,在學術內容、科學研究、教學效果方面進行提高與創(chuàng)新,有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與分辨能力,提高學生的出勤率與聽課度;教師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將自身的學術能力與道德素養(yǎng)傳遞給學生,堅持愛崗敬業(yè),嚴謹治學的職業(yè)操守,端正教學態(tài)度,杜絕收受學生饋贈、不備課、不講課等違反教師職業(yè)規(guī)定的行為,嚴肅課堂秩序、考試秩序、師生關系;同時樹立起“傳授正確知識,塑造健康人格,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正確理念,將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與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盵3]
3、優(yōu)化教育思想,以教育思想提升促進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的內涵是豐富的,它對形成合理健康的教風、校風也發(fā)揮著重要影響。就高校學風建設而言,具體的舉措是外在“骨架”,其內在精神必須做出轉變:(1)樹立正確的發(fā)展觀,大學之“大”,不僅僅只是外在規(guī)模的擴大,更在于其學科結構的完善,育人理念的合理,科研精神的塑造,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高校需要改變現(xiàn)有的急功近利追求學生數(shù)量、校園規(guī)模、論文成果等方面的視角,將“以生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2)樹立正確的教學觀,部分高校重理論而輕實踐,相反情況也普遍存在。高校需要將理論緊密聯(lián)系實際,注重不同學科的內在特點,提升學生的理論功底與實踐能力;(3)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高校應根據(jù)自身學科特點、學校定位、區(qū)域優(yōu)勢,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注重不同學生的差異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科學治?!?,避免“流水線”、“產(chǎn)業(yè)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
4、優(yōu)化文化結構,以校園文化完善促進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依賴于學校各方面舉措的顯性效用,同樣也需要校園文化這種隱性因素的作用。學校應基于自身定位,在校園文化方面進行改進:(1)在學生活動方面提供思想引導,以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合理健康的人生觀念、和諧共生的發(fā)展要求等目標培養(yǎng)學生、管理學生、引導學生,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思想道德、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的科學性、正確性;(2)在學生活動中提供物質支持,為學生開展相關活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志愿服務工作、社會實踐工作,將學生的專業(yè)學習、人生旨趣轉化為對社會發(fā)展、人民服務的有益事業(yè)上去;(3)在學生活動中提供管理服務,發(fā)揮學生處、團委、輔導員、班主任、學生班干部的管理服務作用,通過學術交流、學科競賽、學生社團、輿論傳媒等多個平臺開展多種角度的學風建設工作,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6.html.2014.11.20.
[2]周賢君.高校學風建設的制度思考與對策[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66.
[3]張艷華,荊雪.內蒙古東部區(qū)高校學風建設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254.
【作者簡介】
李偉弟(1988-)男,漢族,陜西商洛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