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禮縣博物館,甘肅禮縣742200)
嘉陵江名源探析
張 偉
(禮縣博物館,甘肅禮縣742200)
嘉陵江名稱源于位處今隴南市禮縣東部的早秦嘉陵,發(fā)源于嶓冢山(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qū)齊壽山)的今西漢水為古嘉陵江,而今嘉陵江形成約在隋唐時期,其江名為古嘉陵江即今西漢水名稱的位移。
早秦史;西漢水;嘉陵江
嘉陵江為長江上游一條著名的支流,其源向為史地學(xué)者所關(guān)注,歧說頗多,或曰陜西西秦嶺的黃牛鋪,或曰甘肅碌曲縣郎木寺鎮(zhèn)的曲哈爾登泉水群,或曰四川納摩大峽谷,或曰甘肅天水秦州區(qū)齊壽山。但仔細分析,上述各說均重于發(fā)源地,而未關(guān)注甚至忽略嘉陵江名源及流變,失于文化學(xué)意義。筆者以為,古嘉陵江即今西漢水,其名源于早秦“嘉陵”。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十九年……趙公子嘉率其宗數(shù)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史記·趙世家》:“太史公曰……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p>
秦滅代,代王嘉被秦所虜,其下落史籍未作交代。但唐人所撰《元和姓篡》記載:“嘉子公輔主西戎,居隴西郡天水西縣?!彼稳怂搿锻ㄖ尽な献迓浴吩疲骸扒夭⒋辜巫庸o主西戎,世居天水?!蓖瑸樗稳怂幍摹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吩疲骸埃ù酰┙涤谇兀厥辜巫庸o主西戎。西戎懷之,號曰趙王,世居隴西天水西縣?!庇纱丝芍?,代王嘉降秦后,秦命嘉的兒子公輔主政西戎事務(wù),從此,公輔“世居隴西天水西縣”。
這里有必要對“天水”一名略加討論。
所謂“天水”,是早期秦人對發(fā)源于祖邑之地“漢水”的美稱,后轉(zhuǎn)化成為了地名。上世紀(jì)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今西漢水上游的禮縣永興鎮(zhèn)蒙張村、文家村,祁山鎮(zhèn)祁山村和鹽官鎮(zhèn)附近,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四個有“天水”字樣銘文的秦青銅鼎,可惜兩個已經(jīng)外流,尚有一個收藏在禮縣博物館,另一個收藏在禮縣民間。收藏在禮縣博物館的秦鼎器高22.5厘米,口徑22厘米,重4.5公斤,蓋、腹各刻“天水家馬鼎容三斗并重十九斤”字樣,出土于蒙張村;收藏在民間的秦鼎器高17.5厘米,口徑14厘米,蓋表鑄“天水家馬鼎容三斗并重十斤”字樣,出土于文家村;流失的一個秦鼎上刻有“天水人家”字樣。另外,1990年在西漢水上游支流峁水河谷的禮縣紅河鎮(zhèn)草壩村出土一通宋代南山妙勝廨院碑,該碑碑文云:“秦州南山妙勝院,敕額古跡,唐貞觀二十三年賜額昭玄院、天水湖?!辈⒂涊d,宋太祖建隆元年賜敕改“昭玄院”為“妙勝院”,改“天水湖”為“天水池”。又云:“南山妙勝廨院在天水縣茆谷城,有常住土田。”妙勝廨院故址即在“峁谷”草壩村,也就是說,“昭玄院”或“妙勝院”、“天水湖”或“天水池”,即在峁谷。峁谷距“天水家馬鼎”或“天水人家鼎”的出土地直線距離不足20公里,均在西漢水上游地區(qū),說明在秦漢直至唐宋的漫長歷史時期內(nèi),西漢水上游地區(qū)一直稱“天水”。
上文引述文字中,所謂“西戎”,即嬴秦早期活動地域“西垂”諸族;所謂“西縣”,即漢西縣,《書·堯典》作“西”,《史記》作“西垂”,在今甘肅禮縣東境,為嬴秦早期都邑所在地;所謂“天水”,如上所述,即古天水地域,亦即今西漢水上游地區(qū)。如此,則西縣=西垂=天水=西戎之地=西漢水上游地區(qū)。
公輔在古天水亦即西縣主政西戎有方,受到西戎人的擁戴,被尊稱為“趙王”。公輔為趙人后裔,而秦趙同祖,可以看出,公輔之主西戎,是秦王室的刻意安排,應(yīng)負有特殊使命。那么,公輔的特殊使命是什么呢?祝中熹先生云:“因為有這層族源關(guān)系,故秦王室讓公子嘉一族遷到隴右去‘主西戎’,并且居于西縣。這決不單純是三代政治、軍事斗爭中盛行的‘廢父興子’傳統(tǒng)的遺風(fēng),也是一種經(jīng)過周密考慮的政治倫理安排,反映了秦王室對其祖邑、祖塋的重視。公子嘉一族到西縣去,無疑肩負著衛(wèi)護、看守嬴姓先祖故都和陵墓的任務(wù),并主持定期的祭祀,因為該地宗廟里祭祀的是秦、趙共同的遠祖。”①
祝先生之論甚確。上世紀(jì)90年代在禮縣大堡子山發(fā)現(xiàn)的秦公西垂陵區(qū)說明嬴秦祖塋就在今禮縣東部的西漢水上游地區(qū),同時期發(fā)現(xiàn)的禮縣圓頂山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秦貴族墓說明秦人東遷后直至戰(zhàn)國末頁,在西漢水上游地區(qū)還留有大量留守人員,無疑,這些留守人員的任務(wù)就是“衛(wèi)護、看守嬴姓先祖故都和陵墓”。從史籍所透露的信息看,戰(zhàn)國末期及以后,秦人在西垂地區(qū)的留守人員非“主西戎”的公輔一族莫屬。
民國時期,在禮縣東部的紅河鎮(zhèn)王家東臺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秦公簋,上有銘文105字,又有秦漢間鑿“西元器”字樣,郭沫若斷為秦景公時器。②“西”為漢西縣,即今西漢水上游地區(qū);“元器”,神器,亦即宗廟之器。本世紀(jì)初,在禮縣鸞亭山發(fā)現(xiàn)了春秋時期延續(xù)至漢代的祭天遺址,學(xué)界普遍認為是秦襄公所立“西畤”③遺址。從延續(xù)時間看,作為秦宗廟遺物的秦公簋和作為秦祭天(同時祭祖)壇的西畤至漢代尚在使用,說明西垂地區(qū)在一個相當(dāng)長的歷史時段內(nèi)一直保存著秦人的宗廟祭統(tǒng)。話說回來,按宗法制之余緒,公輔一支公子嘉的后裔,“必然尊嘉為宗主,嘉之名也必顯聞于當(dāng)?shù)亍跫我蛔羼v守秦之故都,并主持秦先祖陵墓的祭祀,后世遂稱該陵區(qū)為‘嘉陵’?;蚋苯拥?,人們把原代王嘉的陵墓稱為‘嘉陵’……”④
西漢水發(fā)源于嶓冢山(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齊壽山),流經(jīng)隴南市禮縣、西和縣、成縣、康縣,于陜西略陽入今嘉陵江。然而,有趣的是,如今流入嘉陵江的西漢水古名卻為嘉陵江,而今天的嘉陵江在西漢水稱嘉陵江的時期還尚未形成。
《水經(jīng)注·漾水》云:“漢水⑤又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
《通典·州郡四》“秦州”下云:“嶓冢山,西漢水所出,今經(jīng)嘉陵曰嘉陵江?!?/p>
《元和郡縣圖志》“綿谷縣”條下云:“西漢水,一名嘉陵水。”
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漢中志》“東西漢水辨”條云:“漾水自今甘南南流入川,至重慶入江,古有嘉陵水、武都水、羌水、閬水、巴水、渝水等異名。”又在“漢沔通津辨”條云:“漾水即西漢水,自有人類,即已為嘉陵江源矣?!?/p>
由上述引文可知,西漢水魏晉時期稱嘉陵水,至唐代中葉改稱嘉陵江。
唐代以前,與“嘉陵”有關(guān)的地名均在今西漢水流域。
康熙二十七年《鞏昌府志》“禮縣”下云:“郡東南一村落耳……秦曰天嘉,漢為漢陽……”
乾隆二十九年《直隸秦州新志》“禮縣”下云:“禮縣……秦置縣曰天嘉?!?/p>
《鞏昌府志·古跡》:“天嘉古郡,在今禮縣東四十里,秦武公所置?!?/p>
由以上引文可知,秦漢時期在今禮縣東部亦即西漢水上游有個叫“天嘉”的地方,是禮縣境最早行政建制的治所。恰恰“天水”、“嘉陵”位處同一區(qū)域,如果將兩者合稱,則為“天水嘉陵”,簡稱為“天嘉”,與史籍記載和當(dāng)?shù)貙嶋H相符。
再看典籍記載。
《前漢書·地理志》:“武都郡……縣九:武都、上祿、故道、河池、平樂道、沮、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p>
漢代的武都郡治在今甘肅西和縣洛峪,其所屬嘉陵道必距之不會太遠。
《水經(jīng)注·漾水》:“漢水又西經(jīng)蘭倉城南,又南,右會兩溪,俱出西山,東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漢水又東南得北谷水,又東南得武街水,又東南得倉谷水,右三水并出西溪,東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經(jīng)瞿堆西又屈經(jīng)瞿堆南。”
曾主編《禮縣志》的何德未先生對《水經(jīng)注·西漢水》的記載做過認真的實地考察,他認為,蘭倉城位于今禮縣城至石橋鎮(zhèn)之間;右會的兩溪為谷峪河和瑤峪河;嘉陵道治在禮縣江口至雷壩臨近西漢水之地,疑在龍林,今禮縣江口以下為其轄地;瞿堆即今西和南名勝仇池山。⑥何德未先生的考察是可信的。部分學(xué)者也認為嘉陵道治在今禮縣南部、西和縣西部一帶,與何先生的考察結(jié)論基本相符。如果以天嘉、嘉陵道治作為參照,完全可以證實,古嘉陵江徑流河道恰恰為今西漢水徑流河道。由此說明,今西漢水即古嘉陵江無疑。
查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今嘉陵江形成較晚。隋代始有故道水,發(fā)源于散關(guān)(今陜西寶雞境),經(jīng)河池郡(今甘肅徽縣境),在長舉(今陜西略陽境)、順政(今陜西略陽境)間匯于西漢水;唐代故道水經(jīng)鳳州(今陜西鳳縣境),在興州(今陜西略陽境)以西與西漢水合流為嘉陵江;北宋時,原故道水上游稱固道水,中游以下稱嘉陵江,在興州(今陜西略陽境)以北納西漢水;南宋時,仍以西漢水為嘉陵江上游,元代才明確將與西漢水合流的原故道水整條河流叫嘉陵江。也就是說,今嘉陵江之得“嘉陵”名,距今只有700余年,比西漢水之至晚在戰(zhàn)國已稱嘉陵江遲1500年左右。祝中熹先生在為田佐著《話說西漢水》所作的序言云:“嘉陵江并非自古就有的,它大致濫觴于東漢后期,魏晉時代仍存在時通時斷的現(xiàn)象,完全形成約在隋唐時代。至北宋《元豐九域志》,才首次將故道水與西漢水合流后南行入川的水流名之為嘉陵江,而且水名就源自西漢水所經(jīng)流的‘嘉陵’?!雹叽苏f較確切。
《中國歷史地圖集》并有關(guān)歷史典籍告訴我們,今嘉陵江原名故道水,⑧今名為古嘉陵江亦即西漢水名稱的位移,其最終形成年代當(dāng)在元代。
嘉陵江名源于秦嘉陵,今西漢水為古嘉陵江,發(fā)源于隴南市禮縣東北部的齊壽山(古嶓冢山)。今嘉陵江河流形成較晚,宋代西漢水與故道水合流后稱作嘉陵江,后故道水名湮沒,連同與西漢水合流在內(nèi)的河段統(tǒng)稱嘉陵江,西漢水反而成了新嘉陵江上游的一條支流。
[注釋]
①④祝中熹:《早期秦史·都邑篇》,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②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大東書局1931年石印手稿本。
③《史記·秦本紀(jì)》:“(秦)襄公于是始國……祠上帝西畤?!薄妒T侯年表》:“(秦襄公)八年,初立西畤,祠白帝?!薄斗舛U書》:“(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⑤《水經(jīng)注》中,西漢水也稱漢水。
⑥何德未主編:《禮縣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⑦田佐:《話說西漢水·序》,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7年版。
⑧亦可參閱馬建營著《秦西垂史地考述·“嘉陵”源流考》:“今嘉陵江初稱故道水,始名唐代?!?/p>
K928.42
A
1005-3115(2015)20-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