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
摘要: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是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項目與分布情況,研究政府、文化部門、學者對非遺的保護所取得的成果。提出甘孜州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對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關鍵詞:甘孜州 ?音樂 ?遺產 ?保護 ?現(xiàn)狀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康巴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格薩爾王的故里、嘉絨文化中心、茶馬古道中樞、康定情歌的故鄉(xiāng),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甘孜州也是中國第二大藏區(qū),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00余項。其中,國家級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目,國家級舞蹈類3項,國家級傳統(tǒng)戲劇類3項,省級民間音樂、舞蹈類55項,傳統(tǒng)戲劇8項,是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地區(qū)。根據(jù)《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fā)〔2005〕42號)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甘孜州也于2013年8月1日執(zhí)行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充分發(fā)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
一、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
(一)遺產的地理位置及分布狀況
甘孜州面積有15.3萬平方公里,約占整個四川面積的三分之一,處在青藏高原的東南緣。本土藏族人口占78.4%,漢族、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25個民族,均以大范圍聚居與小范圍雜居的形式,分布在全州。甘孜州1市與17縣中,由于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交通仍然不便利。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極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利的康定、九龍、甘孜、巴塘、德格、色達、道孚等地區(qū)。
(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
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有第一批申報國家級非遺產項目的巴塘弦子、瑪達咪山歌和川西藏族山歌。第二批申報成功的甘孜州得榮學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增加的甘孜鍋莊、馬奈鍋莊。傳統(tǒng)戲劇包含有德格格薩爾藏戲、巴塘藏戲、色達藏戲。省級項目中,甘孜有頂毪衫歌、康定溜溜調、扎壩嘛呢舞、熱巴舞、甘孜踢踏、真達鍋莊、木雅鍋莊、丹巴阿克日翁(兔兒鍋莊)、鄉(xiāng)城恰熱(瘋裝鍋莊)、新龍鍋莊、德格卓且、嵐安鍋莊、理塘鍋莊、木雅藏戲、理塘藏戲,以及甘孜州色達文化旅游局申報的骨笛。
二、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
(一)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績
1.《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的發(fā)布和實施
2013年,甘孜州通過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標志著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也充分體現(xiàn)了甘孜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和支持。該條例是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性文件,為保護的規(guī)劃實施等做了詳盡的指導。比如擬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立非遺檔案與數(shù)據(jù)庫,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等方式,準確采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項目名錄》,對瀕危遺產進行重點保護。該條例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如:民俗、傳統(tǒng)手工藝、傳統(tǒng)民間醫(yī)藥,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同時,條例對保護內容、經費支持、科研、保護團體等方面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2.甘孜州采取多樣的形式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甘孜州政府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且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甘孜州各市、縣均設有文化局、文化館,部分地區(qū)設置有非遺傳習所。州各級政府部門在非遺項目申報,認定非遺項目傳承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占據(jù)比重大。同時,甘孜州還打造藏彝走廊民歌大賽、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片等活動,加大了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活動。尤其是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設立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展示、開發(fā)、利用的平臺。2009年5月1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是本地優(yōu)秀文化展示的重要平臺。坐落在跑馬山腳的博物館共三層,第一、二層分別陳列藏民族服飾、農耕系列、唐卡藝術、經版印刷、藏醫(yī)藥類,展廳的三層為民族歌舞視聽大廳,參觀人員能在博物館里感受到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時,這也是非遺重要的保護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成與投入使用,詮釋了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項目,也意味著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了博物館保護的模式。
除此以外,甘孜州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以拓寬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的途徑。甘孜州分別在2012年和2013年期間,與西南民族大學、中國音樂學院簽署協(xié)議,甘孜州將為西南民族大學提供研發(fā)基地及教育培訓實踐基地等支持,而西南民大方面將則為對方提供培養(yǎng)、培訓各類相關人才,中國音樂學院與甘孜州共同建設民族音樂研究教學實踐基地。同時,甘孜州本土民族高校也專門設立了康巴歌舞音樂研究所,康巴文獻館等機構,力圖在加強非物質文化學術研究的同時,能夠為藏區(qū)培養(yǎng)后備隊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人才支撐平臺。
3.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的學術研究成果
甘孜州學者們對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極為重視,在涌現(xiàn)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的同時,逐步形成了一批對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頗有研究的專家和學術研究團隊。
楊嘉銘、林俊華、趙勇是其中的杰出的代表。楊嘉銘在《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的亮點—兼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幾個常識性概念》一文中,對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提出寶貴的指導。林俊華主要從事四川藏區(qū)歷史、文化、音樂研究,其主持多項省部級課題并獲獎。其中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康巴藏族民間歌舞藝術的調查與研究》,對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采錄、整理詳盡,同時對遺產的保護,也起到重要作用。趙勇主持多項省部級課題,其發(fā)表的《甘孜州音樂舞蹈類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述略》《川西藏族民歌類型及特征述略在遺產的特點》等均對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除此之外,彭紹文、蔡川、王博等研究人員,開始對當?shù)氐膬?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初步研究,涌現(xiàn)部分研究成果,如:《甘孜藏區(qū)不同鍋莊藝術風格異同研究》《川西康巴高原的明珠——“新龍鍋莊”述略》《民族高校傳承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文化遺產優(yōu)勢述略》《民族院校音樂欣賞教學啟示——保護、傳承與發(fā)展甘孜藏族自治州原生態(tài)音樂藝術》等。
(二)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即使甘孜州政府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還有許多的難題。
1.生活與勞作方式的改變使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傳承的土壤變質
在甘孜州調研與采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即使身處在高原地區(qū)的人們受到信息、交通等問題的阻撓,也擋不住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對當?shù)厣盍曀着c勞作方式的沖擊。往內地與城市遷徙,是大趨勢。除去老人們熟知當?shù)貍鹘y(tǒng)的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外,青年一代,普遍不會演唱與表演,更談不上對遺產的保護。
2.母語環(huán)境及文化的缺失與傳承人老齡化增加了保護和傳承的難度
甘孜藏區(qū)母語環(huán)境有其特殊性。州內有接近十種獨立的語言,大多具有唯一性。多數(shù)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民歌,都具有母語文化特點,在音樂文化保護的同時,因為母語文化的消逝,音樂文化保護也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如國家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瑪達咪山歌由納木日語歌唱,但其主要傳承地甘孜州九龍縣子耳鄉(xiāng)會說納木日語言的不足30人。這意味著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真正能夠參與的人數(shù),在全國僅僅幾十人。母語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將是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大難題。同時,在年齡結構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面臨著較大的挑戰(zhàn),絕大部分傳承人均為老者,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人亡藝絕的尷尬境地。
3.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缺乏專業(yè)類人才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對人才的專業(yè)性有較高的要求。目前,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音樂作為職業(yè)的極少,能夠完成文字記錄、整理、采錄等的傳承人更是微乎其微。部分國家認定的傳承人除在非遺傳習所教習,接受研究人員、文化部分采錄演唱或者展示,其余時間主要務農或者經商,沒有成為專職人員。傳承人在的文化水平和音樂素養(yǎng)極度缺乏,也缺乏這方面的培訓。
同時,甘孜州各地方政府、文化部門專業(yè)人才相對匱乏,部分文化部門,幾乎沒有正規(guī)軍,主要從舞蹈、歌唱者中吸納,提拔部分文藝干部,缺乏音樂專業(yè)人才,更缺乏音樂類非遺保護專家。因此,如何解決傳承和保護的人才缺口,提高傳承和保護的意識,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又一個重大課題。
四、結語
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傳承和保護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也面臨著各種困難。為了更好地保護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各部門需要更多的思考,不僅僅是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更重要的是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憾保護的實施程度。本土高校則可以在加強傳承人和學生的保護意識培訓,進一步開發(fā)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和教材等方面投入更大的力度。隨著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及其努力,甘孜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必然能夠邁向新的臺階。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1年度四川省“高校教育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川教函【2011】659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嘉銘.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的亮點——兼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幾個常識性概念[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