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與勤工助學的相關研究
劉迪 楊艷杰 徐娟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摘要]隨著高校的擴招和收費制度的改革,貧困生的數(shù)量日益增多,他們不僅面臨著經(jīng)濟和生活的壓力,而且也產(chǎn)生了一系列心理問題。而自我效能感研究為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調查研究表明大學貧困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勤工儉學存在關系,勤工儉學有利于提高貧困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高校的貧困生心理輔導教育,應通過加強貧困生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積極因素來促進其心理健康,以使其真正走出“困境”。
[關鍵詞]貧困生;自我效能感;勤工儉學;心理健康
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因為貧困引發(fā)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他們的行為也口趨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隨著高校的擴招和收費制度的改革,貧困生的數(shù)量日益增多,他們不僅面臨著經(jīng)濟和生活的壓力,而且也產(chǎn)生了一系列心理問題,如沮喪,孤獨和情緒敏感,少社交活動,對他人不信任,感到被他人拒絕,也會降低處理壓力的能力等”。本研究希望通過對貧困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了解,分析貧困大學生目前的自我效能感的特點,并重點分析討論其與勤工助學活動的關系,進而為貧困大學生重新認識和評價自我提供指導,為高校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實證依據(jù),為社會對貧困大學生不良狀況的改善提供參考。
(一)自卑
自卑是高校貧困生中較突出的心理問題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高校貧困生大都來自邊遠貧困地區(qū),家境貧寒。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條件相對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他們發(fā)覺自己在經(jīng)濟、知識技能等許多方面與其他同學相比差距懸殊,遂有自慚形穢之感,愈加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久而久之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心理。
(二)焦慮抑郁
由于家庭貧困,經(jīng)濟壓力很大,貧困生背負著沉重的思想負擔,經(jīng)常處于精神緊張、情緒煩躁的心境。有的為生活費用、學習費用、能力培養(yǎng)的落后而焦慮;有的為在同學交往中對自己的誤解或歧視、面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yè)”的就業(yè)機制所承受的巨大就業(yè)壓力而焦慮;有的對家人生活擔心和大學生活中的種種不適應而焦慮;有的為迫切希望改變貧困生活而焦慮。
(三)怨恨嫉妒
有些貧困生容易針對同班、同級乃至同校的一些經(jīng)濟條件以及其他方面優(yōu)越的同學產(chǎn)生強烈的嫉妒心理。
(四)虛榮依賴
部分貧困大學生由于不能正確對待自己所面臨的困難,采用各種手法偽裝自己、掩飾自己。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在生活中、學習中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們的真實情況極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應對不同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或面對新事物時的一種總體性的自信心,它與自我能力感同義。它通過個體的選擇過程思維過程動機過程和心身反應過程這四個中介來實現(xiàn)其主體作用。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能否成功達到某一標準的知覺,它涉及個體處理各種生活事件時的能力和方式,也與其它理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作為貧困生,經(jīng)濟上的窘迫是他們不愿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學憐憫和看不起的隱痛,出于自尊,貧困生容易導致自我保護,表現(xiàn)為偏執(zhí)和過激。對涉及到與自己相聯(lián)系的事情,總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和情感反應,處理問題偏執(zhí),易浮躁激動,與同學相處難以掌握分寸,給人一種難以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經(jīng)受失敗,當自己不能成功時,就會對別人的成功產(chǎn)生嫉妒心理。引發(fā)嫉妒的情況有三種:一是因不服氣而生嫉妒。貧困生自認為無論學習,還是智力、能力等條件并不比富裕同學差,僅是因為出生在貧困地區(qū)或落后農村等自然原因,便不得不成為貧困生,低人一等,心里極不平衡。二是因羨慕而生嫉妒。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富裕同學的毫不猶豫,心安理得地享受,在貧困生看來是很奢侈的生活,這使得貧困生既羨慕又嫉妒。三是因不滿而生嫉妒。主要是富裕同學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貧困生,使其心生不滿,乃至于憎恨。
貧困生的家庭困境無法供其足夠的生活費和學費,使得貧困生的學習及生活沒有穩(wěn)定可靠的保證。為此,貧困生總處于焦灼不安的憂慮之中,一方面擔心怎樣解決不足的費用、家中欠債太多等等,而深感內疚和不安;另一方面,他們最大的愿望是以優(yōu)異的成績慰藉家人的辛苦勞作,但由于種種原因,成績欠佳,故而羞愧、自責、焦急、無所適從。
在很多的扶貧解困工作中,人們往往只注意物質扶貧,錯誤地認為,只要對貧困生多給予經(jīng)濟上的援助,那么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許多高校都將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yè)作為濟困助學的最終目的。這樣時間一長,就養(yǎng)成了部分貧困學子的依賴心理。這種依賴性的心理與他們先前所具有的那些“自強、自立”的精神產(chǎn)生了很大的矛盾和沖突,容易使他們成為“生活、學習、精神”上多重貧困的學生。
貧困生需要來自社會經(jīng)濟和精神的扶助,在接受幫助的同時,更應該積極采取自助方式,自強自立,通過一系列勤工儉學活動,增強自我效能感,學會自我維護。自我或自我效能問題是心理健康的根本問題,它在心理健康維護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為出發(fā)點和歸宿,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是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徑。
第一,正確地認識自我,確立合理的成績標準。個體應對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有較為客觀的認識,調整好適度的期望水平,現(xiàn)實結果與期望水平的比值決定了情緒反應的性質和強度。如果抱負水平偏低,固然可以輕而易舉地滿足期望,但是這樣的結果注定沒有多少強化力,無助于自信心、自尊心的滿足和提高,對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毫無意義,而且潛能的埋沒和壓抑,也會引發(fā)空虛、苦悶、無聊、彷徨。如果期望水平偏高,即使盡其所能,依然力不從心,只會讓失敗的結局損傷一個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難以體驗到成就感。因此在確立自己的期望水平時要注意從自己的智力狀況和自己所能付出的努力程度為調整目標。最后,將目標梯度化、體系化。
第二,為貧困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勤工儉學的機會。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自己與環(huán)境發(fā)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不是憑空做出的,而是以個體多次親身經(jīng)歷某一同類工作而獲得的直接經(jīng)驗為依據(jù)的。它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并且也是對個體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進行驗證的基本途徑。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體驗則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這就需要教師為貧困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勤工儉學機會,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通過成功地解決困難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特長,從自身的進步中獲得一種成就感,逐漸的積累,最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以提高其自信心。
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課題"醫(yī)學院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與勤工助學的相關研究"(12531419).
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