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艷紅
我校于2009年開始生本教育課堂教學探討,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對課堂教學進行再創(chuàng)造或重建,這樣的新課堂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動態(tài)過程,閃耀著理性的光輝,躍動著人性的魅力。
一、語文自身的豐富和美好,決定了它不能是城堡
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總是深入挖掘、分析教材,學生毫無興趣,教師也教得累不堪言。更重要的是,把最寶貴的語言文字的平臺閉塞化、破碎化和空洞化了,語文變成固守自身的城堡。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一改這樣的做法,使每一篇課文都變成學生多向學習的契機。以李瑞雪老師上的《西江月》為例。
1. 自主誦讀,感受《西江月》之音韻美。李老師以四年級該班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入新課,學生們吟誦得非常有激情,她順勢引入蘇軾的《西江月·頃在黃州》一詞,讓學生吟誦。
2. 話題交流,品味《西江月》之含蓄美。學生們就自己最想說的話題交流了自己的先學成果,然后展示匯報。學生存疑較多,質疑讓人驚喜,源自學生的釋疑也恰到好處。他們還交流了喜歡的詞句,對詞句的賞析也頗為精確到位。最后學生們走進了蘇軾的人生,走進了一個在宦海中幾遭打擊卻曠達淡泊、樂觀的靈魂深處,實現(xiàn)了跨越千年的對話。
3. 以讀引讀,賞析“月”之深邃美。李老師搭建了“了解蘇軾被貶黃州所作的詩詞”“蘇軾的月亮情結”以及“由此衍生的月詩”這三個新知識的腳手架。學生利用綜合實踐課分享了古人和自己對“月”的描寫與感悟。
二、改革要為創(chuàng)設通衢鋪平路面
1. 一年級大量識字。老師們摸索了一套生動、活潑、學生喜愛、效果明顯的識字方法,“家中自主識字、課堂游戲識字、課后閱讀識字”等多種方式交替進行。老師與學生一起玩擺字卡、對口號、身體語言、猜認生字、聽音點字、編字謎等游戲,課余也可以看到學生三五成群聚在宣傳欄、展板、牌匾下玩“找朋友”等認字游戲,興趣盎然。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達到2000個常用字,開始了暢通無阻的閱讀之旅。
2. 堅決改變分析語文的路線。在培訓課上,我出示一個優(yōu)秀老師的《秋天的懷念》七頁密密麻麻的教案,教案備得非常詳細,我們探討:課堂是否要一直代替學生思考?學生自己的體驗又是什么呢?隨后,我和老師們分享郭思樂教授說過的話:我們的教學要盡可能轉化為學生內心的活動,以此產生新的學習機制,實現(xiàn)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智慧的生成。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老師們減少了對教材的依賴,能放下知識點和考點,引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會。
3. 讓學生的閱讀熱潮帶動教師和家長的閱讀成長。現(xiàn)在,老師泡圖書館、購書的越來越多,案頭上,除了學生作業(yè),就是書籍,辦公室的話題也以交流讀書心得為主旋律。“鴻小大講堂”“悅讀分享會”“師生同讀一本書”“班級講堂”成了師生共同成長的陣地。家長們被自己的孩子帶動讀書的也越來越多。
三、引領與自成相結合,形成四通八達的通衢
1. 對相同主題文章的整合。第十冊第2課《送別詩五首》,內含《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別董大》《賦得古原草送別》,如果一首一首地教,要用五節(jié)課來完成,而整合后,僅用了兩節(jié)課時間,同樣收到了效果。第一節(jié):①師板書五首詩題目,請學生猜猜談什么主題(送別)。②放聲朗讀,注意每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③想象詩的畫面。④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驗,理解詩所傳達的信息。第二節(jié)課主要是群詩閱讀討論、匯報。
2. 單元內容的重新整合?!对⒀詢蓜t》包含兩個故事《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學完《亡羊補牢》后,教師可順帶教授課外同步閱讀中的《古代寓言兩則》和百花園中的寓言故事。這樣,只抓住一篇重點講,其他都作略讀,了解大概內容即可,最后展開一次寓言讀書會,并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目。
3. 文本與課外閱讀的整合。(1)以課文為基點,向整篇原著擴展。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學生讀《安徒生的童話》。(2)以文章的作者為起點,向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擴展。學了李白的《望天門山》,讓學生閱讀李白的其它詩。(3)以文本為基點,向同類題材擴展。學了《泊船瓜洲》后,讓學生閱讀一些描寫江南美景的詩。(4)以課文內容為基點,向其他作者、不同文本擴展。學了《月光曲》,展開討論,介紹《靜夜思》《琵琶行》《宿建德江》等,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從不同角度去贊美、描寫月光。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