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提問,讓他們通過質疑問難來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明白自己要學些什么,從而讓他們主動去學,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勤于提問、善于提問。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能力;培養(yǎng)
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會去創(chuàng)新。可見,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育教學研究中的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研究課題。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意識和敢問、樂問、善問的能力呢?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勤于提問、善于提問。
一、培養(yǎng)學生質疑興趣,激發(fā)學生提問
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如在教學《長江之歌》時,學生問:“這首詩的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這有什么作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了這是首尾呼應,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在教《煙臺的海》一課時,學生問:“作者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煙臺的海,而卻先寫冬天的海呢?”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認為冬天煙臺的海的景觀尤為獨特,是一道壯麗的風景線。
二、教給提問方法,培養(yǎng)學生會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師生互動”的原則,積極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提問,互相答問的習慣,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地將創(chuàng)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和能力。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倍獙W生會提問,那不是你讓他提問,給予和諧的氛圍就能做到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做教師的下一番工夫。當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fā)起來后,教師要因勢利導,根據(jù)自己平時對學生的了解,根據(jù)他們學習上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摸清他們的思維脈搏,給予有的放矢的指導。新的教科版教材不再有課前的預習提示。但我覺得對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剛剛進入段篇的教學,預習時還是有章可循的。于是我設計了指導學生預習的提綱。其中針對文章題目及整體結構我要求學生想一想“文章確定了一個什么樣的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全文寫誰(什么)干什么(怎么樣)的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在文章結構上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就可以循著這個提綱指引的方向去思考,找出疑問就不難了。
三、突破難點,培養(yǎng)學生有效提問
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游園不值》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是理解的重點,同時也是理解難點,它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讓學生聯(lián)系前兩句詩所提供的意境說出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學生就不會知道它流傳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詩句提問:“讀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你的腦海里出現(xiàn)怎樣的情景?”“這兩句詩除了字面意思以外還有沒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熱望,他們通過豐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園內林木蔥蘢,繁花似錦,紅杏灼灼,燦若云霞。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總會沖破阻力向前發(fā)展。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不僅讓學生領會詩意,而且感悟了詩的意境,深刻領悟詩中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科學評價提問,提高學生提問能力
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jīng)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當學生答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于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里,不滿意又在哪里?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應該怎么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fā)展。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范。最后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后,就讓“坐下”并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