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五一
摘要:高校學生“自主保潔”遇冷背后反映了當前我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普遍狀況。學生長期形成的片面發(fā)展觀念與高校實踐育人旨趣間存在張力,實踐育人工作者存在理念不明晰、思想觀念陳舊、工作能力欠佳的狀況;應建立起高校實踐育人的工作的長效機制,自覺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同時不斷適應高校學生群體不斷增強的自我意識,在實踐育人工作中遵循交往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同時自覺擔負起思想引領的責任。
關鍵詞:自主保潔;實踐育人;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007-02
“自主保潔”是某高校近日推出的一個校園活動,學校辭退了學生宿舍的保潔人員,由學生自己來打掃宿舍。校方意在培養(yǎng)學生勤勞自立的精神,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而該活動卻遭到學生的抵觸,短短幾天宿舍“垃圾成堆、污水滿流”。大學生“自主保潔”活動難以維持的原因多種多樣:校方的管理安排欠佳、對校園保潔資金流向的質疑、大學生對自身權利的維護,等等。黑格爾說,凡是現(xiàn)存的都有其合理性。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價校方或者大學生孰對孰錯,而應該深入到現(xiàn)實中,通過歷史的視角看到這一現(xiàn)狀的實質,從而理清這一組矛盾。應當看到,大學生“自主保潔”是該高校實踐育人模式的一個新形式,“自主保潔”遇冷并不僅僅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它反映出當前我國高校實踐育人過程中普遍遭遇的狀況。
一、高校學生“自主保潔”活動遇冷案例分析
大學生“自主保潔”活動遇冷表現(xiàn)為該活動引發(fā)大學生普遍抵觸情緒而無法順利推行,其原因可歸納為三點:首先,一些學生對“自主保潔”活動本身不支持,他們的觀點主要是“打掃公共衛(wèi)生不應該是自己的責任”。高校學生這種心理來自于其長期的生活習慣、習俗觀念。大多數(shù)學生生活“充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種脫離“世俗生活”的生活狀態(tài)得到學校、家庭的大力支持。這種觀念使大學生初經“自主保潔”產生抵觸心理。其次,一些學生不滿校方對于“自主保潔”活動的相關部署,進而在心理上對活動產生抵觸。比如“自主保潔”工作攤派不均、校園保潔費用去向不明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反映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實踐教育手段、方式、引導話語、制度方面存在一些能力上的不足。再者,一些學生對校園“自主保潔”活動的抵觸還來自于其對自身權益的維護,一些同學認為學校辭退保潔員施行“自主保潔”未征得自己同意,“自主保潔”不是“自主”而是“強迫”,這種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遏制了大學生參與自主保潔的熱情。這一心理動機展現(xiàn)出當前大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表明其在社會交往中開始重視自身的地位、意愿、利益等。從高?!白灾鞅崱庇隼淇梢愿Q見當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境遇。
二、片面發(fā)展觀念與實踐育人全面發(fā)展目標間存在張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不能孤立地看待一起事件,而應該把它放到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對其加以審視。在看待高校學生“自主保潔”遇冷這一事件時也不例外,學生認為“打掃公共衛(wèi)生不應該是自己的責任”這一心態(tài),有其何以如此的歷史必然性。我國學校教育雖一直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但在實際踐行中,嚴格的考試選拔制度以學業(yè)成績?yōu)橹饕己藢ο螅@就使全面發(fā)展變?yōu)椤拔▽W習論”的片面發(fā)展。尤其在高考臨近的學校教育中,知識教育以外其他教育非常少。學校、家庭對學生灌輸?shù)闹饕^念便是努力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標準也呈現(xiàn)出“唯成績論”。長此以往,學生潛意識中容易形成只有知識學習才是自己的理應義務的片面發(fā)展觀念。
高校實踐育人以組織學生參與實際活動為形式,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親身體驗、經歷形成關于實踐生活的深刻認識,從而達到完善自身品德、發(fā)展自身素質的教育目標。高校實踐育人發(fā)生在課堂之外,更多的表現(xiàn)為對學生道德素質、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陀^上,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目標與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片面發(fā)展的潛意識之間形成張力。實踐育人活動的重要性難以得到學生實質上的認可,學生更多地對該類活動表現(xiàn)出“無所謂”的態(tài)度,認為這類活動是“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其會影響到自己的“正事”。學生群體內舊觀念的慣性作用使高校實踐育人活動處境尷尬,是其推行受阻的一大原因。
針對這一現(xiàn)狀,高校應加強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建立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重視思想工作是我黨的一項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用正確的思想意識指導實踐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強思想教育,樹立起高校學生自覺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意識,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教育活動。此外,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真正使高校實踐育人功效落到實處,就需要實現(xiàn)其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系統(tǒng)化、全程化、模式化的運行機制,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保障高校育人工作的長久性。
三、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存在不足
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者主要包括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職能部門、專業(yè)教師以及學生輔導員等,他們是高校實踐育人活動的發(fā)起者、組織者和主要實施者,在高校實踐活動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當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者奮斗在實踐育人工作的第一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高校存在實踐育人理念不明晰的現(xiàn)象。教育部有關部委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指出,在高等教育中切實踐行實踐育人觀念,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質量的必由之路。實踐育人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教育規(guī)律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形成的科學教育理念,它不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而是在培養(yǎng)大學生人格健全、全面發(fā)展方面具有獨立的地位和作用。明晰高校實踐育人理念有利于相關工作者明確實踐育人的重要地位,從而增強工作的積極性、針對性,提升實踐育人水平。其次,一些實踐育人工作者思想觀念滯后。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社會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經濟社會狀況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而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社會意識獨立性理論,思想觀念總是容易被擱淺在迅猛的社會變化浪潮中。“代溝”是個老話題,但又常談常新。由于生長環(huán)境迥異,不同代際的人的道德訴求程度、生活質量標準、個人素質差異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實踐育人工作者應當客觀認識時代變遷,建立起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再者,在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者中存在業(yè)務能力欠佳的狀況。意識和實踐存在于兩個層面,將實踐育人意識轉化為具體的活動需要一定的工作能力。實踐育人工作的順利推行要求高校相關工作者具有一定預判能力、誤解澄清能力以及突發(fā)事件應急能力。endprint
四、大學生主體性觀念不斷增強
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對象性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本質特性,是人在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和人本身并創(chuàng)造著自己歷史的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是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運用自己的本質力量,能動地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能力與特征。主體性強調個體關注自身價值、重視自身意義,在個體與外界的交往中突出自身的地位,其發(fā)軔于近代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倡導擺脫外在權威,從一味順從轉變到“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關鍵在于使人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用康德的話講: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過別人的引導就對自己理智的運用無能為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大學生主體性不斷增強,他們開始關注自身的意愿、權益、興趣等,而不是單純適應于社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從上世紀的“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轉變到如今的“以人為本”、“努力實現(xiàn)個人夢,共筑社會主義國家夢”,從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能大致窺見在時代變遷過程中,個人主體性地位不斷得到認可和凸顯。當高?!白灾鞅崱被顒娱_始實行,大學生群體不是盲目參與,而是考慮自身的意愿、權益等問題,這表明高校學生群體的自主意識在不斷豐富和完善。
高校學生主體性增強符合馬克思主義爭取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目標。傳統(tǒng)的以“主客二分”(以教育者為主體,受教育者為客體)的教育理念強調主體與客體之間是一種認識和被認識、改造和被改造以及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使得現(xiàn)代形而上學的主體性成了主體意識的內心獨白,從而忽視了主體的歷史傳承與社會關系,忽視了交往的意義。按照這種實踐育人觀,高校學生是被動的接收者。這種忽視理性交往的教育觀念異化了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成人”功能,并最終造成了其當前困境。
針對這種境遇,一方面高校實踐育人要堅持主體間性,遵守交往原則?!爸黧w間性”是指“我們在肯定自己是主體的時候,應該承認和尊重他人的主體地位。在主體與主體之間存在的不是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主體間關系,因而有了主體間性?!笨梢钥闯觯爸黧w間性”奉行的是一種交往哲學,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生活的本質就是交往實踐。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xiàn)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者在將自己作為實踐主體的時候,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建立起雙向互動的交流關系。
同時,雙主體在地位和水平上是不平衡的,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者應在這種主體間性的交往關系中起引導作用。首先,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實踐主體,具有人類實踐主體特征;高校大學生是人類認識活動中的認識主體和發(fā)展主體,其主體性是人類個體性生成和發(fā)展過程中以認識發(fā)展性為特征的個體主體性。其次,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者的主體性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人類主體性的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發(fā)展要求,具有成熟性;而高校學生的主體性處在人類主體性和個體主體性相融合的過程和階段,是有待發(fā)展的主體性。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者應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自覺擔負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意識的責任,發(fā)揮引領作用,促進高校學生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意識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程建平,謝廷平.主體性人格培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郭湛.從主體性到公共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