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要:顯化是指翻譯過程中,將源語文本語句間的隱含關(guān)系顯性銜接等手段明示出來。漢語語篇少表層銜接,但深層語義連貫。英語語篇則主要通過銜接達到語義連貫。這種差異造成詩歌翻譯尤其是英譯漢詩時,譯詩與原詩文體風(fēng)格的差異,譯詩中的語篇顯化現(xiàn)象明顯。
關(guān)鍵詞:銜接;連貫;詩歌翻譯;顯化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8-0056-02
一、引言
黃國文(1987)在《語篇分析概要》中指出,語篇是指由一系列連續(xù)的話段或句子構(gòu)成的語言整體。銜接和連貫是語篇的兩大重要標記。銜接主要依靠語法和詞匯兩大手段來實現(xiàn),而連貫則主要依靠邏輯推理或直接判斷。例如漢語語篇,它的語義連貫,但句與句之間少有關(guān)聯(lián)詞語,即形式上缺乏顯性的銜接手段,但讀者或聽者仍然可以通過邏輯推理或知覺判斷來理解語篇的語義。英語民族由于受“直線思維”的影響,其語篇結(jié)構(gòu)形式多表現(xiàn)為句與句的有序排列,銜接嚴謹,邏輯明確。形式上前后照應(yīng),語義上指稱明晰。
顯化是指翻譯過程中,將源語文本語句間的隱含關(guān)系顯性銜接等手段明示出來。任何一種語言在應(yīng)用過程中,都包括了語義的明示和隱含,其依據(jù)是具體語言的文化規(guī)范。然而,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將源語言譯成目的語言,有些明示和隱含之間的平衡必然會被打破,譯者往往根據(jù)目的語的文化規(guī)范和語言習(xí)慣來明示源語文本中的隱含語義,使譯文自然流暢,符合目的語的文化規(guī)范。(胡開寶、陶慶,2009)。
本文作者試圖通過對漢英語篇結(jié)構(gòu)特點的對比分析,從語篇顯化的角度研究英譯漢詩過程中譯者對銜接和連貫的處理,希望本文的分析會給英漢對比研究和翻譯研究帶來一些啟示。
二、語篇標記:銜接與連貫
“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是語篇的兩大重要標記。很多討論語篇分析的論著都曾論及這兩個概念。Halliday and Hasan(1976:4)指出,銜接是一個語義(Semantic)概念,它是指語篇中詞句之間存在的意義關(guān)聯(lián)。當語篇中的某一成分需要依賴于另一成分得到解釋時,便產(chǎn)生了銜接。例如:
1.Mrs. Thatcher has resigned. She announces her decision this morning.(Baker 2000:181)
在這里,對she的解釋要依賴第一句中的Mrs. Thatcher:she指的是其前面的Mrs. Thatcher這個人。通過使用代詞,實現(xiàn)了前后兩個句子在語義上的銜接,這種銜接稱為“照應(yīng)關(guān)系”。除此以外,實現(xiàn)銜接的常用手段還包括替代、省略、連接等語法手段和詞匯重復(fù)、同義詞、反義詞等詞匯手段,這里不一一贅述。
連貫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在語篇形式上沒有明確的表現(xiàn),但卻存在于作者(講話人)和讀者(聽話人)的頭腦意識中。Mona Baker(2000:218)指出:“連貫類似于銜接,都是組織和創(chuàng)造語篇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銜接是表層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而連貫卻是深層的潛藏于篇章表層之下的概念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闭Z篇中的成分之間可以沒有銜接關(guān)系,但一定要有連貫。例如:
2.A:Thats the phone. / B: I am in the bath. / A:OK.(Widdowson 1978:29)
在這里,三句話在表層語義上似乎沒有銜接,但它們隱藏在表層語義之下的深層語義卻是連貫的。
三、語篇顯化:英譯漢詩之表現(xiàn)與影響
漢語語篇的典型特點是深層連貫、言簡意賅。這一特點在漢語古詩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而英語語篇銜接嚴謹,語義連貫訴諸理性,因而語篇易長。這種語篇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給英譯漢詩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使譯詩既保持原詩的文體風(fēng)格又保證語義連貫,一直是譯者們不斷探索的難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兩首漢語古詩的譯詩,從而體會語篇顯化在漢詩英譯中的表現(xiàn)與影響。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p>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從語篇角度來看,這首詩的語義是連貫的,作者所表達的與友人依依惜別以及自己豁達堅強的意象生動形象,躍然紙上。詩中各行之間毫無疑問存在密切的語義關(guān)系。但是這首詩并沒有出現(xiàn)體現(xiàn)銜接意義的語法手段或詞匯手段,這正是漢語詩歌的典型特點,即詞少義豐,簡明婉約。但也正是這一以少勝多的特點給漢詩英譯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和難度。
王昌齡這首詩有多種英譯本,銜接顯化體現(xiàn)得最明顯的是陶潔的譯文(見黃國文2003:22):
Seeing Xin Jian Off at Hibiscus Pavilion
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
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
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
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
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
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
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
Forev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
譯文最明顯的銜接手段是人稱照應(yīng)(Personal Reference),畫線部分的人稱代詞和物主代詞在原詩中沒有對應(yīng)部分,通過使用這種銜接顯化手段,使譯詩指代清晰,語義連貫,從而使英語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不難看出,這種通過語篇銜接而達到語義連貫的代價卻是丟失了漢詩原有的簡潔婉約的文體風(fēng)格,造成譯詩詩篇偏“胖”。
從形式的對等角度看,英譯詩往往很難和原詩“對等”。陶潔的譯文也有這樣的問題,其中第四小句(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在原詩中找不到對應(yīng)的成分,譯者通過增補句子,實現(xiàn)了對原詩隱含意義的明示,這是語篇顯化的又一具體表現(xiàn)。
下面我們要分析的另一首詩是王維的《鳥澗鳴》,原文如下:
鳥澗鳴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也有多種英譯本,以下我們要分析的譯本出自Wai-Lim Yip(見Sam Hamill 1993:45).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 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 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 Startles 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Wai-Lim Yip的譯文句子短促簡潔,銜接手段運用較少,只在最后一句用“it”回指第三句里的“a mountain bird”。這可能是因為Wai-Lim Yip在翻譯這首詩時,想要盡量保持原詩簡潔明快的文體風(fēng)格,因此盡量壓縮了英語中的邏輯詞或銜接詞的使用。所以說譯詩較好地呈現(xiàn)了漢語詩篇偏“瘦”的特點。然而有的評論家在點評時,認為該譯文略似英文電報的語氣。
四、結(jié)束語
本文著重從銜接與連貫的角度討論語篇顯化在詩歌翻譯中的影響和表現(xiàn)。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漢語的銜接顯化程度遠遠低于英語的銜接顯化程度,這在漢語詩歌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漢語更注重以神統(tǒng)形,即意合;而英語則更注重以形統(tǒng)神,即形合。漢語連貫緊湊,語篇內(nèi)句與句往往直接組合,少邏輯銜接成分,語義連貫訴諸意向,漢詩簡潔婉約,詩篇偏“瘦”。而英語語篇為了追求嚴謹?shù)你暯樱Z句內(nèi)外大量使用了邏輯詞、語法詞、功能詞等。英語的語義連貫更加訴諸理性,因此詩篇在形式上偏“胖”。在詩歌翻譯翻譯中,要達到譯詩即表意清晰又地道自然,必須根據(jù)不同語言語篇顯化的差異選擇銜接和連貫的形式。
本文只討論了英譯漢詩的顯化處理,主要涉及銜接顯化這一手段。至于語篇顯化在其他語域和其他語言中如何體現(xiàn),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黃國文.漢英語篇對比研究的語言學(xué)嘗試[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3,(2).
[3]胡開寶,陶慶.漢英會議口譯中語篇意義顯化及其動因研究—一項基于平行語料庫的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9,(4).
[4]姜菲,董洪學(xué).翻譯中的顯化思維和方法[J].外語學(xué)刊,2009,(4).
[5]劉玉梅.英漢語篇語料分析:銜接顯化,語域與語篇連貫[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2,(6).
[6]Halliday,M. A. K. and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7]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0.
[8]Widdowson,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9]Sam Hamill,Hiding in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J].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