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城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傳統(tǒng)物理教學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做題,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題。針對高中教學知識點分散、抽象難懂的特點,漸漸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也就是概念圖教學。將對概念圖的研究現狀、含義以及其在高中物理學中的應用進行詳細的介紹。
關鍵詞:概念圖;教學方法;實踐研究
概念圖教學就是將分散的物理知識進行整合,變成一個新
型、可見的圖形,它能夠將抽象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直觀化,它利用科學命題的形式不但直接顯示了各個命題之間的聯系,另外還用具體的事例對這些聯系加以闡述,這樣所有的概念就會被包含在空間網絡結構圖中。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課堂教師滿堂灌,改變學習者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現狀,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愛上物理學習。下面將對高中物理概念圖的研究現狀和意義進行介紹。
一、高中物理概念圖研究現狀和意義
高中物理概念圖教學在西方國家中很早之前就被專家學者進行研究、討論,對此種教學法的優(yōu)勢以及缺點進行分析,對本種教學方法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截至目前也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的成效也相當顯著,相較之下,我國的高中物理概念圖研究卻非常稀少,至今尚未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重視,也就是說我國對于高中物理概念圖教學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在我國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課堂上不外乎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學生在下面埋頭記筆記,完全忽視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被動地進行學習,被灌輸知識,這種教育模式對學生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損害,因為學生對于物理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應付老師而學習。通過運用概念圖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得到發(fā)揮,因為對于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新奇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利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時,一方面,學生會因為好奇而仔細聽講,另一方面,以往枯燥難懂的知識點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出現在眼前,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真正愛上學習。
二、概念圖教學法在高中教學中的優(yōu)勢
概念圖教學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將知識點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由于圖像相較于長段的文字而言更加生動形象,可以讓人一眼看穿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所以概念圖教學法才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結構的掌握,對于各個知識點之間聯系的把握。
同時,概念圖教學法還可以將復雜的題目等進行歸納整合,從而建立起一種可視化的知識傳播網絡,具有可視性。
三、概念圖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下面將以三個實際教學中的例子來介紹概念圖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個例子:以高中曲線運動這一節(jié)的教學為例,這一節(jié)在整個高中物理教學中屬于較為重要但是又較為抽象的一節(jié),所以,在教授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制作概念圖,接著,根據學生繪制的概念圖的完整程度以及結構,教師就可以輕松地了解到學生對于本章節(jié)內容到底了解了多少,然后對教案進行修改,而學生也通過概念圖,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物理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有這個章節(jié)的知識點,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知識的內容更便于接受,這是概念圖在物理教學應用中卓有成效的表現。
第二個例子:教師指導學生對概念圖進行制作,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的地位,學生開始主動地去探索、去發(fā)現。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利用小集體的力量制作出一份概念圖。以機械能這一章為例,學生在制作圖表時可能只將“速度”“質量”“位置”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了圖表中,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幫學生進行拓展延伸,比如說力分為重力、彈力、支持力、摩擦力、重力所具備的勢能稱為重力勢能,彈力所具備的彈性勢能,計算公式又是什么,摩擦力又分為動摩擦和靜摩擦等。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誘導,讓學生漸漸將整個概念圖完整地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知識的構架有完整的掌握,另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確定的概念圖,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合作能力以及交流溝通能力都會有較大的提升。
第三個例子:概念圖在光的干涉實驗中的應用為例,在這節(jié)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如何利用波動理論解釋干涉條紋的形成,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回憶水波的干涉,然后對比水波干涉的概念圖制作光的干涉的概念圖,通過知識之間的類比,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
總之,概念圖的使用尤其是在學生對整個講解或者整本書的復習過程中,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有助于學生對于總體的把握,所以鑒于概念圖在應用中體現出來的巨大優(yōu)勢,我國相關的專家學者應當對于概念圖有更深層次的研究,
以便于更好地指導教師應用在實際的教學之中。教師也要大膽地轉變觀念,采用多種豐富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趙相平.解析概念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09):11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