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喜福會》“麻將式”敘述的建構

2015-12-24 11:34:06
關鍵詞:譚恩美福會喜福會

王 丹

一、“麻將式”敘事的建構

(一)非敘述者之敘述化

麻將本身沒有生命力,是不能進行敘述的。譚恩美在小說《喜福會》中,獨具匠心地把麻將的打法融入作品的結構中,營造出類似巴赫金“復調(diào)小說”獨特的敘述模式,從而使小說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律與美感。“《喜福會》全書是以8位女性的輪唱形式展開的,其絮叨的節(jié)奏和講故事的語調(diào)是純女性化的?!保?]縱觀全書,女性化語言區(qū)別于男性過于直白和理性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了女性特有的不重理性、反邏輯性的敘事。這種敘事方式往往與集體無意識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了女性在文化傳遞過程中的神秘色彩及其在家庭文化中的母性魅力。清一色的女性敘述者共同建構起《喜福會》獨特的“麻將式”敘述結構。

在《喜福會》一書中,譚恩美對麻將的描寫有兩個目的,首先把它作為一種文化介紹給西方;第二,利用麻將的打法建構起整個故事的結構和敘述方式。向西方推薦麻將文化主要體現(xiàn)為母親們將中國麻將當作一種智慧,教授給吃著美國快餐長大的女兒們。麻將是中國人的一種娛樂方式,雖然只是娛樂但是在打法上頗為講究,比如如何洗牌、如何計算、參與人數(shù)等,都是有一套規(guī)則的。文中在提到猶太麻將與中國麻將的不同時,吳精美的媽媽解釋說:“猶太麻將只需盯住自己的牌,只要用眼睛就可以打了。中國麻將要復雜得多,你必須好好動腦子,這里十分講究技巧,你得記住別人出過的牌。如果不會這一點,那你就是在打猶太麻將了?!保?]在她看來中國麻將并不僅僅是游戲,還體現(xiàn)了中國人復雜的思維邏輯。從字里行間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對于祖國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對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中某些方面的不屑。

(二)“麻將式”的敘述結構

通過目錄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全書共分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共講述了4個故事,整部書就是由這16個故事構成的,通過敘述者吳精美的講述將母女兩代人的經(jīng)歷一一展示。這種奇特的敘述方式類似獨唱與和聲部的配合,使得文章結構更具音樂性。小說一開始以“千里鵝毛”為序曲,在序曲的結尾講到了“她一直期待著有一天,她能以流暢的美式英語,把這個故事告訴她的女兒”[2],進而奠定了整部作品的總基調(diào)——文化差異帶來的母女矛盾。在小說的每一章都安排一個主要人物作為核心敘述者,核心敘述者與圍繞在她旁邊的作為“和聲”的敘述者共同完成這個與主題相關的故事。這本書從開始到結尾構成一個更大的故事,這種大圓滿的敘述結構跟中國麻將的打法相似。中國麻將的打法是4個人一桌,往往打上16圈才停止。在《喜福會》的結構中,全文被分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有4個核心敘述者分別講述4個不同的故事,由表一可以看出。

從上面的列舉中我們能夠很直觀地看出,作者在結構上的編排就像麻將桌上壘起的4面墻,看似獨立,實則相互聯(lián)系,而吳精美貫穿整個故事的頭尾,類似于麻將中的莊家,其余的敘述者在輪流坐莊的過程中敘述自己的故事,而且母輩敘述者與女兒的敘述相互交織,體現(xiàn)出母女之間的糾葛,由中西文化思想差異而產(chǎn)生的碰撞都在“麻將式”的敘述結構中娓娓道來。

表1 《喜福會》作品內(nèi)容

二、《喜福會》的文化內(nèi)涵

在文中“喜福會”是個麻將俱樂部,從母親們在桂林第一次發(fā)起“喜福會”時,麻將就是她們的主要娛樂方式,那時國難當頭,麻將就成為她們在絕望中的一絲安慰,等到她們穿洋越海來到異國他鄉(xiāng),麻將更是她們懷念故鄉(xiāng)、尋求認同感的一種方式。這種在牌桌上建立起來的感情具有了穿越地理、跨越文化的意義,是漂泊于異鄉(xiāng)的中國人血濃于水的華夏尋根情節(jié)。在作品中,無論是母親還是女兒,她們都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通過她們的敘述我們能感受到這種文化沖突,但是有結必然就有解,這種多元文化的癥結中包含了解決沖突的調(diào)和,譚恩美旨在通過母女之間矛盾的調(diào)和來“揭示不同文化之間溝通與包容的必要性以及融合的可能性”[3]。

《喜福會》里的母親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和維護者。在母輩的敘述中,讓人感受最明顯的是她們在母國與他國的慘痛經(jīng)歷。這4人在中國都遭受過痛苦、歷盡艱辛,吳素云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傷害及母女離散;許安梅童年看見母親的自殺;龔琳達講述的是早年與洪天余之間無性而痛苦的婚姻;顧映映講述了早年與那個卑劣男人的痛苦生活。雖然歷盡傷害,但她們不甘于逆來順受,而是堅強勇敢地沖破逆境,懷著新的希望離開中國,踏上尋夢之路。從表面上看,她們是遠離了故國,但在深層意義上,她們離開的是以男性為主宰的傳統(tǒng)文化以求自立。在美國成家之后,她們并未按照中國傳統(tǒng)男尊女卑的觀念去教育子女,相反處處鼓勵孩子們自強自立。在母親的支持下薇弗萊成為了頗有名氣的象棋手;許安梅鼓勵女兒在離婚問題上為維護自身的權益而斗爭。文中這4位母親離開中國,選擇了美國這個第二故鄉(xiāng),她們安家落戶、生兒育女。由于長年居住在美國,她們的生活模式不可能一成不變。她們雖然有自己的中國麻將俱樂部,但她們也去基督教堂,參加教堂組織的《圣經(jīng)》讀經(jīng)班以提高英語,她們雖然說中文,但也會點支離破碎的英語。除了這些顯性的變化之外,她們的思維方式也無形中改變,例如,琳達為了讓薇弗萊集中精力參加象棋比賽,免去了女兒洗碗等家務雜事,讓哥哥代勞。哥哥們不服,抱怨道:“為什么她可以如此逍遙,而讓我們干這種家務活?”媽媽沒商量的說:“這是最新的美國規(guī)矩?!保?]言下之意,在美國男女平等,就看誰有競爭力了。當然女兒們的文化身份也是二元的、雜合的。在家人,尤其是在母親面前,她們認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而當她們在美國社會打拼時,又會被當作異己排除在外。當特德跟露絲交往時,遭到他母親的反對,因為在特德父母眼中,露絲是“亞裔”美國人,他的母親更是認為一個亞裔兒媳會影響兒子光明的前途,這種看似“混合”的婚姻還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對于露絲而言,身體中不可更改的中國基因,使她的性格帶有中國女人的溫順謙恭,在同美國丈夫的美國式交往中,內(nèi)斂、敏感的她與開放、粗獷的他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分歧,而她總是表現(xiàn)了中國式的隱忍,事事順從丈夫,聽從他的安排,于無形中失去了自我。與此相同,麗娜也深陷在與哈羅德的AA制生活之中無從適應。相反露絲的母親支持女兒為自己的權力而斗爭,在母親的鼓勵下,她重新建立了自尊,找到了自我。

在《喜福會》的結尾中吳精美的大陸之行,既是她與母親的和解,也代表了第二代華裔移民與母輩的和解。作品中這樣描寫道:當吳精美坐著火車抵達內(nèi)地,真正踏上祖國的土地時,“霎時,我一陣激動,只覺得額頭上汗涔涔的,我的血管突突的跳著,從骨髓深處,我覺得一陣陣的疼痛。我想,媽講得對,我覺得唯有這時,自己完全變成一個中國人了?!保?]她終于體會到母親為什么一直教導他們不能忘本,并在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身體力行不忘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她理解了母親深受雙重文化壓抑的內(nèi)心,母女之間的心結就此打開,此刻血濃于水的母女情彰顯的是兩代人的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包容。這種結與解的張力就體現(xiàn)在麻將式敘述之中,正是你一言我一語才促成了矛盾的解決,由此可以看出麻將式敘述的過人之處。

三、從《喜福會》看華裔作品的發(fā)展趨勢

(一)向傳統(tǒng)文化皈依

華裔作品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出向母國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傾向,這種傾向符合美國主流文學中文化身份尋求的后現(xiàn)代觀點,也符合華裔作家在雙重文化氛圍中的另類的生存方式。在作品中將尋找自我身份與尋找文化身份結合起來,是他們面臨雙重文化擠壓下的選擇,而寫作作為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顯示了他們在面對選擇時是如何恰當?shù)貙煞N文化合理配置。從《喜福會》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描寫可以看出,譚恩美將自身對于社會問題、文化問題的思考與寫作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豐富了作品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另一方面展現(xiàn)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而對于華裔作家這個特殊的群體而言,關于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以及對中華文化與自身關系的感悟,是他們在寫作中突出強調(diào)的。

(二)女性話語權力增強

由于華裔作家群體“尷尬”的文化與生存處境,斡旋于主流社會的男子在傳統(tǒng)文化傳承過程中或多或少模仿主流話語模式,相對于女性來說他們更容易運用美國式的評判標準來觀照事物,因此,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的失真性會更大。在《喜福會》中,譚恩美將敘事權交給女性,讓圍繞在美國社會邊緣地位,帶有更多中國傳統(tǒng)印記的華裔女性講述故事,由于她們的邊緣性地位,使得她們較少受到主流話語的影響,所以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的真實性會更大。譚恩美希望借此樹立她們在小說中的話語權,進而改變她們在主流社會中作為弱勢話語群體的地位,通過她們的講述傳承失真性較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且給予她們充分表達的自由。

(三)正視雙重文化身份

《喜福會》中通過母女矛盾的結與解,預示了被符號化的子輩所承受的中西兩種文化由結到解,由沖突到融合,這是譚恩美作為承受者的親身體會,也是她在作品中所要傳遞的期盼,這種文化期盼“表達了華裔們既不愿摒棄和隱匿中國文化身份,奴顏婢膝迎合主流文化以擠進美國主流社會,也不愿以固守華夏中國的文化來對抗白人主流文化的意愿。”[4]《喜福會》不僅是譚恩美的創(chuàng)作實績,更是作家對自己文學思想的實踐,母女矛盾的表層之下,掩蓋的是中西文化求同存異的深刻內(nèi)涵,雙重身份的困惑激發(fā)了作家勇于打破桎梏的決心,所以譚恩美的《喜福會》是在母女矛盾中表現(xiàn)中西文化的沖突,在兩代人矛盾的化解之中,號召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華裔作家們不應因為自己的雙重身份備感受挫,而應清楚地意識到它的存在,接受它,尋求文化融合,解決文化沖突問題。

四、結語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喜福會》的成功一方面來自作品本身“和”的思想,另一方面來自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探索。就像美國巴勒斯坦裔學者賽義德在《東方主義》序言中所說:“長久以來,我感到我們這些學者與知識分子肩負著一種特殊的知識與道德責任。我認為將簡化的表述和抽象、有勢力的思想復雜化,對我們而言責無旁貸?!保?]在華裔作家們的努力下,我們在中西文化交流這條道路上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多。因此在和諧世界的呼吁下,在向傳統(tǒng)回歸的同時,對《喜福會》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和”之道的研究就具有了現(xiàn)實意義。只有處在不同文化圈中的人們互相理解、求同存異,才能實現(xiàn)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

[1]張瓊.從族裔聲音到經(jīng)典文學: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學性研究及主體反思[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1.

[2]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10:12.

[3]吳冰,王立禮.華裔美國作家研究[M].天津:南開出版社,2009:7.

[4]鐘營.透過《喜福會》的人物來看譚恩美的雙重身份[J].大眾文藝,2009(19).

[5]愛德華·W·賽義德.東方學[M].王根宇,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猜你喜歡
譚恩美福會喜福會
譚恩美的多面人生
博覽群書(2020年2期)2020-04-20 11:37:39
跨文化視閾下的中美文化沖突
淺析《喜福會》的敘事結構
從《喜福會》看華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電影《喜福會》中母女雙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尋
電影評介(2016年7期)2016-06-29 11:12:02
試析《喜福會》中被丑化的中國男性形象書寫
青年文學家(2015年2期)2016-05-09 14:25:28
中英禮貌用語對比及跨文化沖突——以《喜福會》為例
《喜福會》文學評論綜述
淺論東方主義在《喜福會》中的建構與解構
多元文化身份與人物形象塑造
游戏| 射洪县| 永昌县| 宾川县| 安阳市| 巍山| 长子县| 洞头县| 岑溪市| 辛集市| 图们市| 鹤山市| 景泰县| 布尔津县| 抚顺县| 赞皇县| 施甸县| 贵定县| 平乐县| 邓州市| 华安县| 酉阳| 高要市| 大洼县| 双桥区| 阿尔山市| 温宿县| 淮滨县| 普陀区| 肃南| 满洲里市| 蒙自县| 仪征市| 扶绥县| 聂荣县| 达尔| 曲周县| 历史| 宽城| 新兴县|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