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東
摘要:縱觀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發(fā)展路徑,高效課堂的構建大多重視教師角色與教學方法,而忽略知識結構多元化,所謂高效課堂企圖以單一本學科知識達成高效,結果只體現(xiàn)了課堂結構的二為軸線,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立體式課堂結構。課堂多元知識結構與教學方法的邏輯關系中,結構決定方法,兩者是前提與保障的辯證關系,因此沒有多元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課堂教學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高效。真正的高效課堂應以本學科知識為主線截取相關學科知識,達成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使本學科知識更加生動,富有內(nèi)涵,給學生感性的知識和學習快樂感。這也需要教師多學習和多掌握其他學科知識,提高育人綜合素質(zhì),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更具藝術性和智慧。
關鍵詞:高效課堂 多元知識結構 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中小學課堂從有效一躍到高效。但不知有效與高效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不妨對中小學課堂教學發(fā)展路徑做個截面,看看它的結構究竟有幾個軸線??v觀中小學課堂教學發(fā)展路徑不難發(fā)現(xiàn),有效到高效的轉變多指教學方法與媒介的轉變,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課堂知識結構的轉變,在知識結構與教學方法的辯證關系中,結構是依托,方法是促進,結構是前提,方法是保障,試問沒有知識結構轉變的課堂如何帶來高效。很多人也提出了課堂結構的轉變,遺憾的是都高度關注學習方法與課堂情景的創(chuàng)設,忽略了知識結構多元化轉變。所謂的高效課堂大多以本學科知識構建課堂知識結構,這種單一知識體系課堂,怎么看都不像立體。因此,高效課堂應該是建立在知識多元基礎之上的方法多樣、媒介多樣。只有知識多元的課堂,才能跨越學科本位,達成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形成立體式課堂結構,實現(xiàn)真正的高效,因為我們要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而且還要讓知識生根發(fā)芽,變成感性的價值觀,形成綜合素養(yǎng)。
新課程改革提出三維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教學目標上看,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三維立體式課堂結構,而這三維目標的真正實現(xiàn),關鍵在于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可有多少課堂真正做到大大方方地將多學科知識請進自家門檻,使之與本學科知識融為一體。多數(shù)情況下大科擠兌小科,小科不問大科,緊緊關閉自家之門,不越雷池一步。談起音樂、美術,大科老師會認為那些都是有天分的人才能學的,我們挨不上邊,而且是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才會選擇那些科目。這也不能不說是小科被邊緣化的個原因之一。因此小科經(jīng)常會被大科擠掉,到了期末復習階段,學生就沒得機會再上小科了。盡管他們平常是多么期待每周僅一至兩次節(jié)課的音樂、美術、科學等。那么,為什么學生如此喜歡,老師卻偏偏不怎么待見這些小科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考試壓力過重,這也說明課堂教學為什么要以單一學科知識來構建的原因。所謂的高效課堂僅僅是為了把本學科知識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大科老師不希望太多的學科知識融進本學科,是浪費應試教學時間,二是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學習其他學科知識,也沒那天分。其實國家編排那么多課程,并非為了各學科關起門來閉門造車,而是希望多學科知識相互貫通,促進學生認知過程形象化、感性化,增強學習興趣,促進發(fā)散思維,形成綜合素質(zhì)。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目標中才會出現(xiàn)改變過分強調(diào)學科本位這一條,可我們又對它領會多少了呢?從這個意義上講,還需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深度破冰,將知識結構多元化進行到底,使教師具備多學科知識,提升育人綜合素質(zhì)。
那么,多元知識結構又是什么樣的?怎樣構建?
我們都知道有一位天才畫家達芬奇一身具備多門學科知識,他不僅是畫家,還是建筑工程師、天文學家、發(fā)明家,通曉數(shù)學、物理、生理、地質(zhì)等多學科知識。我們還知道三國時期杰出軍事家諸葛亮,手無縛雞之力,卻能夠指揮千軍萬馬。他們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善于貫通多學科知識。因此我們的課堂不應拒絕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入,其實知識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形成合力才是真正的知識和能力。比如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需具備的不只是運算能力,還需要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教師需具備深厚的語文功底,沒有好的語文功底的老師,心里明鏡卻講不明白道理,使學生聽不懂,因為語言組織沒有邏輯性和形象性,這也是數(shù)學的表述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聽不懂現(xiàn)象的一個原因。此外,數(shù)學課中還需要很多美術知識,比如圖形的形象演示、準確繪制、方位的形象理解、長寬高的立體理解、距離長短、遠近的理解,這些都需要形象思維的借助。在知識應用上也需價值觀教育,學知識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持續(xù)學習本學科知識,還需要解決生活中、工作中眾多實際問題,學到哪里用到哪里,學數(shù)學也不一定非要當數(shù)學家、學美術也不是非要當畫家、學語文也不一定非要當作家。未來的路只有在發(fā)展中定型,而不是只靠一個愿望能夠實現(xiàn)的。
那么,如何構建多元知識結構課堂呢?
以本學科知識為主線截取相關學科知識,使本學科知識更加生動,富有內(nèi)涵。如果本學科知識是一個主干,那么它必定需要扎實的根,還有眾多枝干和豐滿的葉子,變成一棵生機勃勃的大樹。我們要給學生的不是枯燥冷漠的知識,而是一個感性的知識,使學生懂得知識的用途和感受學習的快樂。任何一個學科都離不開其他學科知識的輔助,比如語文寫作,如果只借助本學科知識,將會造成枯燥的語法和文字的堆積,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越學越累,直至放棄。為什么有的人一提寫作就頭疼,就是把它過于復雜化了。老師的作用就是將復雜變?yōu)楹唵?,將簡單的變?yōu)樨S富,使之有血有肉。有時我們會運用計算機多媒體的功能來形象化學科知識,如果這種形象化還只是單一學科知識,它的作用等于零,只是換了個媒介,并沒有換理解方式。這是形式上的高效,并不受學生的歡迎。寫作需要的是一個整體的思維,先要找出一個問題,再分解成大綱,然后再進一步刻畫形象,這是步驟上的思路。還需要主次、遠近、虛實關系,這是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如主要事物或人物是什么,需要哪些陪襯,如何以重點和次要點描寫來區(qū)分虛與實,遠與近,最終形成個生動的畫面,這一過程始終離不開形象的思維,而且是有邏輯的形象思維。那么為什么不借助繪畫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方法,或者更多的生活故事?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融合會使學生倍感興趣,加速理解。原因在于教師對其他學科知識了解太少,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多掌握一些其他學科知識,不僅要在過程與力法上跨界,還要在知識與思維上跨界。語文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生活語文”講得好:“學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練人”。[1]
總之,我們不能將“一樣的課,一樣的內(nèi)容,一本書、一本教案,一直講下去”。[2]高效課堂的構建,不僅是教師角色與教學方法的轉變,還需構建要多元知識結構。不斷挖掘本學科其他學科間的聯(lián)系,達成多學科知識融合,使之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會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更具藝術性和智慧。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語文:讓心靈自由飛翔,語文學習,2012年11期
[2]姜丹,日本大學教學模式對高效課堂構建的啟示,課程教育研究,2015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