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瓊林
【摘要】在研究中國式英語表現形式和成因方面,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將研究視角放在英語與漢語的結構形式的對比分析上,這種分析方法是片面的。本文從文化語言學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分析中國式英語的成因,并通過學習英語文化來減少中國式英語的產生。
【關鍵詞】文化視角 中國式英語 文化缺失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95-01
0.引言
國內很多學者在探討中國式英語成因和表達方式中都會將研究視角著眼于英漢兩種語言的結構形式的對比分析上,但是這種研究視角是片面的。中國式英語的成因離不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因此必須從跨文化的視角看待中國式英語的形成原因和表達方式。而從文化視角研究中國式英語能夠提高我國的英語教學質量,減少中國式英語的產生。
1.中國式英語的表現方式
1.1思維方式差異
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等的差異。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積淀,并形成為中庸文化思想,崇尚“治國、齊家、平天下”,以集體主義思想最為鮮明。中國人在言語表達和思維方式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謙恭有禮、含蓄內斂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資本主義發(fā)展較早,文藝復興時期提倡個性解放,西方人的個人主義鮮明,提倡英雄主義,在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上更奔放而直接[1]。中國人傾向于順向思維、整體思維和具象思維,但是西方國家人們擅長逆向思維、局部思維以及抽象思維。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通常會出現中國式英語的問題,比如逐字逐句翻譯,雖然在表達意思上沒有問題,但是卻違背了英語文化。比如講“佛”直接翻譯成“a Buddha”,沒有表現中文中的特殊含義,英語中的“龍”是“dragon”,表示兇神惡煞的任務,而中文中的神圣、權威的含義是全然不符的。
1.2句法差異
中西方文化不同,使得中國式英語還表現在句法的差異上。漢語中缺乏描述形態(tài)的詞語,但是英語中卻有很多形態(tài)語,比如詞根詞尾、名詞復數等。漢語講究意思而不在乎形式,句子的結構可以不完善,詞序可以顛倒,但是意思一定要準確。英語卻注重形式和結構,一個句子要以動詞為核心,句子結構是固定的、格式化的[2]。漢語中詞語搭配看重對稱性,詞語搭配的奇偶性與客觀需要息息相關。但是英語并不將就對稱,這也使得英語表意非常準確清晰。
2.中國式英語的成因
對于前文提到的中國式英語的成因認為是來自于漢語的結構形式的干擾與影響,認為是漢語語言規(guī)則影響了英語翻譯,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這種觀點片面地將中國式英語歸結于自身語言文化上,這與中國人自謙的性格分不開。漢語語言規(guī)則并不是造成中國式英語的根本原因,其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主觀原因
中國人對英語文化的不了解。語言學則認為文化與語言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基礎,而文化決定語言的前進方向。了解文化背景是學習一種語言的基礎,反過來學習語言也是了解文化的過程。可見中國式英語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中國人對英語文化的不了解,在進行英語翻譯時往往按照中國漢語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進行英語表達,這是違背英語文化的。
2.2客觀原因
中國式英語產生的客觀原因有很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英語教師自身沒有深入了解英語文化,在開展英語教學過程中沒有引導學生了解并感受西方文化。英語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不高,很多知識都是自己學習后再傳授給學生,這使得學生的英語文化水平也會停留在一個靜止的階段。二是教學方法不當。中國英語教學往往將語法、翻譯等作為重點教授內容,而忽視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更缺乏對西方文化內涵的深入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極容易走上中國式英語的極端。三是英語教材陳舊。從當前我國英語教材內容來看,教材內容更新緩慢、內容陳舊,很多英語案例都與現在的生活不相符。比如傳統外國人習慣用“How do you do?”來表示問候 ,現在很多外國人習慣用“How are you?”。
3.結束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表現,是展現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學形態(tài)和思想內涵的重要窗口。在語言交流過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國家要達到通暢的語言交流就必須了解兩者在文化意識上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在漫長的社會進步和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文化的差異使得兩種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學風格和語言風格不同。總而言之,中國式英語的形成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是離不開的,語言研究學者要以科學與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這種語言現象,深入了解英語文化背景,強化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文化差異的學習和認識,重視中英兩種文化歷史背景,注重英語知識積累和語言技巧的把握,從而對中英文文化差異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減少中國式英語的出現。
參考文獻:
[1]楊南薰. 從文化視角看中國式英語[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0:173-174.
[2]賈寧,牛麗萍.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看“中國式英語”[J]. 青年文學家,2010,0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