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貴
摘 要:《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與鑒賞能力。文言文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重點,亦是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恐懼殊甚",甚至"敬而遠之",實乃語文教學之悲哀。本文就文言文教學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相關(guān)問題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guān)鍵詞:高中;新課程標準;文言文教學;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96-01
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綿延向前,無數(shù)先賢如恒星般閃耀、深邃、豐富。無數(shù)思想如煙花般升騰、綻放、燦爛。文言文作品正是中國早期思想成就的化石和見證,是我國極其珍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學習文言文可以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可以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可以陶冶情性,修養(yǎng)道德,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
1.百尺竿頭,文言奠基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字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文最基礎(chǔ)的知識,功利地說是服務于高考,客觀地說則是為閱讀大量課外文言文奠基。文言文教學的首要目的是使學生積累大量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等基礎(chǔ)知識。通假字、古今異義、偏義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實詞門類繁多。"乎"、"諸"、"以"、"而"、"則"、"也"等虛詞用法千變?nèi)f化而又有法可循。省略句,倒裝句(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判斷句,句式復雜,小心分析。 "如……何"、"奚以……為"、"何……為"、"孰與"等固定句式要牢牢把握。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就是以文本教學為基礎(chǔ),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知道"何陋之有",就能分析"何后之有";知道"無絲竹之亂耳",就能分析"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一觴一詠, 亦足以暢敘幽情";知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能分析"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樣,文言文教學必定能厚積薄發(fā),為我們讀懂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2.自主誦讀,品味內(nèi)蘊
我們強調(diào)學生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強調(diào)文言基礎(chǔ)知識的奠基作用,甚至強調(diào)人物刻畫技巧和文本哲思光華。在此基礎(chǔ)上,許多老師和學生以為,對文章字詞句和人物形象分割得越細致,理解就越透徹,越能品出文章內(nèi)涵,越能培養(yǎng)由課內(nèi)文言文到課外文言文的遷移能力。這是巨大的學習誤區(qū)!
文言文學習最忌諱對文本碎渣式的切割、咀嚼,以及對其可能內(nèi)涵的過度解讀!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自主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徐磊[1]的《淺談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探究性閱讀》也指出:"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發(fā)揮學生的批判和想象能力,獲得獨特的體驗,以豐富文化底蘊和知識內(nèi)涵"
文言文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久遠的背景加之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和一些較生僻字的干擾,使精辟的文言文更難一下子被學生接納和理解。所以學生的自由誦讀、反復閱讀、自主熟讀往往更能消除文言陌生和阻隔,品味出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的音樂美、結(jié)構(gòu)美,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進而讓學生由愛"讀"到愛"思",把握人物和思想內(nèi)涵。"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的愜意寧靜;"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的深入淺出,"披繡闥, 俯雕甍, 山原曠其盈視, 川澤紆其駭矚"的視角變換和寥廓大氣……文言文教學要解放思想,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使學生真正進入文本,從而感悟出文言文的表現(xiàn)力和內(nèi)涵美,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
3.把握技巧,傳承美文
文言文短小精悍,意蘊深厚,可圈可點的寫作技巧為后代的寫作實踐提供有力的保障。"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李密《陳情表》說理的層層深入、感情的真摯內(nèi)斂是我們寫作的范本;"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陶潛《歸去來兮辭》語言的純樸自然、思想的恬淡自足、人物形象之鮮明灑脫是我們寫作的標桿;"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比擬之曼妙、時空之開闊、對話之精巧、哲思之蘊藏,都是我們寫作的航向……
另外我們不能只盯著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選修教材、語文試卷中亦有大量文言美文。我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應將其語言風格、人物個性、思想境界、文化底蘊汲取過來才能走得更平穩(wěn),更有魅力!
4.文化哺育,思想啟迪
積累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了解大意,把握情節(jié)并不是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文言文本所傳遞的中華五千年滄桑歷史變遷,朝代的更迭、民生的憂樂、偉人的胸懷,智者的韜略、勇者的節(jié)義等傳統(tǒng)文化更應該為學生所把握。
體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一代代學子,這是文言文教學擔負的責任!
教學《論語》《逍遙游》等文章,就必須介紹先秦諸子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讓學生認識儒、道、法、墨諸子百家核心思想,了解先秦文化的爭鳴狀況。教學《種樹郭橐駝傳》《寡人之于國也》等文章,就應該關(guān)注民生之苦,理解為政者要心系百姓疾苦。教學《師說》《勸學》等文章,就應該理解自古以來學無止境,心無旁騖才可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燭之武退秦師》等文章,則應該理解愛國精神,理解勇者之韜略能以柔克剛,克敵制勝。
文言作品中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包含著古代高深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彰顯著偉大的人格魅力,對高中生文化底蘊的豐富、健全人格的構(gòu)建意義非凡。
5.把握內(nèi)涵,修為品德
《語文教師應讓課堂閃耀德育之光》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挖掘教材德育因素的意識和能力,即應有語文德育觀念" [2]。讀杜甫的《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感受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感受逆境中忍辱負重、著書立說的堅韌不屈;讀李密的《陳情表》,感受母孫之間相扶相攜的濃濃親情……每一篇文言文,都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傳達著不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點點滴滴,涓涓匯流,從而凝聚成學生豐富的精神之海。
6.結(jié)束語
文言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精神的航標。文言文教學應該不斷探索,克服傳統(tǒng)教學弊病,豐富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積累,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這樣,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才能厚積薄發(fā),一路清歌前行!
參考文獻:
[1] 徐 磊:《淺談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探究性閱讀》,《語文學刊》2011年12期.
[2] 楊小湄:《語文教師應讓課堂閃耀德育之光》,《科技信息》2009年12期.